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知识库
查看更多
十个妇女健康科普小知识!
<p style="text-align: left;"> 1.红糖水不能治疗痛经</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痛经主要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的,原发性痛经一般发生在年轻女性身上,这类人群可以选择短效避孕药或者止痛药物来缓解。继发性的痛经主要是由妇科疾病所引起的,只有治疗相关的疾病才能够缓解痛经。</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2.阴道不需要过度清洁</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阴道具有“自净”功能,并不需要刻意来清洗阴道,使用清水来擦洗外阴处即可,千万不能乱使用一些功能性清洗液,否则可能会破坏自身的菌群平衡,引发炎症,破坏私处的酸性环境。</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3.卫生用品要及时更换</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在月经期间卫生巾要每隔两个小时更换一次,尽量减少使用护垫的次数,因为护垫透气性非常的差。内裤要勤换洗,选择纯棉透气的内裤。</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4.内衣内裤要单独清洗</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霉菌会在你的皮肤表面大量繁殖,特别是如果你自己或者家人有足癣以及其他病菌感染的情况下,就会非常容易造成霉菌交叉感染,所以内裤一定要分开清洗,并且最好是使用专门的清洗用具,清洗完后一定要放在太阳下暴晒杀菌。</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5.要经常观察月经的习惯</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在正常情况下月经周期应该是28天,提前或者推后一星期也属于正常的。月经是否规律需要看自身,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天数。引起月经不调的原因有很多,千万不能随意的使用保健品和药物,要经常观察和记录月经习惯,当出现问题要及时去医院解决。</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6.尿路感染要及时进行治疗</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因为女性的生理构造非常特殊,尿道短容易引发尿路感染,从而导致尿频尿急。这主要是因为细菌通过尿道外口进入了膀胱或者尿道粘膜,从而引起疼痛感。要保持外阴部的清洁以及干燥,多喝水来稀释尿液,具有冲洗尿道的功效,同时降低了微生物的浓度,促进尿液快速排出。</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7.妇科检查很重要</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只要女性有性生活,就应该每年去医院做一次妇科检查,应该在月经结束后3-7天做检查,此时是做宫颈刮片检查的最佳时间,检查前不能刻意的对阴道来清洗,只要正常的清洗外阴处就可以了。当发现白带异常、月经不规律、排尿困难、阴道疼痛感、乳腺疼痛感就要及时去医院做妇科检查。常规妇科检查一般包括(妇检 病理 乳腺B超 妇科B超)。</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8.放弃滥用抗生素</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咳嗽、发烧、头痛,就吃抗生素?殊不知,抗生素可能抑制部分有益菌群,霉菌就会乘机大量繁殖。因此,使用抗生素要慎之又慎。</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9.不要长期熬夜</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如果长时间处于长期熬夜的状态,会影响子宫代谢,而且经常熬夜会导致大量的寒、湿、侵入体内,加重子宫寒气,引发宫寒。</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10.不要小看月经不调</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长时间的月经不调往往反映的是女性有内分泌疾病、宫外孕、生殖道感染、卵巢囊肿、不孕不育等疾病。</span></p>
超详细防蚊指南
<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一、室内清洁:这些 “积水死角” 一定要清!</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花斑蚊的幼虫离不开水,只要清除积水,就能从源头减少蚊虫滋生。家里这些地方,记得定期检查清理:</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1.花盆托盘、水培容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每周至少换1次水,换水时顺便清洗容器内壁,避免蚊卵残留。(尤其是阳台养绿植的居民,别忽视这个细节!)</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2.闲置容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水桶、脸盆、孩子的玩具、空饮料瓶……不用的东西赶紧倒扣起来,或者收纳到柜子里,别让它“偷偷积水”。</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3.厨卫角落</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卫生间、厨房的地漏要确保排水通畅,每周可以用开水冲一冲,高温杀灭可能藏在里面的蚊卵。空调接水盘、加湿器水箱、洗衣机底部也要定期擦干净,这些都是容易被忽略的 “积水点”。</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4.杂物整理</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阳台、储物间的旧箱子、旧报纸及时清理,减少蚊虫藏身的 “小窝”,保持室内干燥通风。</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二、室外整治:楼道、天台、绿化带也要管!</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除了自家屋里,楼道、小区天台、楼下绿化带这些公共区域,也需要大家共同维护:</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1.排查“隐形积水”</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路过楼道时,看看有没有邻居堆放的废弃轮胎、竹筒、泡沫箱。自家阳台、天台的花盆、假山流水,要及时清理落叶、疏通水管,避免积水。