-
无障碍浏览
选择项目
业务知识库 查看更多
警惕帕金森!3分钟自测法+预防指南
<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帕金森被称为中老年人的“隐形杀手”,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7%,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然而,许多早期症状(如扣纽扣变慢、写字变小)常被误认为是“人老不中用”,导致60%的患者确诊时已错过最佳干预期。以下是3分钟自测法+科学预防指南,帮助您识别早期信号,守护大脑健康!</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帕金森病的5个早期信号</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strong>动作变慢:</strong>扣纽扣、系鞋带困难</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早期帕金森患者手指灵活性下降,精细动作(如扣纽扣、写字、用筷子)明显变慢。典型表现:“小写症”、刷牙/剃须时间延长。</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strong>静止性震颤:</strong>手抖像“搓丸子”</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安静时单侧手部出现4-6Hz的搓丸样抖动,活动时减轻。区别于甲亢、特发性震颤:帕金森震颤在放松时最明显,拿东西反而减轻。</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3.<strong>肌肉僵硬:</strong>转身像“机器人”</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关节活动时有“齿轮样”阻力感,面部表情减少(“面具脸”)。起床、翻身困难,走路时手臂摆动减少。</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4.<strong>步态异常:</strong>小碎步+前冲步态</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起步困难,行走时步子小、越走越快,像“刹不住车”。晚期易跌倒,需扶墙或他人搀扶。</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5.<strong>非运动症状</strong><strong>:</strong>嗅觉减退、睡眠障碍</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80%患者早期出现嗅觉失灵(闻不出咖啡、醋味)。快动眼期睡眠障碍:梦中大喊大叫、拳打脚踢。</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3分钟自测法</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动作1:<strong>对指试验</strong></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用拇指快速触碰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再反向触碰。<strong>异常表现:</strong>动作笨拙、节奏不均、一侧明显变慢。</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动作2:<strong>写字</strong><strong>测试</strong></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写一行字(如“帕金森自测”)。<strong>异常表现:</strong>越写越小、笔画弯曲。</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动作3:<strong>摆臂试验</strong></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自然行走10步。<strong>异常表现:</strong>一侧手臂摆动幅度减小。</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trong>若上述测试有2项异常,建议尽早就诊神经内科!</strong></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三、科学预防</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strong>加强运动</strong>:太极拳、游泳最佳,规律运动者患病风险降低40%!推荐:太极拳(改善平衡,<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每周3次),抗阻训练(哑铃、弹力带增强肌力)</span>。</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strong>饮食:</strong>戒烟限酒,多吃“护脑食物”,如绿茶、咖啡(咖啡因科保护多巴胺神经元)。深色蔬果(蓝莓、菠菜富含抗氧化剂)。低脂高纤维(预防便秘,帕金森患者便秘率超70%)。</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3.<strong>避免接触有毒物质:</strong>农药、重金属(锰、汞)是高风险因素,务农者需戴手套/口罩。</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4.<strong>控制“三高”,保护血管:</strong>高血压、糖尿病会加速脑退化,需严格控血压(&lt;140/90mmHg)。</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5.<strong>睡眠充足,调节情绪:</strong>长期失眠、抑郁是帕金森前兆,建议每晚7-8小时睡眠。冥想、正念训练可缓解焦虑。</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6.<strong>高危人群定期筛查:</strong>家族史、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嗅觉测试(专业气味识别卡),脑部PET扫描(检测多巴胺神经元活性)。</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四、帕金森误区</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手抖就是帕金森”:错!30%患者早期无震颤,需结合动作迟缓判断。</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年轻人不会得”:错!5%-10%患者40岁前发病,与遗传相关。</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3.“吃药能根治”:错!现有药物尽缓解症状,需配合康复训练。</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总结:<strong>早发现、早干预,可让帕金森患者延缓病情10年以上!如自测发现异常,请尽快到神经内科或运动障碍专科就诊。</strong></p>
喝有水垢的水容易得肾结石,是真是假?
