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浏览
选择项目
业务知识库 查看更多
春节期间会“复阳”吗?“复阳”后是否需要就医?
<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发文称,<strong>“复阳”的人群,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处理。只有“复阳”后,再次出现症状,且有加重趋势,几天都没有缓解的患者,需要就医处理。</strong></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吴尊友表示,所谓“复阳”,是指那些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达到临床治疗康复标准后,在随访观察期间,明确没有接触到任何具有传染性的病人情况下,且排除了污染和样本错误等可能,又检测出核酸阳性的现象。患者只有在第一次感染时做了病毒基因测序的基础上,对于第二次阳性再次进行病毒基因测序,如果两次测序的结果完全一致,则判定为“复阳”的可能性大,也存在发生再次感染的可能性,但比较小。</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吴尊友说,产生“复阳”现象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有几种可能的解释:</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一是感染者的整体免疫力低下,无法完全彻底把体内病毒清除干净;</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二是感染者的局部粘膜免疫有缺陷,“复阳”可能仅是未清除的局部粘膜中的病毒排出;</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三是感染者使用抗病毒小分子化学药太早,感染者自身的免疫反应尚未启动,虽然药物抑制了病毒复制,但药物无法杀灭病毒(或无法清除病毒),真正清除病毒的还是要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当患者在药物治疗后出现核酸阴性,停止使用药物后,未清除的病毒量虽然小,但又逐渐复制、出现反弹。</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吴尊友不建议大家过度关注自己是否会出现“复阳”,在明确自己感染新冠后,核酸或抗原检测转为阴性,如果不再有任何症状,不建议频繁地做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即使是“复阳”的人群,一般情况下,也不需要特殊处理。只有“复阳”后,再次出现症状,且有加重趋势,几天都没有出现缓解迹象的患者,需要就医处理。因为过早使用化学药物在停药后出现“复阳”,且又再次出现临床症状的人群,需要注意休息和佩戴口罩,防止病毒传播的可能。</p><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p><p><br/></p>
关键时刻肚子疼?可能是令人烦恼的肠易激综合征
<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肠易激综合征是怎样一种疾病?</p><p style="text-align: left;">  肠易激综合征,就是说肠道非常容易“激动”。当人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时,肠道也被“激动”,从而出现腹痛、腹胀、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p><p style="text-align: left;">  据统计,我国普通人群肠易激综合征总体发病率约为1.4%~11.5%,患者以中青年居多,老年人初次发病者少见,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比例约1:2。</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为什么有人的肠道容易“激动”呢?</p><p style="text-align: left;">  目前,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医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多因素作用引起肠-脑互动异常的结果,主要包括:</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胃肠动力学异常: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胃肠蠕动或增强,或减弱,或痉挛,对进食、肠腔扩张、肠内容物以及某些胃肠激素的动力学反应过强,并呈反复发作过程。</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内脏高敏感性: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结直肠扩张的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人,更易产生腹胀、腹痛等症状。</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肠道感染治愈后: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可能是急慢性感染性胃肠道炎症后的结果之一,与感染本身及抗生素应用有关。</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神经系统异常: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异常和调节异常。</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五)肠道微生态失衡: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肠道内乳酸菌、厚壁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拟杆菌增多。</p><p style="text-align: left;">  (六)胃肠道激素失衡:某些胃肠道肽类激素,如缩胆囊素等,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有关。</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七)精神心理障碍: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伴发焦虑、抑郁等表现。失业、亲人死亡、性虐待、体罚等急性或慢性应激事件也可诱发或加重症状。</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有哪些?</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腹痛:几乎所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以下腹部为多,疼痛部位也可发生变化,常在排气或排便后缓解,较少夜间发作。</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腹泻:腹泻也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很常见的症状,呈持续性或间歇性,粪量少,粪便呈糊状或稀水样且含大量黏液,通常无血便。大多在晨起或餐后出现,每日腹泻次数一般不超过10次。</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便秘:部分患者的腹泻会与便秘交替发生,往往伴有便后不尽感。多数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可有腹部压痛,直肠指检可发现肛门痉挛和痛感。</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伴随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消化不良、胃灼热、反流等上消化道症状,以及乏力、尿频、尿急及痛经等肠外症状。当患者出现腹痛时,应该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果存在体重下降、持续性腹泻、夜间腹泻、粪便中带血、顽固性腹胀、贫血、低热等症状,应该警惕其他更为严重的疾病。</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当出现哪些症状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需要及时就医?</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gt;3次或每周&lt;3次;</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粪便性状异常,呈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粪便排出过程异常,排便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出现黏液便;</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五)出现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五、肠易激综合征如何治疗?</p><p style="text-align: left;">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般治疗的方法主要就是调整饮食、调整生活方式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调整饮食就是建议患者选择低FODMAPs饮食,如苜蓿、豆芽、香蕉、橙子、无乳糖牛奶、无麸质面粉等;调整生活方式就要求患者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请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疏导不良情绪。</p><p style="text-align: left;">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解痉剂、止泻剂、导泻剂、动力感觉调节剂、抗精神病药物、益生菌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恰当的药物。</p><p style="text-align: left;">  肠易激综合征确实是一种让人非常烦恼的疾病,但如果患者平时能做到注意饮食、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就能够减少疾病发作,提高生活质量。</p>
冬季血压容易“失控”?收好这份“渡劫”秘籍,助你安稳过大年!