</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2.填平低洼处</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如果发现小区里有低洼积水的地方,及时联系物业处理,或者用沙土填平,不让它变成 “蚊虫繁殖池”。</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3.水景设施维护</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小区里的池塘、喷泉,要提醒物业开启循环系统。家里如果有小水景的,定期换水、清洗过滤设备。</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三、</strong><strong>防蚊 “硬措施”:物理防护+科学驱蚊更安心</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1.物理防护:不给蚊虫“进门机会”</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家里的纱门、纱窗要检查好,发现有破损的地方赶紧修补,别让花斑蚊“钻空子”。晚上睡觉,尤其是老人、小孩的房间,记得挂好蚊帐,这是最安全的防蚊方式。</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2.科学驱蚊:选对用品更有效</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室内用蚊香、电蚊香液时,要选正规厂家生产的,使用时保持通风,避免长时间密闭。</p><p style="text-align: left;"> 出门散步、接送孩子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暴露的皮肤可以涂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剂。</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四、健康提醒:出现这些症状,赶紧就医!</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如果您或家人出现发热、关节疼痛(尤其是手腕、脚踝)、皮疹(多在躯干、四肢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到附近医院或社康中心就诊,就诊时记得主动告诉旅居史,方便医生快速诊断治疗。</p><p style="text-align: left;"> 早发现、早治疗,不仅能减轻不适,还能避免疫情扩散,守护更多人!</p>
防范登革热,请你跟我这样做→
<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span textstyle="">一、登革热是什么</span></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伊蚊在清晨和傍晚活动频繁,携带登革病毒的伊蚊叮咬人体后,病毒可能会在人体内潜伏1~14天,之后便可能引发一系列症状。</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二、<span textstyle="">登革热有哪些症状</span></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登革热的症状通常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甚至更高。同时,患者会出现剧烈头痛,尤其是眼眶后部疼痛明显,还伴有肌肉和骨关节疼痛。此外,部分患者身上会出现皮疹,多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严重的登革热病例可能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甚至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因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务必及时就医。</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三、<span textstyle="">登革热的传播途径</span></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单一,主要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四、<span textstyle="">如何预防登革热</span></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1.做好家庭清洁,及时清理家中积水:花盆托盘、花瓶、水桶等,每隔3—5天彻底清洗并更换里面的水。对于长期不用的容器,应倒置存放,防止蚊虫孳生。</p><p style="text-align: left;"> 2. 物理隔离: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时使用蚊帐。</p><p style="text-align: left;"> 3. 涂抹驱蚊剂:外出时,可涂抹含避蚊胺、驱蚊酯等成分的驱蚊剂,尽量穿着长袖长裤,避免在蚊子活跃的时间段前往草丛、树林等蚊虫较多的地方。</p><p style="text-align: left;"> 4. 加强环境治理:社区加强环境治理,定期清理卫生死角,喷洒灭蚊药剂,降低蚊媒密度。</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五、<span textstyle="">感染登革热后如何治疗</span></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多补充水分,可通过口服补液或静脉输液的方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针对发热症状,一般采用物理降温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对于疼痛症状,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止痛药物。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规范的治疗后,一周左右即可康复,但仍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防病情反复。</p>
献血后要大补、不能运动?真相都在这里