<p style="text-align: left;">  水垢,是水里的钙离子、镁离子与碳酸氢盐在加热过程中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沉淀。</p><p style="text-align: left;">  水中的矿物质含量越高,水的硬度越大,即常说的“硬水”。国际上通常用碳酸钙的含量来衡量水的硬度,单位是毫克每升(mg/L),当水的硬度高于200mg/L时,烧水时易产生水垢。</p><p style="text-align: left;">  水垢进入人体后,部分可被分解,未被分解的成分也能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对于健康人群,饮用硬水并不会直接导致肾结石。若饮水量不足,尿液浓缩反而会增加泌尿系统结石的风险。</p>
警惕食物中的隐形杀手—金黄色葡萄球菌
<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什么是金黄色葡萄球菌</p><p style="text-align: left;">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菌种,为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菌,广泛存在于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它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菌,可产生肠毒素,导致人和动物的多种疾病,包括伪膜性肠炎、败血症和脓毒症等,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安全。</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特点</p><p style="text-align: left;">  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全年皆可发生,但多见于夏秋季。引起中毒的食物种类很多,主要是营养丰富且含水分较多的食物,如乳类及乳制品、肉类、剩饭等,其次为熟食类,偶见鱼类及其制品、蛋制品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食物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来源</p><p style="text-align: left;">  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和动物的鼻腔、咽、消化道带菌率均高。人和动物的化脓性感染部位常作为污染源,如奶牛患化脓性乳腺炎时,乳汁中就可能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带菌从业人员常对各种食物造成污染。食物被葡萄球菌污染后,如果没有形成肠毒素的合适条件,就不会引起中毒。一般在20-37℃,经4-8小时即可产生毒素。含蛋白质丰富,含水分较多,同时含一定量淀粉的食物及含油脂较多的食物,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后更易产生毒素。</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的临床表现</p><p style="text-align: left;">  发病急骤,潜伏期短,一般为2-5小时,极少超过6小时。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中上腹部疼痛、腹泻等,以呕吐最为显著、呕吐物常含胆汁,或含血及黏液。剧烈吐泻可导致虚脱、肌痉挛及严重脱水。体温大多正常或略高。病程较短,一般在数小时至1-2天内迅速恢复。</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五、如何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p><p style="text-align: left;">  最关键和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防止肠毒素的形成,食物应冷藏,或者放置于阴凉通风的地方,放置的时间不应超过6个小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食物应在彻底加热后方可食用,避免吃剩饭剩菜。同时,注意个人卫生,若手部存在化脓性疾病,应避免直接接触食物,避免化脓部位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而污染食物。</p>
合理用药
<p style="text-align: left;">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第47条 合理用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p><p style="text-align: left;">  合理用药是指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不合理用药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合理用药包括安全、有效、经济三个方面。用药首先是安全,安全的意义在于使患者承受最小的治疗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其次是有效,这是合理用药的关键。药物的有效性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如根除病源治愈疾病、延缓疾病进程、缓解临床症状、预防疾病发生、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等。第三是经济,经济是指以尽可能低的医疗费用达到尽可能大的治疗效益,降低社保和病人的经济支出,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价格越低的药品越经济。</p><p style="text-align: left;">  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不同的给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输液的优点在于见效快,主要用于危重病人或特殊病人的治疗;缺点在于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要高于其他给药途径,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肌肉注射其药物吸收比输液慢,比口服快,缺点是引起局部疼痛等损害。口服是最常用,也是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法;缺点在于起效相对较慢,有些药品还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症状。选择给药途径时应遵循国际公认的原则,即根据病情能口服的就不注射,可以皮下或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或输液。</p><p style="text-align: left;">  抗生素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消炎药”,是一种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主要用以治疗各种致病微生物感染,有的抗生素有抗肿瘤作用或免疫抑制作用。使用抗生素要严格遵医嘱,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勿擅自使用,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抗生素一度被误称为抗菌素,但因为这类药物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他致病微生物乃至肿瘤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所以应称为抗生素。虽然抗生素可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但也不是万能药,不能滥用,否则会出现不良后果。滥用抗生素的危险最主要是促进细菌耐药性的发生,甚至使耐药菌发展成为超级耐药菌;还能引起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等。长此下去,越来越多抗生素失效,很多感染性疾病将无药可治。许多抗生素可损害肝脏功能,滥用抗生素还能造成体内正常菌群失调。</p>
0至3岁宝宝怎么喂才科学?新手爸妈照着做,轻松避坑不踩雷!
