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选择项目
业务知识库 查看更多
“节后综合征” 来了?三招让你 “满血复活”
<p style="text-align: left;">  节后综合征指的是人们由假期的放松状态突然进入工作的紧张状态时,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被打破,进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春节8天小长假结束了,大家从假期的放松状态回归到日常工作中,多多少少都有些不适应。如果你出现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寝食难安,满脸油脂、到处长痘,不想上班、不想上学、不想起床等一系列身心不适的症状,那就要小心“节后综合征”了。如何快速找回状态?马上支招让你“满血复活”。</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是饮食要节制。春节家宴难免大吃大喝,容易吃过多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而过度饮食会破坏人体肠道的正常运转,容易使胃肠道负担加重,引起积食、消化不良、胃肠炎等。从现在起,应该在饮食量上有所节制,进食量控制在平常的70%即可。其次在食物的种类上有所选择:多食用纤维丰富的蔬菜(如青菜、花椰菜等)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水果、瘦肉、鱼肉等),用粗粮(如豆类、红薯、高粱等)代替精米精面。</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是睡眠要调整。熬夜刷剧、打牌、打游戏、K歌,日夜颠倒必将导致睡眠紊乱。大量的精力消耗得不到补充,会导致大脑供血供氧不足、脑细胞正常功能的紊乱,出现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想要快速恢复精气神,就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建议按照放假前的睡眠时间睡觉和起床,不要提前睡觉或白天补觉,把生物钟调到正常状态。配合适当的体育锻炼,例如每天慢跑半小时或进行球类、游泳、健身操等有氧运动。</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是制定小目标。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些小目标,逐渐找回工作动力,比如:完成一次阅读任务、完成行李物品的归位整理、完成工作或学习资料分类、为近期工作学习制定计划等。不要给自己制定需要较大自律性才能完成的目标,避免在无法完成时产生失望和沮丧情绪。</p>
老年人怎样运动更科学?
<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张大爷退休以后,活动身子骨的方式,就是帮儿子带孩子和散步。近日,他吹了空调后就喷嚏不断。儿子带他去医院检查,发现除了感冒,张大爷的血压和血糖都高了。<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nfw-cms-img" img-id="4104144" src="http://www.sz.gov.cn/img/4/4104/4104144/11148092.png" alt="图片1" style="text-align: center;" width="800" height="565" title="图片1"/><br/></p><p>  老友王大爷来看望他说,你这身体不行啊,仅仅散步是不够的,还需要抽出时间专门进行运动。王大爷说自己2年前听从运动医学专家的指导开始锻炼,尤其注重力量练习,目前身体健壮。<br/></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其实,老年人若想保养好身体,不仅需要在饮食上加以调养,还需要通过运动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的机能,以更好地对抗疾病。</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1、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虽然劳动和体育锻炼都是体力活动,但两者并不能等同。首先,体力劳动是某个或几个肢体环节(肌肉群)不断重复的单调运动,如割稻子、麦子等就是长期弯腰动作。相比之下,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全身各环节与肌肉群的全面、均衡发展。</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其次,长时间、机械重复的体力劳动运动强度不够,同时会让人产生疲劳和厌倦之感,而体育锻炼会使人变得愉悦,富有朝气。</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最后,劳动并不能满足人的社交需求,而体育运动可以通过促进群体间积极互动,满足个体的社交需求。</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2、锻炼动作不宜突然过大</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老年人如果运动时动作幅度过大、强度过高或者负荷总量偏大,都容易造成运动损伤。此外,许多老年人都会过度自信,认为自己可以跑得和以前一样快、跳得一样高,而在证明自己宝刀未老的同时,往往会发生运动损伤。</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参与运动之前应该挑选合适的运动装备,做好准备运动,选择适合的项目,如快走、慢跑、太极拳、游泳、乒乓、舞蹈等,注意运动量的控制,以及器材、场地、环境、时间、气候的选择。</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3、慢性病患者宜尽早进行锻炼</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关节炎、高血压等慢性病是可控而不可治愈的,因此慢性病患者等到彻底康复后再进行体育锻炼是不对的,应该尽早通过体育锻炼控制病情。</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运动负荷强度和量的监控要做到主客观相结合。如果每次运动时感到发热、微微出汗,运动后心胸舒畅、精神愉快、轻度疲劳、食欲及睡眠较好、脉搏稳定、血压正常,说明运动量适宜,身体状况良好,可继续运动。</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如果运动后出现头痛、胸闷、心跳不适、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及明显的疲劳、厌倦现象,说明运动量过大,应及时调整或暂时停止一段时间。</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老年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适合的运动。比如,重度高血压患者不能进行举重训练,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不宜跳绳。此外,老年人锻炼时可以利用运动时的心率来控制运动量。运动的适宜心率一般为170减去年龄,可以通过运动手环进行心率监控。</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转载:健康中国)</p>
诱发房颤的因素有哪些?