<p style="text-align: left;">  冬季以及跳水式的降温,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一方面,人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交感神经会变得更加兴奋,全身血管收缩力增强、心跳加快从而导致血压上升,特别是室内外温差较大,造成血管收缩舒张间幅度增加,更容易引起心脏负荷增加。另一方面,人们在冬季时往往吃得多,而且倾向于选择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加上冬天运动相比夏天减少,长期以往血压调节能力就会下降,血液中的胆固醇也容易沉积,容易导致血压上升或波动幅度增大。因此,高血压患者在冬季时,血压容易“失控”,脑卒中、脑梗、中风、冠状动脉缺血性疾病等高血压带来的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也会激增。</p><p style="text-align: left;">  如何控好血压安稳过大年?请收下这份“渡劫”秘籍。</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饮食秘籍</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食物不宜过咸</p><p style="text-align: left;">  钠盐摄入过多、钾摄入不足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议高血压患者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可在烹调时使用定量盐勺提醒用量。同时,烹饪食物时尽量减少用盐及含钠高的调味品,如味精、酱油等;避免或减少含钠盐量较高的加工食品,如腌制品、咸菜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食物不宜过甜</p><p style="text-align: left;">  高血压患者摄入过多糖分容易导致胰岛素增加,交感神经激活,心率加快,引起血压升高。</p><p style="text-align: left;">  建议高血压患者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25克,尽量少吃或不吃蛋糕、奶茶等甜食,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主食可选择全谷物,如燕麦、荞麦等,注意粗细搭配。</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食物热量不宜过高</p><p style="text-align: left;">  超重和肥胖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而饮食过度摄入热量进而转化为脂肪是发胖的主要原因。</p><p style="text-align: left;">  高血压患者日常饮食要注意减少动物油脂、奶油等高脂肪食物,动物内脏、动物表皮等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建议每日食用畜禽肉类40-75克,体重指数(体重/身高²)控制在BMI<24,其中,男性腰围&lt;90cm,女性&lt;85cm。</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食物不宜过于刺激</p><p style="text-align: left;">  辛辣、刺激性食物不易排便,高血压患者便秘容易导致腹压升高,血压随之升高,甚至有可能诱发脑出血等危害。</p><p style="text-align: left;">  此外,酒、浓茶、浓咖啡等容易促使神经兴奋的食物也容易使血压升高,建议高血压患者最好不要饮酒。如果要饮酒则需要限量并尽量选择低度酒。《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饮用酒的酒精含量男性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五)食物不宜过补</p><p style="text-align: left;">  摄入过多进补热性食物,容易造成血脂增高,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高血压患者饮食不宜过补,但需保证钙摄入充足,建议每日饮用的新鲜牛奶或酸奶不超过250克,钙摄入800-1000毫克。</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运动秘籍</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时间不宜过早</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人体苏醒后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易促使心跳加快,造成血压升高。另外,冬季清晨室外气温较低,血管容易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因此,不建议高血压患者进行晨练,可选择在下午4点左右或晚饭后1-2小时进行。</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强度不宜过高</p><p style="text-align: left;">  迅速低头弯腰、迅速下蹲起立等激烈动作容易使脑部供血不稳定以及脑部血压爆发式增高,诱发脑出血或脑梗死。建议高血压患者可选择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广播操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此外,也不推荐老年人进行过于紧张的力量型运动,需量力而行,保持适量的肌肉骨骼力量训练即可。