<p style="text-align: left;">  0至3岁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良好的营养和科学的喂养是促进婴幼儿体格生长、机体功能成熟及大脑功能形成的重要保障。许多新手父母常困惑:母乳喂养要持续多久?何时添加辅食?如何保证营养均衡?</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一、0至6月龄母乳喂养黄金期</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0至6月龄婴儿提倡纯母乳喂养。母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免疫活性物质和水分,能够满足0至6个月婴儿生长发育所需全部营养,不需要添加水和其他食物。母乳喂养可以降低婴儿患感冒、腹泻、肺炎等疾病的风险,促进大脑发育,增进亲子关系。</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纯母乳喂养</p><p style="text-align: left;">  3月龄内每日8~10次或以上,且不添加水和其他食物。</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p><p style="text-align: left;">  满月时600~700毫升/日,3月龄时800~900毫升/日。</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风险提示</p><p style="text-align: left;">  喂养不足易导致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喂养过度则易引发超重肥胖,增加成年后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二、6月龄至2岁辅食添加关键期</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6月龄后母乳喂养已不能完全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需求,母乳喂养只能为婴儿提供大约5%的铁需要量,还有95%的铁需要量要通过进食辅食获得。</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奶类哺喂</p><p style="text-align: left;">  对于6至8月龄,哺喂奶类5~6次/日,奶量800~1000毫升。</p><p style="text-align: left;">  对于8至12月龄,哺喂奶类4~5次/日,奶量700~800毫升。</p><p style="text-align: left;">  对于12至18月龄,哺喂奶类2~3次/日,奶量600~700毫升。</p><p style="text-align: left;">  对于18至24月龄,饮奶2~3次/日,奶量400~600毫升。</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辅食添加频次</p><p style="text-align: left;">  对于6至8月龄,添加辅食次数1~2次/日。</p><p style="text-align: left;">  对于8至12月龄,添加辅食次数达到2~3次/日。</p><p style="text-align: left;">  对于12至24月龄,早、中、晚三餐正餐达到3次/日,辅食单独制作,正餐期间加餐2次。</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辅食添加种类</p><p style="text-align: left;">  每日从谷薯类、豆类和坚果类、动物性食物、蛋类、含维生素A丰富的蔬果、其他浅色蔬果、奶类及奶制品等7类食物中选材给婴幼儿制作辅食,每日添加的辅食种类不少于4类,且至少包括1种富铁动物性食物、1种蔬果和1种谷薯类食物。</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风险提示</p><p style="text-align: left;">  喂养不足可能导致能量摄入不足,进而出现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等问题。喂养过度可能引发超重、肥胖风险。如辅食添加种类不合格,特别是未摄入富铁动物性食物,可能导致婴幼儿缺铁性贫血。</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三、2岁后这样吃,宝宝不挑食、少生病</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24至36月龄幼儿已开始逐步适应成人食物和饮食习惯,均衡营养、规律就餐是婴幼儿获得全面充足的食物、促进消化吸收和建立良好饮食行为的重要保障。</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进食种类</p><p style="text-align: left;">  进食食物种类不少于4类/日,且至少包括1种富铁动物性食物、1种蔬菜和1种谷薯类食物。</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进餐频次</p><p style="text-align: left;">  每日早、中、晚三餐正餐达到3次,且期间加餐2次。</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饮食行为</p><p style="text-align: left;">  能独立进食且每餐进餐时间不超过30分钟。</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风险提示</p><p style="text-align: left;">  喂养不足可能导致能量摄入不足,进而出现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等问题。