<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谣言一:献血后需要大补特补</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真相:献血后,只要继续维持正常均衡饮食即可,人体会自动调节,并逐步自动补充失去的血液。</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当然,献血后,在正常饮食的基础上,可适当多摄入一些富含铁、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牛肉、瘦肉、猪肝、菠菜等,进一步促进人体的血液平衡恢复。如果献血后立即进行暴饮暴食式的大补特补,反而会加重肠胃负担,可能适得其反。</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谣言二:献血后不能运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真相:献血后,身体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恢复,一般情况下48小时左右可恢复,部分人可能时间稍久。</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在恢复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但可以进行适当的轻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身体恢复。</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谣言三:献血后不能洗澡</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真相:献血后,皮肤抽血处会留有针眼,在针眼未完全愈合之前,针眼处需要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感染。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洗澡。</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只要注意保护好针眼处,避免沾水,献血后是可以洗澡的。比如,有的血站采完血液后会在针眼处贴上防水创可贴,这样献血者洗澡时就不会影响到针眼,可以正常洗澡。</p><p style="text-align: left;"> 当然,献血后还是需要特别注意,洗澡时尽量选择淋浴,尽量缩短洗澡时间。在献血24~48小时以后,针眼可以达到完全闭合,这个时候就可以正常洗澡了。</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谣言四:献血后不能喝酒</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真相:献血后,身体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恢复补充血液,在恢复期间,的确应避免饮酒。</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因为酒精主要在肝脏代谢,而人体血液的补充也急需肝脏的造血功能,此时饮酒可能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工作,延缓血液恢复过程,对身体造成潜在伤害。待恢复期结束后,才可正常适量饮酒。</p><p style="text-align: left;"> 来源:健康中国</p>
“致命杀手”——小儿急性喉炎
<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什么是小儿急性喉炎?</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class=""> 小儿急性喉炎</span>是喉部黏膜的急性弥漫性炎症,好发于6个月-3岁的儿童,冬春季节高发。</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为什么会得急性喉炎?</p><p style="text-align: left;"> 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也可继发细菌感染。感染、用声过度、过敏等都有可能导致它发生,由于儿童喉腔狭窄,黏膜肿胀时容易阻塞气道,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危及生命。</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小儿急性喉炎有哪些临床表现?</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1、起病急,白天症状较轻,夜间加剧;</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2、声嘶:孩子声音变沙哑,严重时甚至无法发声,是由于声带充血、水肿导致;</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3、犬吠样咳嗽:孩子声音变得沙哑,“空空”样咳嗽声,咳嗽声音像小狗叫,这是小儿急性喉炎较为典型的症状,是由于喉部黏膜水肿刺激引起;</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4、吸气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出现鼻翼煽动、<span class="">三凹征</span>(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凹陷)等,甚至会有发热、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表现。</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发生小儿急性喉炎怎么办?</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及鼻腔分泌物,防止窒息,避免哭闹,多喝温水;</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2、<span class="">雾化吸入</span>:通过雾化吸入药物减轻喉部黏膜充血、水肿,缓解症状;</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3、紧急就医:迅速就医,遵医嘱吸氧、应用<span class="">糖皮质激素</span>或抗生素治疗;</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4、手术治疗:必要时行喉部脓肿切开引流术,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术。</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五、如何预防小儿急性喉炎?</p><p style="text-align: left;"> 1、增强体质:鼓励儿童参加户外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p><p style="text-align: left;"> 2、预防感冒: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在流感高发季节,应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p><p style="text-align: left;"> 3、注意饮食:保证儿童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强身体抵抗力;</p><p style="text-align: left;"> 4、避免接触过敏原:若儿童有过敏史,应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减少喉部过敏反应的发生。</p>
经常戴日抛隐形眼镜对眼睛有危害吗?