</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过程不宜过急</p><p style="text-align: left;">  运动前先热身5-10分钟;运动结束后先拉伸或放松运动10分钟左右。不要立刻停下休息,应继续做10分钟左右较舒缓的运动再休息!</p><p style="text-align: left;">  建议每周至少进行3-5次运动,低等强度运动每次5-10分钟,循序渐进逐步过渡到中等强度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每周累计运动150分钟为宜。</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生活秘籍</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注意保暖</p><p style="text-align: left;">  高血压患者在冬季应做好保暖措施,暴露在外的头部及颈部首当其冲,外出时注意戴帽子、围巾、口罩等,并适当添加衣物。</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注意自我管理</p><p style="text-align: left;">  定期测量血压,建议一周至少测量一次。一般高血压患者最好把血压维持在140/90mmHg以下。除此以外,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不私自断药或加量。</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注意作息和情绪管理</p><p style="text-align: left;">  熬夜,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都有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天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起床时不能太猛,静坐两三分钟后再起床。如在生活中遇到情绪紧张的现象,可尝试“自我暗示疗法”进行自我放松,或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释压。</p><p style="text-align: left;">  建议高血压患者,保持规律作息、心情愉悦,从而维持稳定的血压水平。</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注意做好救援准备</p><p style="text-align: left;">  病情较为严重的高血压患者,特别是65岁以上的高血压老年人,需记住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或随身携带紧急联络手环等应急设备,当出现各种心脑血管意外时,可第一时间寻求医疗救援。</p>
“阳康”多久可以打疫苗?
<p style="text-align: left;">  不少人已经从“阳了”变成了“阳康”,纷纷走出家门,吃吃喝喝了。那么“阳康”之后,多久可以打疫苗?“正在阳”要推迟接种吗?针对当前群众比较关注的10个疫情问题,我们一次性回答清。</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01.“阳康”之后,多久可以打疫苗?</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答:在症状完全消失后的1~2周。对于新冠病毒疫苗,建议“阳康”6个月以后再接种。对于其它疫苗(除狂犬病疫苗、破伤风疫苗),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在体温恢复正常且临床症状消失后1~2周就可以接种疫苗了。</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02.抗原转阴了,但是还有症状,可以打疫苗吗?</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答:建议暂缓接种。可以等症状完全消失之后,再打。</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03.转阴了,只是有点咳嗽,心里着急打疫苗,能打吗?</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答:假如实在着急,需遵医嘱,根据身体状况选择是否打疫苗。目前有发热等症状,表示身体免疫系统正在变化。现在打疫苗可能会影响疫苗的效果,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像是发热加重、起皮疹等,建议暂缓接种。如果实在着急,并且不发热,疾病急性发作期已经过去了,但有些咳嗽、鼻塞、流鼻涕等轻微症状,可以在咨询医生后,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打疫苗。</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04.“正在阳”,但已经到了第2针、第3针HPV疫苗的接种时间,该怎么办?</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答:&nbsp;推迟接种疫苗时间。</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05.推迟接种第2针、第3针HPV疫苗会不会影响效果?</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答:适当的推迟,不会影响效果。