喂养过度可能引发超重、肥胖风险。挑食偏食可能导致幼儿缺铁性贫血。</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四、总结</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科学的喂养方式对宝宝健康成长至关重要:</p><p style="text-align: left;">  0至6月龄:纯母乳喂养,按需哺乳。</p><p style="text-align: left;">  6至24月龄:逐步添加辅食,确保富铁食物摄入。</p><p style="text-align: left;">  24至36月龄: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均衡膳食,规律进餐。</p><p style="text-align: left;">  通过合理喂养,可有效预防营养不良、贫血、肥胖等问题,为宝宝健康成长奠定基础。</p><p style="text-align: left;">  转载:“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p>
孩子歪头是可爱吗?——警惕婴幼儿斜颈
<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strong>一、<span leaf="">什么是先天性肌性斜颈</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leaf=""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斜颈,俗称“歪脖子”,是指宝宝的头部向一侧倾斜,下颌转向另一侧。大多数斜颈是由于颈部肌肉(胸锁乳突肌)紧绷或缩短引起的,少数可能与骨骼、视力问题有关。最新调查指出,先天性肌性斜颈在</span><span leaf="">新生儿当中的发病率高达3.9%-16%。每100个新生儿里,就有4-16个中招!</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如何早期发现斜颈</p><p style="text-align: left;">  1、头部向一侧倾斜,下巴向对侧旋转。</p><p style="text-align: left;">  2、头部、颈部活动范围受限。</p><p style="text-align: left;">  3、颈部肌肉肿胀或僵硬、出现肿块。</p><p style="text-align: left;">  4、面部特征不对称。</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诊断方式</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查显像患侧胸锁乳突肌增厚、增粗,或可谈及肌性肿块,回声增高。</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2、体格检查:发现患儿头向患侧偏斜,下颌部指向健侧,一侧胸锁乳突肌有软骨样的包块,肌肉变短,失去弹性。严重面部不对称,患侧面部和颅骨均较健侧为小,双眼裂水平不对称。</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四、斜颈的分类</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1、肿块型:</span>卵圆形肿块型:位于胸锁乳突肌的中下段,肿块大小不一,需要触摸方知,质地较硬,其形状为卵圆形。条索状肿块型:在临床上患儿肿块不太明显但胸锁乳突肌整体变粗而短,可摸及到条索状包块。</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2、非肿块型:患侧胸锁乳突肌轻度痉挛,无肿块,头部畸形,大小脸,斜方肌有明显肌肉萎缩,坐位或立位可以清楚看到头歪向一侧。</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五、如何应对斜颈?</p><p style="text-align: left;">  1.及时就医:发现宝宝总是歪头,尽早去医院检查,明确斜颈类型和原因。&nbsp;&nbsp;</p><p style="text-align: left;">  2.物理治疗:对于肌性斜颈,物理治疗是主要方法,包括颈部拉伸、按摩和姿势训练。&nbsp;&nbsp;</p><p style="text-align: left;">  3.姿势矫正 :睡觉时交替改变宝宝头部方向。喂奶或抱宝宝时,注意左右交替。用玩具或声音吸引宝宝转向不常看的一侧。</p><p style="text-align: left;">  4.手术治疗:物理治疗无效,或斜颈严重,可能需要手术松解肌肉。&nbsp;&nbsp;</p><p style="text-align: left;">  5.眼科检查:怀疑眼性斜颈时,及时带宝宝检查视力。&nbsp;&nbsp;</p>
不怕晒黑就可以不防晒,是真是假?
<p style="text-align: left;">  假的,夏季防晒的必要性在于紫外线会对皮肤造成多重伤害,包括日晒伤、光老化、黑素沉积和皮肤癌同时,防晒也是保护眼睛健康的重要措施。抵达地球表面的太阳光紫外线依据波长可分为长波紫外线(UVA)和中波紫外线(UVB)。UVA可深达皮肤的真皮层破坏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导致皮肤松弛和皱纹。UVB主要作用于表皮层,导致日晒伤、红肿以及增加皮肤黑素沉着。长期紫外线照射可使患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以及恶性黑素瘤的风险成倍增加。紫外线照射还与眼底黄斑变性相关。因此,为了身体健康,我们要积极做好防晒。</p>
基孔肯雅热: “磨人” 的蚊子病,你了解多少?