<p style="text-align: left;">  1:年龄增加,或者有遗传因素</p><p style="text-align: left;">  通常来说,65岁以上、有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的人群都是“房颤”高危人群。或者有遗传因素的人群。</p><p style="text-align: left;">  2:有原发疾病</p><p style="text-align: left;">  包括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甲亢等内分泌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3:不健康生活方式</p><p style="text-align: left;">  包括肥胖、饮酒、吸烟、体力活动过量或不足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4:有重症感染等严重疾病</p><p style="text-align: left;">  有重症感染等严重疾病以及外科手术,会增加房颤发生风险。</p>
产后没有任何症状,康复还需要做吗?
<p style="text-align: left;">  产后康复对于每位新妈妈来说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恢复产后的身体状况并降低潜在的健康风险。很多宝妈认为自己没有症状就不需要康复,这个不是真的没有问题,许多产后问题,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露,越发严重。如盆底功能障碍,可能产后没有症状,等到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下降后,才会出现小便控制差、子宫脱垂等问题。通过产后康复,可以强化核心肌群、改善骨盆底肌肉力量和灵活性、减轻腰部负担,从而降低这些健康问题的风险。</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康复做几次了,却没有效果?</p><p style="text-align: left;">  有些人可能觉得没有感觉就是没有效果,或者认为产后修复不必要,这是错误的。产后修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看到真正的效果。同时,产后修复也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指导,不能盲目跟风或随意尝试。</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产后修复什么时候做都一样?</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产后康复的黄金期是产后42天至产后半年,这段时间进行康复效果更好。过了黄金期也是有效的,但需要多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尽早修复,早日获益。</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生完体重降了,肚子仍然很大?</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产后唯有肚子瘦不下来,大多不是脂肪堆积的原因,而是腹直肌分离导致。部分女性产后没有意识到腹直肌分离的存在,采用仰卧起坐等不正确的锻炼方法,会导致分离的进一步加重,从而引发疝气、腰酸痛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产后屁股变大了,需要做骨盆修复?</p><p style="text-align: left;">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做。因为产后的大屁股、水桶腰、大象腿等往往是由于孕期长胖或腹部肌肉被胎儿撑开所致,骨盆是被冤枉的!</p><p style="text-align: left;">  确实,女性在怀孕时骨盆会扩张、变宽,这是由于胎盘分娩的松弛素,让连接两侧骨盆的韧带松弛,使骨盆的各间隙变宽,好让胎儿在分娩时顺利通过。不过,这个间隙在产后随着松弛素水平的下降和消失,产妇适当的休息,增宽的间隙大部分会慢慢恢复,若出现骨盆带疼痛,则需要进行骨盆修复。</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五、腰背痛是因为月子没有坐好?</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产后腰背痛不一定是月子没坐好的后遗症,而可能是缺钙、喂奶姿势不当导致脊柱、骨盆出现问题,需要找专科医生评估。</p>
上呼吸道感染后,怎么给孩子补充营养?
<p style="text-align: left;">  冬季是小儿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近期在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等轮番轰炸下,不少小朋友都中招了。高热、咳嗽、睡眠不安.....把宝贝折腾得好苦;大病初愈,看着宝贝瘦了一圈的小脸,家长们恨不得赶紧给孩子补补补,让那个健康活泼的小王子小公主赶紧回来。</p><p style="text-align: left;">  孩子病后营养不可忽视,但选择什么合适的食物促进身体康复呢?</p><p style="text-align: left;">  <strong>1、多饮水,优选富含水分的食物。</strong>肺炎支原体或流感病毒感染后,常常伴有高热症状,水分丢失显著,治疗期间宜多饮水,避免含糖饮料,食物以富含水分的流质或半流质为首选,如馄饨、米粥、蛋羹、汤面等。</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class="nfw-cms-img" img-id="4097427" src="http://www.sz.gov.cn/img/4/4097/4097427/11127978.png" alt="图片1.p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strong>2、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strong>孩子上呼吸道感染后,往往脾胃较弱,应注意清淡饮食。清淡饮食不是单纯吃素食,而是指好消化、养脾胃、易吸收的食物,如面条、瘦肉粥、馄饨、蛋羹等;同时,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生冷食物容易增加胃肠负担,辛辣食物会刺激咽喉肿痛,油腻食物会导致痰液粘稠,不利排出。</p><p style="text-align: left;">  <strong>3、荤素搭配要合理,优选优质蛋白、微量营养素丰富的食物。</strong>生病后的孩子机体消耗大,胃口差,食量小,宜选择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可选择高蛋白的食物,包括乳制品、精瘦肉、鸡蛋、大豆及其制品等。还可补充深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及矿物质。烹制时应注意要软烂,荤素搭配合理。</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class="nfw-cms-img" img-id="4097428" src="http://www.sz.gov.cn/img/4/4097/4097428/11127978.png" alt="图片2.png"/></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4、注意休息,适当运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孩子生病后注意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让孩子进行剧烈运动以及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p>
膝关节痛!如何治疗与保健?