<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隐形眼镜因其美观、方便,成为许多近视人群的选择,尤其是日抛型,因其卫生便捷更受欢迎。然而,不规范的佩戴方式可能导致眼部问题,如干眼症、角膜缺氧、感染等。</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佩戴隐形眼镜致眼部不适的原因</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strong>镜片移位或摩擦:</strong>佩戴不当可能导致镜片偏移,摩擦角膜,引发炎症或划伤。</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strong>角膜缺氧:</strong>长期佩戴(尤其是透氧性差的镜片)会影响角膜正常代谢。</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3.<strong>感染风险:</strong>日抛镜片虽卫生,但若手部清洁不到位或超时佩戴,人可能滋生细菌。</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4.<strong>度数加深误解:</strong>近视加深主要与遗传、用眼习惯相关,而非隐形眼镜本身,但长期疲劳用眼可能间接影响视力。</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预防与控制措施</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strong>控制佩戴时间:</strong>日抛镜片建议每天佩戴不超过8小时,避免过夜佩戴。</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strong>正确佩戴:</strong>佩戴前洗手,避免镜片移位时用力揉眼,可滴人工泪液润滑后再调整。</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3.<strong>定期检查:</strong>每年进行眼科检查,确保角膜健康,选择合适透氧量的镜片。</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4.<strong>搭配框架眼镜:</strong>每周留出1-2天佩戴框架眼镜,让眼睛休息。</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justify;"> 5.<strong>注意卫生:</strong>日抛镜片切勿重复使用,护理液需定期更换(非日抛型镜片)。</p>
中医药保健知识之高血压如何自我保健
<p style="text-align: left;"> 高血压病的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故本病可归属中医学的风眩或头痛范畴,症状以头昏目眩为主者,诊为风眩。以头痛、头胀、项强不和为主者,诊为头痛。高血压病的病位在肝、肾、心、脾,病之本为气阴两虚、脏腑亏虚,阴阳失调,病之标为风、火、痰、瘀,是虚实相兼的病证。 </p><p style="text-align: left;"> 对于肥胖或者超重、血压和血脂偏高,有高血压家族史、高风险患者,建议家中要自备血压计,定期自测并且记录血压数值。高血压患者不能掉以轻心,要规律去医院就诊,和接受医生的指导和治疗,切不能因担心药物副作用,随便自行停药。</p><p style="text-align: left;"> 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不仅是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且常伴有血脂、血糖、血尿酸和钙的代谢障碍,故认为高血压病是临床综合征,因此对高血压病的防治应注重药物和非药物疗法并重。</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一、以食补之</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非药物疗法中对调摄很有讲究,注意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味之品,可适当增加鱼类、蔬菜、豆类等含有丰富维生素、钙、钾类的食品。应饮食清淡,低盐,忌烟禁酒,控制体重,适量运动,工作生活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和精神调摄,防止七情内伤,保持心情舒畅和良好的睡眠,避免大便干燥。</p><p style="text-align: left;"> 这些养生保健措施可以起到药物无法起到的效果,使血压维持在正常的水平。同时可根据自身情况尝试以下食疗:</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1)天麻煲汤</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食材与做法:天麻10~30克,猪骨或者鱼适量,煲汤即可。</p><p style="text-align: left;"> 作用:天麻具有平肝息风止痉的功效,归肝经,性味甘平、不热不凉,适合长期有眩晕的老人使用。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2)清肝茶</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食材与做法:枸杞、菊花、山楂适量泡茶喝。</p><p style="text-align: left;"> 作用: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也能适当地降低血脂,适合于血压偏高的老人日常服用,特别是经常容易急躁、烦热的老人。</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3)黑豆煲汤</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食材与做法:黑豆和胡萝卜适量,日常煲汤食用(也可以配合其他肉类使用)。</p><p style="text-align: left;"> 作用:黑豆性味甘平,有解表清热、养血平肝、补肾壮阴、补虚黑发之功效,适合长期体质虚弱的老人调理。</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二、维持良好的心态和睡眠</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1)保持心态平衡: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影响,放松紧张情绪,保持心情愉悦;</p><p style="text-align: left;"> (2)充足睡眠:同时要有充足的睡眠,以确保身体状况良好,不容易受外邪侵袭,感受病邪打扰。 </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三、戒烟限酒</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烟对高血压发病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与吸烟相比,饮酒对身体的利弊就存在争议。不时出现各种报告,有的说饮少量酒有益,有的说有害,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量饮酒肯定有害,高浓度的酒精会导致动脉硬化,加重高血压。</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四、适当的运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运动种类、强度和持续时间,可以选择户外散步、打太极拳、八段锦等强度较低的运动。</p><p style="text-align: right;">转载自广东省中医药局</p>
别让丙肝伤了肝 “沉默杀手”不容小觑