<p>  一、基孔肯雅热是什么?</p><p>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在广东,主要是通过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报告过这个疾病。</p><p>  二、感染后会有哪些症状?</p><p>  1、刚开始:通常以发热最先出现,随后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疼痛多出现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等小关节。</p><p>  2、2~3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皮疹可出现在四肢或全身,一般3~5天就退疹。</p><p>  3、整个病程通常持续5~7天,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个别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两三个月。</p><p>  4、新生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感染后风险更高,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需特别关注。</p><p>  三、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有何不同?</p><p>  1、两个一样:传播途径完全一样,都是伊蚊传播。防控措施一样,都是对发病人员进行防蚊隔离,灭蚊和清理孳生地和做好个人防护。    </p><p>  2、两个不一样:第一个不一样是: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更快,比登革热传播快两到三倍。第二个不一样是:虽然两者症状相似,都有发热、皮疹症状,但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基孔肯雅热是小关节疼痛明显,个别患者持续时间较久。</p><p>  四、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p><p>  1、灭成蚊:在家或通过家用的各类灭蚊药物,如电蚊香、灭蚊片、灭蚊喷雾罐等灭蚊。  </p><p>  2、清积水:也就是清除伊蚊(花斑蚊)产卵的地方。伊蚊(花斑蚊)是依靠在各类小型积水容器中产卵繁殖,产生幼虫。在家庭内常见的孳生地,包括水生植物(如万年青、富贵竹、绿萝等)的栽培容器、花盆底部的托盘、屋顶存在积水的各类容器等等,在户外主要是有积水的各类容器。通过翻盆倒罐清除各类积水,消除蚊虫孳生环境,就可以有效地减少蚊虫孳生。  </p><p>  3、防叮咬:家庭住宅可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时使用蚊帐;在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避蚊胺等驱蚊剂。    </p><p>  4、有症状,快就医:如果出现发热、剧烈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特别是,如果您近期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或者有明确的蚊虫叮咬史,可主动向接诊医生说明。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及时、准确地作出诊断至关重要。</p><p><br/></p>
汗疱疹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p style="text-align: left;">  1.手部感染</p><p style="text-align: left;">  真菌感染是引起汗疱疹发病的原因之一,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马拉色菌、气源性真菌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2.接触性刺激</p><p style="text-align: left;">  接触药物化学制剂如呋喃西林、香料、重铬酸钾等,可能会引起汗疱疹。佩戴含有镍或铬等金属的项链、耳环、手镯等物件也可能引起汗疱疹。</p><p style="text-align: left;">  3.日光照射</p><p style="text-align: left;">  汗疱疹可被UVA(UVA波段是紫外线波长的一部分)诱发出来。</p><p style="text-align: left;">  4.过度清洁</p><p style="text-align: left;">  有人认为汗疱疹是清洁度不够导致的,因此会频繁洗手,其实,过度洗手反而会加重症状,洗手液、肥皂等,都会带来刺激。</p>
中暑是个渐进的过程,4种情况务必警惕!