<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膝关节痛主要表现</p><p style="text-align: left;">  膝关节痛是中老年朋友的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膝关节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或蹲下后再站立时出现疼痛,或起身后不能立即行走,或感到膝关节怕凉、发冷,天气变化时疼痛明显等。X线检查多表现为膝关节退行性改变,比如髌骨胫骨边缘见增生、膝关节间隙变窄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膝关节痛的原因</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慢性劳损,关节退化</p><p style="text-align: left;">  膝关节痛与我们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例如长时间登山、跳舞、打羽毛球和乒乓球等或长时间打麻将、久坐久视、长期姿势不良、长时间负重,用力、牵拉及运动过度等都有可能造成膝关节韧带拉伤或者磨损,从而引发膝关节痛。</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感受风寒湿毒</p><p style="text-align: left;">  很多膝关节痛是受凉导致的。膝关节长时间受到寒潮刺激后,可引起周围皮肤温度降低,周围血管收缩,膝关节组织供血减少,血液循环障碍,诱发局部代谢废物堆积,诱发疼痛。</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季节变化时,必要时可以戴护膝。疼痛时,也可以热敷缓解。</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肥胖、过度负重或受力不均</p><p style="text-align: left;">  肥胖、过度负重或受力不均是导致膝关节痛的重要原因之一。膝关节是身体承受重力的重要关节,体重增加对膝关节的压力也增加,可造成膝关节的耐压性降低,导致周围的血管、神经、肌肉由于过度受压而出现急性损伤、拉伤,从而引起膝关节疼痛。</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缺少户外活动、饮食不均衡</p><p style="text-align: left;">  缺少户外活动、饮食不均衡导致膝关节软骨缺钙也是原因之一。当膝关节软骨缺钙时,会导致骨质疏松,骨质变薄变僵,承受压力的耐受性也相应减弱;此时若过度劳累或过度负重增加局部压力,就会引起疼痛。</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五)其他疾病</p><p style="text-align: left;">  膝关节的其他一些疾病也会导致疼痛,如骨性关节炎、滑膜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刺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膝关节痛该如何处理?</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膝关节X线拍片很有必要,可以了解关节骨质增生情况、关节间隙情况等,并排除骨关节的其他疾病。</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必要时可以戴护膝。护膝一方面可以保护膝关节,另一方面可以起到保暖作用。</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急性疼痛时可予以非甾体抗炎药。可配合手法,物理治疗,如微波治疗、中频电治疗、TDP照射等, 中医针灸、中药调理,扶正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膝关节该如何保健运动?</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坐位伸膝训练</p><p style="text-align: left;">  坐在椅子上,将双足平放在地上,然后逐渐将左(右)膝伸直,并保持直腿姿势5到10秒钟,再慢慢放下。双腿交替进行,重复练习10到20次。</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直腿抬高</p><p style="text-align: left;">  直腿抬高可以锻炼大腿前侧的股四头肌,同时对膝关节基本没有压力。躺在瑜伽垫上,弯曲一条腿,踩在地面。另一条腿伸直抬起,达到另一条腿膝关节的高度,保持3秒。每天三组,每组10到15次。</p>
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感染呼吸道疾病如何用药?