因发热、感冒、急性疾病等原因未能按时接种剩余的剂次,只需要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补种未完成的剂次,没有必要重新开始接种或增加接种的剂次。这是因为以前接种疫苗后,疫苗抗原在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同时,有一部分记忆细胞产生,在遇到同样疫苗抗原再次刺激时有回忆反应,可使抗体上升,推迟接种或者补种疫苗不会影响疫苗的效果。建议1年内打完3针即可。其它因为“阳了”而错过接种的疫苗,也应该在“阳康”后尽快补种上。</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06.“正在阳”,但被动物抓伤了,能打狂犬疫苗吗?</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答:应该尽快接种。因为,狂犬病是致死性疾病,暴露后接种狂犬疫苗无任何禁忌。也就是说,被咬伤后,应该尽快打狂犬疫苗。</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07.“正在阳”,但手不小心被生锈的刀划伤了,能打破伤风疫苗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吗?</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答:应该遵照临床医生医嘱执行。因为破伤风杆菌感染后发病的潜伏期平均为7-8天,最快24小时发病,最慢超过几个月。因此外伤后应尽早进行伤口处理,并根据既往的疫苗接种史判断是否需要补种疫苗,或注射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或破伤风抗毒素)。</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08.“阳了”的孕妇生出的宝宝,应该如何打疫苗?</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答:对于出生健康的新生儿,按正常的免疫程序接种。</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09.“阳过”了,是不是就不用打流感疫苗?</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答:不是。得过新冠的人,仍旧有得流感的风险。每年秋冬季也是流感的高发期,流感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由它引起肺炎、中耳炎、心肌炎、坏死性脑病等并发症。为避免新冠和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风险,大家也应该及时去接种流感疫苗。</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10.不知道“阳没阳”,也没症状,能不能去打新冠病毒疫苗?</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答:如无相关疫苗接种禁忌,即可随时接种。接种前,无需做核酸或抗原。</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width="40" height="40" src="https://cms.sz.gov.cn/static/ueditor/themes/default/images/spacer.gif" word_img="file:///C:\Users\ADMINI~1.201\AppData\Local\Temp\ksohtml6192\wps1.png"/></p>
“阳康”之后,多久可以打疫苗?
<p style="text-align: left;">  在症状完全消失后的1-2周。对于新冠病毒疫苗,建议“阳康”6个月以后再接种。对于其它疫苗(除狂犬疫苗、破伤风疫苗),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在体温恢复正常且临床症状消失后1-2周就可以接种疫苗了。“正在阳”,但被动物抓伤了,应尽快接种狂犬疫苗。因为狂犬病是致死性疾病,暴露后接种狂犬疫苗无任何禁忌。也就是说,被咬伤后,应该尽快打狂犬疫苗。“正在阳”,但不小心被生锈的刀划伤了,应该遵照临床医生医嘱执行。因为破伤风杆菌感染后发病的潜伏期平均为7-8天,最快24小时发病,最慢超过几个月。因此外伤后应尽早进行伤口处理,并根据既往的疫苗接种史判断是否需要补种疫苗,或注射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或破伤风抗毒素)。</p><p style="text-align: left;">  信息来源:深圳疾控公众号</p>
口腔溃疡应该如何预防?
<p style="text-align: left;">  口腔溃疡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身体体质有关,因此要想完全避免其发生可能性不大,但如果尽量避免诱发因素,仍可降低发生率。</p><p style="text-align: left;">  具体措施是:</p><p style="text-align: left;">  1.注意口腔卫生,避免损伤口腔黏膜,避免辛辣性食物和局部刺激。</p><p style="text-align: left;">  2.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避免事情和着急。</p><p style="text-align: left;">  3.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p><p style="text-align: left;">  4.注意生活规律性和营养均衡性,养成一定排便习惯,防止便秘。</p>
警惕冬季杀手“主动脉夹层”!