<p style="text-align: left;">  盛夏来临,医院里中暑的患者也逐渐多了起来。很多人只是听说过中暑,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暑,也不知道中暑的严重性。中暑是高温、高湿环境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热量蓄积在体内引发的一系列生理损害,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所以,大家不要以为中暑后回家休息就好了,一定要提高警惕、科学处理。</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中暑是个渐进的过程</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中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不同阶段的患者症状不同,轻者常伴头晕、恶心、抽筋,随着加重可出现心悸、头痛、呕吐,重者肌肉持续痉挛、腹痛、血压下降、一过性昏厥、判断力下降、谵妄、嗜睡甚至昏迷、脏器衰竭,因此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先兆中暑</p><p style="text-align: left;">  先兆中暑的主要表现是大量出汗、口渴、乏力、头晕,或者出现肌肉痉挛如小腿抽筋,体温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低于38摄氏度),可能伴有恶心、注意力不集中。此时,身边人要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含电解质的饮料,如运动饮料、淡盐水等,同时松开衣物,用湿毛巾降温,避免继续剧烈运动。</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轻度中暑</p><p style="text-align: left;">  轻度中暑者会出现体温升高(38~40摄氏度)、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快而弱、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一过性晕厥。出现这种情况时,身边人要帮患者迅速降温,比如将其转移至阴凉处,脱去多余衣物,用冷水擦拭或敷冰袋于颈部、腋窝等处,及时补充水分,补水时注意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如果上述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或加重,患者可能发展为重度中暑,需紧急就医。</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重度中暑</p><p style="text-align: left;">  这是中暑比较严重的阶段,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p><p style="text-align: left;">  热痉挛,多见于青壮年健康人群,表现为在高温环境下进行训练时,训练过程中或训练后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肢体或腹壁肌肉抽动,导致肢体活动受限、腹痛,一般持续时间为数分钟。患者常没有明显的体温升高,可能与大量出汗的情况下只补充水分、不补充盐分,体内大量缺钠有关。</p><p style="text-align: left;">  热衰竭,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多汗、疲劳、乏力、眩晕、头痛、判断力下降、恶心和呕吐、肌痉挛、心率明显增快、直立性血压或一过性昏厥等。此时,患者体温升高,无明显神经系统损伤表现。如不能及时诊治,患者可发展为热射病。</p><p style="text-align: left;">  热射病,中暑最严重的类型,突出表现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障碍,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两类。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健康的年轻人,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无风的环境中,进行高强度训练或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可出现发热、头痛或忽然晕倒、神志不清等,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到40摄氏度以上,出现谵妄、嗜睡和昏迷等。非劳力型热射病常发生于年老体弱者、婴幼儿和慢性疾病患者,一般发病较慢。刚开始,患者的症状不容易被发现,1~2天后症状加重,出现神志模糊、谵妄、昏迷等症状,体温可高达40~42摄氏度。这类患者可伴有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急性肝损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等表现,病情恶化快,病死率极高。遇到这种情况,身边人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容易中暑的几种情况</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中暑的发生与环境因素、个体状况、行为习惯等密切相关,以下情况容易诱发中暑,大家需要特别警惕。</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高温高湿环境</p><p style="text-align: left;">  当气温高于32摄氏度、湿度高于60%时,汗液蒸发散热受阻,体温易快速上升而发生中暑。无风或通风不良的环境如密闭房间、地下室、车内等,会加剧热量积聚,也容易引发中暑。注意,湿热天气如桑拿天,比干热天气更容易引发中暑。</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高强度体力活动</p><p style="text-align: left;">  建筑工人、农民、快递员、消防员、运动员等,长时间在户外暴晒,加上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容易引发劳力型热射病。</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特殊人群风险高</p><p style="text-align: left;">  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退化,常伴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加上生活习惯问题,如不喜欢使用风扇、空调等散热设备,或是有某些特殊情况,如有时体温已经升高而老年人自己浑然不觉,容易发生中暑。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且无法正确表达自身感受,有的家长还习惯给孩子包裹严实,容易引发中暑。孕妇身体的代谢率高,且孕期体温会略高于其他时期,从而更容易发生中暑。肥胖者由于脂肪隔热,且散热效率低,容易出现体温过高。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脏病、甲亢、精神疾病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发生中暑。</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不良行为或习惯</p><p style="text-align: left;">  水分补充不足,如长时间不喝水,或仅喝高糖饮料,会加速脱水。穿不透气的紧身衣、防护服,或婴幼儿被包裹太厚的情况,都容易发生中暑。饮酒或喝含咖啡因的饮料,因酒精利尿可导致脱水,咖啡因可能加速心率和代谢,使体温升高。睡眠不足或疲劳,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耐热能力也会下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www.sz.gov.cn/img/4/4332/4332384/12280385.png" class="nfw-cms-img" img-id="4332384" width="400" height="1385"/></p><p style="text-align: left;">  来源:健康中国、大众健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