<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什么是丙肝?</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它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通过血液传播。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因此,对丙型肝炎的认识、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丙肝是怎么来的?</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1.血液传播:包括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如静脉吸毒、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纹身、穿耳环孔、共用剃须刀及牙刷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2.性传播:与HCV感染者性接触及有多个性伴侣者感染HCV的危险性较高。</p><p style="text-align: left;"> 3.母婴传播:抗-HCV阳性的母亲有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三、丙肝的症状?</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丙型肝炎的症状可能包括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疼痛、尿色加深、关节疼痛以及黄疸(眼睛或皮肤呈黄色)等。但需注意,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四、丙肝可以治愈吗?</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所有HCV-RNA阳性患者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制定,95%以上的丙肝患者可以治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五、丙肝会复发吗?</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被感染后产生的抗-HCV并非保护性抗体,痊愈后仍可再次感染,一旦人体的免疫力下降,病毒就会大量复制,引起肝细胞的变性,水肿以及炎症反应等,所以丙肝患者需要定期复查。</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六、丙肝患者的注意事项?</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1.清淡饮食:多吃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的食物。</p><p style="text-align: left;"> 2.保证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p><p style="text-align: left;"> 3.适当运动:在身体状况较好时,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4.彻底戒酒:酒精会对肝脏造成严重的损害,加速丙型肝炎的进展。</p><p style="text-align: left;"> 5.定期复查: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病毒载量监测,以评估肝脏的健康状况和病情的恢复情况。</p>
口腔健康,饮食来护
<p style="text-align: left;"> 2025年9月20日是第37个“全国爱牙日”。2025年“全国爱牙日”的宣传主题是“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副主题是“减糖控体重 护牙促健康”。</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口腔健康</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包括:无口腔颌面部慢性疼痛、口咽癌、口腔溃疡、先天性缺陷如唇腭裂、牙周疾病(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龋病(俗称虫牙或蛀牙)、牙齿丧失以及影响口腔的其他疾病和功能紊乱。</p><p style="text-align: left;"> 口腔疾病除影响咀嚼、言语、美观等,还会引起社交困难和心理障碍。</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平衡膳食模式,饮食多样均衡</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口腔疾病与许多慢性病存在共同危险因素。例如,过量摄入高糖、高脂肪、高盐、低纤维的食物,不仅与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癌症、肥胖有关,也和龋病、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密切相关。</p><p style="text-align: left;"> 建立健康的膳食模式,可以同时预防全身疾病和口腔疾病。饮食多样化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建议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这些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也有利于牙齿的发育和预防龋病、牙周病、牙酸蚀症和口腔癌等口腔常见病。</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科学鉴别糖类,远离添加糖</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糖分为非游离糖和游离糖。非游离糖对身体危害较小,是指天然存在于新鲜水果中的果糖、蔬菜中的糖和奶类中的乳糖及谷薯类中的淀粉。</p><p style="text-align: left;"> 游离糖对身体危害较大,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存在于纯果汁、浓缩果汁及蜂蜜中的糖,尽管其常给人以“天然”和“健康”的印象,但也是游离糖。由于完整水果中的糖由一层植物细胞壁包裹,消化过程更缓慢,所以新鲜完整的水果不易致龋,但水果制成果汁后成为游离糖,致龋性就会增加。另一种游离糖是指在食品生产、制备、加工中,添加到食品中的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及糖浆,也称添加糖。</p><p style="text-align: left;"> 添加糖不仅存在于饮料、糖果、蛋糕、饼干、甜点、蜂蜜、糖浆、蜜饯等甜味零食,还可能隐藏在“不甜”的加工食品中,如番茄酱、酸奶、咖啡、膨化食品、芝麻糊、核桃粉、话梅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市售婴儿食品是高度加工的产品,添加糖含量高,因此要警惕不小心吃掉的添加糖。</p><p style="text-align: left;"> 添加糖是纯能量食物,也称“空热量”食物,摄入过多可降低其他低热量营养食品的摄入及吸收,破坏膳食平衡,导致能量过剩、体重增加、肥胖及糖尿病风险增加。</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少喝碳酸饮料,避免牙齿损伤</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通常pH值是反映酸碱度的直接指标,牙釉质脱矿的临界pH为5.5,碳酸饮料、柑橘类酸性食物 pH 值低、含糖量较高,可将口腔 pH 值降低至釉质脱矿的临界 pH 值以下,对牙齿表面造成直接腐蚀、破坏,从而引发酸蚀症。另外,这些食物还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糖产生酸性物质,导致牙釉质中的矿物质溶解,引发龋病。</p><p style="text-align: left;"> 含糖饮料及碳酸饮料摄入过多或睡前喝饮料等习惯,可以显著提高儿童青少年患有酸蚀症的危险。建议减少碳酸饮料的摄入,以避免对牙齿的危害,日常生活中选择用水代替饮料。</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多吃瓜果蔬菜,减少烟酒槟榔</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瓜果蔬菜含有很多膳食纤维,而膳食纤维是人体很重要的纤维素,经常进食富含钙、维生素C、纤维素的新鲜蔬菜水果、奶制品及全谷物,可增加咀嚼活动,减少菌斑滞留,促进牙周健康,预防牙周病,同时可以预防龋病、粘膜病及口腔癌。</p><p style="text-align: left;"> 吸烟是引起口腔癌的主要危险因素,90%以上的口腔癌患者是吸烟者,因为烟草与烟气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可导致和促进癌症发生。饮酒容易引发的口腔癌主要有舌癌与口底癌,因为酒与舌和口腔底部的黏膜反复接触,引起黏膜烧伤并增加对致癌物质的吸收。酒精含量越高,致癌的危险性越大。</p><p style="text-align: left;"> “槟榔果”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咀嚼槟榔是口腔癌的重要危险因素。</p><p style="text-align: left;"> 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