<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入冬以来部分人群呼吸道症状刚刚好了没几天又再次出现,从中医角度如何进行康复,预防复发?</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从中医学的发病理论来看,出现呼吸道反复感染的关键因素是“正气”受到了损伤。中医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保护正气,养护正气是关键。养护正气是预防呼吸道疾病反复发作的关键,因此不要做损伤正气的活动。养护正气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p><p style="text-align: left;">  第一,睡眠要规律,尤其是在患病期间,或者康复的过程中,规律的睡眠对于提升正气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医生在开具药物的同时会嘱咐患者要休息好,休息好的核心就是要保证睡眠。</p><p style="text-align: left;">  第二,饮食清淡,但营养要丰富。患病或恢复期间,不要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尤其是儿童和年轻人。孩子发热几天,家长怕营养不够,还没有恢复就开始“大补”“大鱼大肉”。这不但不利于患儿病情的恢复,更可能造成病情反复,中医称之为“食复”。</p><p style="text-align: left;">  第三,不要乱用药、乱投医。任何一个疾病的发生都有一个过程,不要因为孩子发热不退、咳嗽不止,每天换一家医院,换一个大夫。不管西药、中药都会出现重叠用药的情况,这样不仅不利于患儿的快速恢复,还可能出现症状反复发作,甚至出现副作用。</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得过甲流或乙流等呼吸道疾病,会不会重复感染?重复感染会加重病情吗?哪些人群建议服用奥司他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多发季节,包括流感(甲流、乙流)、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及支原体等,这些病原体感染后建立的免疫力都不持久,可以反复感染。同时这些病原体没有交叉保护性免疫,可以同时感染或交替感染。</p><p style="text-align: left;">  由于感染建立的免疫仍然存在,短时间内重复感染的病情常常表现较轻;但不同病原体同时感染时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感染后呼吸道免疫屏障受到损害,细菌感染风险加大,尤其是老年人、幼儿及有基础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病情恶化。</p><p style="text-align: left;">  建议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及时鉴别、诊断,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明确诊断后进行针对性治疗。若被诊断为流感,可应用奥司他韦或玛巴洛沙韦等抗流感病毒药物。老年人、儿童和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更要早期使用抗流感药物。若是新冠病毒感染,则早期应用抗新冠药物,以降低进一步的传播风险,以及住院和重症风险。老年人、呼吸道疾病患者更要及时进行病原学诊断,早期抗病毒治疗。若是支原体感染,则应使用抗菌药物治疗。</p><p style="text-align: left;">  信息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健康中国</p>
流感和普通感冒的区别是什么?
<p style="text-align: left;">  流感的传染一般是通过空气传染及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进行传播,流感和普通感冒的症状是类似的,但是流感的并发症是非常严重的,可能会引发死亡的情况。</p><p style="text-align: left;">  流感发生的直接症状就是会有全身疼痛、发烧及呼吸异常的情况,从症状上来说,早期流感患者和普通感冒的症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流行性感冒患者还可能会出现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严重者还可引发患者死亡。</p><p style="text-align: left;">  流行性感冒主要和病毒有关系,而这类病毒的出现会增加治疗难度,首先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所以会增加传染能力,会扩大患者的患病范围,而普通感冒的患者一般可以在一周左右就可以痊愈了,但是患者也不要乱吃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适合的药物治疗。</p><p style="text-align: left;">  如果患者被确诊为流感的话,需要在患病早期应用抗病毒的药物治疗,同时还需要结合药物来加强支持性的治疗,患病期间千万不要过度操劳,否则会导致身体消耗过大而导致恢复缓慢。</p>
什么是流感?如何区别甲流和普通感冒?该怎样预防?
<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01</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啥是流感?</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p><p style="text-align: left;">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A(H1N1)pdm09和A(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B(Victoria)和B(Yamagata)系。</p><p style="text-align: left;">  甲型流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甲流。</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02</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甲流和普通感冒有啥不一样?</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当身体出现以下特征时,就需怀疑是甲流而不是普通感冒:</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突发高热,恶寒症状明显</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甲流等流感通常起病较急,在发病 3-6 小时内会出现发热,并迅速发展为高热,可能持续 3-5 天。</p><p style="text-align: left;">  由于体温上升迅速,病人常感觉恶寒。</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严重头痛、全身酸痛</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大部分甲流病人,会出现严重头痛,眉弓、太阳穴部位最为明显。</p><p style="text-align: left;">  而且,因为甲流病毒释放的毒素会引起大量酸性物质的产生,因此常伴有全身性肌肉酸痛、关节酸痛等表现。</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持续疲乏、虚弱感</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大多数甲流病人发病后精神较差,感到明显的疲乏无力,甚至会头晕、整天想睡觉,十分影响生活和工作。</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胸部压迫感</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表现为胸闷、憋气、呼吸不畅,可能是病毒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感染,导致气体交换不足,出现轻度缺氧症状。</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03</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甲流和新冠感染有啥不一样?</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甲流作为流感的一种,流感每年会呈季节性流行,常发生在冬春季和夏季。虽然和新冠等呼吸道疾病相似,但各自的表现又有些许区别:</p><p style="text-align: left;">  甲流属于丙类传染病,而新冠目前仍属于乙类传染病,防控等级更高。</p><p style="text-align: left;">  甲流发热多为高热;而新冠病毒大多为中低度发热(37.3℃-39℃),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热现象,轻症与无症状患者则一般不会出现发热情况。</p><p style="text-align: left;">  新冠患者会出现味觉、嗅觉异常的概率较高;而甲流感染中味觉、嗅觉异常相对少见。</p><p style="text-align: left;">  从临床来看,感染甲流后出现肺部疾病等重症的几率比新冠少。</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不过需要注意,甲流也可能引起白肺,特别是对免疫力低下、年龄较大或有严重基础病的患者而言,感染肺炎的可能性更大,都要做好防护。</p><p style="text-align: left;">  04</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怎么知道得的是甲流?</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流感病毒常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检测:</p><p style="text-align: left;">  首先,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抗原检测可采用胶体金法和免疫荧光法。抗原检测速度快,是医院里常用的流感病毒检测方法。由于检测方法局限,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支持诊断,但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流感。</p><p style="text-align: left;">  其次,病毒核酸检测:主要检测患者鼻拭子、咽拭子、鼻咽拭子、气管抽取物、痰液中的流感病毒核酸。病毒核酸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且能区分病毒类型和亚型。</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05</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哪些群体是甲流重症高风险人群?</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65岁以上老人、5岁以下儿童、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免疫力低下人群、孕妇和分娩后2周内的产妇、肥胖人群(BMI&gt; 30)</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06</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得了甲流怎么办?</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包括甲流在内的流感属于自限性疾病,在发病 3-5天后发热会逐渐消退,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也会逐渐缓解。</p><p style="text-align: left;">  出现流感症状后,不要慌张,可按照以下方式来处理:</p><p style="text-align: left;">  如精神状态良好、无明显头痛且胃口正常、发热低于 38℃时可居家观察,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并清淡饮食,保证睡眠。</p><p style="text-align: left;">  如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5℃,伴有头痛、全身酸痛、精神萎靡、呕吐腹泻等症状,则需要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就诊。</p><p style="text-align: left;">  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居家时注意室内通风,与家人保持距离,外出时戴好口罩。</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07</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治疗甲流有特效药吗?</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需要首先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个患了流感的人,都必须服用抗病毒药物。而绝大多数流感抗病毒药物是处方药,需经医生评估才能用;抗病毒药物更不能代替每年接种流感疫苗用于预防。</p><p style="text-align: left;">  目前,国内可用的流感抗病毒药物主要有奥司他韦(包括颗粒和胶囊)、扎那米韦、帕拉米韦、阿比多尔和玛巴洛沙韦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strong>08</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奥司他韦适合哪些人群服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尽管早期治疗是最有益的,但无论症状持续时间如何,都应开始对这些患者(严重或进展性疾病、高流感并发症风险或住院患者)进行治疗。