传染性极强!近期高发!这种病学龄前儿童易中招
<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夏季是疱疹性咽峡炎高发季节,</span>如果发现孩子突然高烧至39-40℃,喊着嗓子痛、不肯吃饭,扒开嘴巴一看,喉咙里还长了不少小水泡——这很可能是疱疹性咽峡炎在“作祟”!</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span leaf="">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span>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span leaf="">,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span>6岁及以下儿童普遍易感,尤其学龄前儿童。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夏季为高发期。</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途径</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1、肠道病毒可通过</span>粪-口途径传播<span leaf="">(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食物、玩具等) </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2、呼吸道传播<span leaf="">(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排出的飞沫)</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3、接触传播<span leaf="">(直接接触患者的疱疹液、分泌物等)</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4、医源性传播<span leaf="">(如在门急诊候诊、采样、输液等环节接触污染环境或物品)</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span leaf="">感染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1、<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体温急剧上升,多为低度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可达40℃以上,甚至引发惊厥,热程大多持续2-4天。</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2、<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龄儿童会明确诉说咽痛,婴幼儿则表现为流涎、哭闹、拒食、烦躁不安(因吞咽时疼痛加剧)。</span></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3、<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发病2日内,口腔黏膜(尤其是咽峡部)会出现数个灰白色小疱疹(直径1-2mm),周围绕以红晕;2-3天后,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浅表溃疡。</span></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四、<span leaf="">如何科学应对</span></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1、</span>对症处理:补液:对于进食困难或高热不退的患儿,需适时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止脱水。退热:体温超过38.5℃时,可先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若高烧持续不退,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 </p><p style="text-align: left;"> 2、护理与饮食:<span leaf="">保证患儿充足休息,避免劳累。</span>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如牛奶、鸡蛋羹、粥、面条等),采取少食多餐原则;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刺激咽峡部加重疼痛。</p><p style="text-align: left;"> 3、密切观察与就医指征:持续观察患儿精神状态,注意有无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表现;监测是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肢体无力)或肺部异常体征(如咳嗽、呼吸急促)。</p><p style="text-align: left;"> 4、警惕重症信号:持续高烧不退(超过3天)、出现抽搐、肢体抖动、呼吸、心率明显增快、类似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如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等),若出现并发症或上述重症信号,需立即送医治疗。</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五、如何预防</p><p style="text-align: left;"> 1、控制传染源:一旦怀疑孩子感染,应尽快到就近医院诊治,确诊后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从源头减少病毒传播。 </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leaf=""> 2、切断传播途径:</span>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饭前便后、外出归来),研究证实,正确洗手对预防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的疱疹性咽峡炎有显著保护作用。不共用餐具、杯具、毛巾等个人物品,定期对玩具、餐具、家居表面进行清洁消毒(可用含氯消毒液擦拭)。</p><p style="text-align: left;"> 3、保护易感人群:保持口腔清洁,饭后用温水漱口。通过规律作息、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和均衡饮食增强儿童免疫力。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尤其在高发季节。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