奥司他韦可用于新生儿。</p><p style="text-align: left;">  <strong>09</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什么情况下需要服用奥司他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奥司他韦只对流感病毒有效,针对其他病毒皆无效。</p><p style="text-align: left;">  对儿童来说,出现高热、肌肉酸痛等典型症状,结合流感病毒检测阳性,才需要使用该药。无法满足流感病毒检测的情况下(核酸或抗原),需要评估特殊流行病学史决定是否启用该药治疗。</p><p style="text-align: left;">  奥司他韦有一定副作用,常见有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如患者使用出现问题需前往医院评估,必要时调整用药。</p><p style="text-align: left;">  <strong>10</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孩子感染甲流,家长如何做好照护?</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尽量单间居住,减少接触。</p><p style="text-align: left;">  使用卫生间后,应立即通风,并进行清洁和消毒。</p><p style="text-align: left;">  在家庭共同区域活动时需佩戴口罩。</p><p style="text-align: left;">  尽可能由相对固定的一名非流感高危人群的家庭成员照顾、接触患者,近距离接触时应佩戴口罩。</p><p style="text-align: left;">  密切观察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一旦其他家庭成员出现发热和急性呼吸道症状,应及时就医。</p><p style="text-align: left;">  <strong>11</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市民如何预防甲流?</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首先,保持良好卫生习惯至关重要。</p><p style="text-align: left;">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手肘等遮住口鼻;</p><p style="text-align: left;">  勤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尽量避免用手接触眼、鼻、口;</p><p style="text-align: left;">  保持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家里、教室每天要勤开窗通风,必要时进行消毒;</p><p style="text-align: left;">  避免与患者接触;</p><p style="text-align: left;">  日常均衡饮食、合理增减衣物、适量增加户外运动、保证充足休息。</p><p style="text-align: left;">  其次,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p><p style="text-align: left;">  目前可选择的流感四价疫苗,可预防甲流 H1N1、H3N2亚型和乙流 Victoria、Yamagata 系病毒抗原。每年9-10月份接种流感疫苗,保护效力可维持冬春流感高发季节。除了儿童,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医务工作者也是易受流感病毒攻击的对象,推荐上述人群未雨绸缪优先接种。</p>
孕妈妈科学养胎之四大秘诀
<p style="text-align: left;">  孕妈妈的睡眠、饮食、情绪会对胎儿产生影响,要想孕育一个健康的宝宝,科学养胎尤为重要。</p><p style="text-align: left;">  怀孕之后,不能继续做任性吃货,不能每天吃香喝辣;不能做夜猫子,不能追剧到天昏地暗;不能想哭就哭,想吵架就吵架,不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情绪……这到底还是科学养胎,还是约束天性?想要科学养胎,快来看这四大秘诀吧!</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保证睡眠,采用左侧卧位睡姿</p><p style="text-align: left;">  孕妈妈容易疲劳,尤其是孕早期,要尽可能多休息。职场孕妈最好能在午休时间小睡一会,下午上班才有精力。全职孕妈相对轻松些,想睡就睡,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保持安静,无噪声打扰。  </p><p style="text-align: left;">  此外,孕妇的睡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在怀孕5个月之后,孕妈妈不宜长时间仰卧和右侧卧。如果仰卧,增大的子宫会压迫位于后方的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使子宫的供血量明显减少,有些孕妇会觉得胸闷、气促,也会影响胎儿的健康。若采用右侧卧位睡姿,本来就右偏的子宫可随重力更加压向右侧,压迫右上腹的肝脏,出现不适感。而左侧卧位避免了以上不适,更适合孕妇。</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劳逸结合,适当运动</p><p style="text-align: left;">  孕妈妈要注意劳逸结合,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就应该经常到室外走动。到室外走动,一来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使人心情愉快,二来可以使肢体舒展,帮助增强免疫力,这对母婴都有利。  </p><p style="text-align: left;">  阳光明媚的早晨,孕妈妈可以去空气清新的公园或者在小区的花园里散步和晒太阳。散步的时间以孕妈妈不觉得劳累为宜,最好有家人陪伴。除了散步,孕妇瑜伽也是不错的选择。孕妇瑜伽的动作比较轻缓简单,对关节的压力也比较小,对孕妇来说相对轻松。孕妇瑜伽可以帮助孕妈妈增强腹肌和缓解孕期腰疼,对产后恢复也有利。</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注意营养,少食多餐</p><p style="text-align: left;">  在饮食方面,孕妈妈要注意营养均衡,荤素合理搭配,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多吃易消化吸收的食物。还要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量,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要均衡摄取。此外,孕妇容易便秘,平时可以多吃润肠通便的食物,比如粗粮、蔬菜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孕期并不是说吃得越多越好。吃得过多容易导致孕妈妈体内脂肪蓄积过多,过于肥胖则容易发生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等疾病。而且,吃得过多容易使胎儿过大,对分娩不利。合理安排饮食,每餐吃七八分饱即可,且要遵循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悦</p><p style="text-align: left;">  孕妈妈要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情,避免过于激烈的情绪。孕妈妈的子宫是胎儿生活的第一个重要环境,这会影响宝宝性格的形成和发展。</p><p style="text-align: left;">  在怀孕期间,若夫妻不合,家庭关系紧张,经常吵吵闹闹,孕妈妈的情绪起伏不定,胎儿也会感到痛苦,有可能会形成孤独、寂寞、懦弱、内向等性格。因此,孕妈妈在孕期要尽量保持心情愉悦。  </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临近预产期,许多孕妈妈害怕分娩疼痛或出状况、担心宝宝的健康、忧虑产后身材走样等,终日处于惶恐状态,这样的心态对宝宝十分不利。孕妈妈此时要做的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情,该吃的时候吃,该睡的时候睡,不要忧虑太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