<p style="text-align: left;">  最近天气越来越冷,很多心脑血管疾病都进入了高发期,其中就包括藏在动脉里的“不定时炸弹”——主动脉夹层。</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什么是主动脉?</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主动脉是人体内最大的血管,血液是通过主动脉输送到人体全身,血流量巨大。主动脉从心脏发出后,在胸部称为胸主动脉,到达腹部后则称为腹主动脉。主动脉壁由紧贴一起的三层组织构成,分别是内膜、中层和外膜。</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什么是主动脉夹层?</p><p style="text-align: left;">  当各种病理因素,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血管发育不良等引起主动脉壁内膜局部破损时,血流就会通过内膜破损处进入动脉壁,在外膜与中层、内膜形成一个新的、向外突出的血管腔,这就是“主动脉夹层”,新形成的血管腔被称为“假腔”。</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为什么说主动脉夹层是藏在动脉里的“不定时炸弹”?</p><p style="text-align: left;">  由于主动脉夹层所形成的“假腔”外面仅有薄薄的一层外膜阻挡,非常容易发生破裂。而一旦主动脉夹层发生破裂,动脉血液就会犹如江河决堤,患者几分钟内就可能因大出血而死亡,死亡率几近100%,非常凶险,所以被称作藏在动脉里的“不定时炸弹”。</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出现哪些症状需要警惕主动脉夹层?</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主动脉夹层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急性发作的剧烈胸背部疼痛,疼痛性质为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通常持续且难以忍受,服用止痛药物效果也不佳。部分严重的患者还可以出现晕厥、休克或心衰,甚至是突然死亡。当主动脉夹层影响其他脏器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腹痛、消化道出血、腰痛、血尿等症状。</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主动脉夹层病情进展非常迅速,早期死亡率很高,出现上述可疑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五、哪些人容易发生主动脉夹层?</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主动脉夹层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就是高血压。</p><p style="text-align: left;">  研究发现,有50.1%~75.9%的主动脉夹层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除此之外,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血管病变、长期吸烟、饮酒、肥胖、血脂异常、糖尿病、马凡氏综合征等都是主动脉夹层的高危因素。妊娠也是主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之一,在40岁前发病的女性中,50%都发生于孕期。</p><p style="text-align: left;">  六、发生主动脉夹层如何治疗?</p><p style="text-align: left;">  由于主动脉夹层起病急、进展迅速,所以必须急诊处理。主要治疗原则是有效镇痛、控制血压和心率、减轻主动脉压力,降低夹层破裂风险。</p><p style="text-align: left;">  1、药物治疗</p><p style="text-align: left;">  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阵痛和控制血压、心率。镇痛的主要用药为肌肉或静脉注射吗啡、哌替啶等阿片类药物,控制血压的首选药物为β受体阻滞剂。药物治疗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主动脉夹层带来的生命威胁,只能降低死亡风险。</p><p style="text-align: left;">  2、手术治疗</p><p style="text-align: left;">  外科开放手术是累及升主动脉的主动脉夹层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也是主动脉夹层的传统治疗方法,一般是切除内膜撕裂的病变血管,以人工血管进行替换,以防止夹层破裂和大出血。</p><p style="text-align: left;">  3、腔内治疗</p><p style="text-align: left;">  腔内治疗适用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或局限于腹主动脉、髂动脉的主动脉夹层,是指手术仅在一侧腹股沟部切一小口,在X线透视监视下,将人工血管支架通过股动脉放置于病变血管并固定于主动脉内壁,并将裂口完全封闭,杜绝夹层破裂的后患。</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主动脉夹层非常凶险,我们要尽可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一旦出现胸背部剧烈、持续的疼痛,一定要立即就医。</p>
家有老人,面对新冠这些要点请注意!
<p style="text-align: left;">  老年人是新冠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面对新冠需做好以下事项:</p><section style="text-align: left;"><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加强个人防护</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1. 符合接种条件的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未全程接种的要全程接种,未接种加强针的要接种加强针。</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2. 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封闭场所。</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3. 确需外出时,一定要正确佩戴口罩。</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4. 避免直接接触外部环境物体,勤洗手,注意手卫生。</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5. 居家期间要定期开窗通风,注意体感温差变化。</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6. 有条件时,可将老年人转移至另外一个房间,待通风结束、室内温度恢复后再返回。</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7. 要保持心情放松,不要紧张,保证睡眠,规律作息。</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8. 饮食规律,多喝水,尽可能避免吸烟饮酒。</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9. 患有基础性疾病需长期服药的老年人,不可擅自停药,可让家人代取药。</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10. 关注政府和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不信谣不传谣。</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11. 家人如果接触社会面比较多,减少非必要探视老人的次数。</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 二、降低感染风险</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如果家里同住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为减少同居老年人的感染风险,建议:</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12. 若有条件,可将感染者转移至其他住所,或用单独的房间进行隔离。</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13. 家人和老年人都需要注意手卫生。</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14. 感染者需与家人分餐并做好餐具消毒。</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15. 必须接触时,建议双方佩戴N95口罩。</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16. 做好共用空间的清洁消毒,特别是卫生间以及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水龙头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17. 注意观察老人的情况,有问题随时处理。</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 三、感染后居家治疗提醒</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18. 确诊新冠居家治疗的老年人要每日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19. 有心肺基础病的老年人可同时监测指脉氧饱和度。</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20. 家人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状态、食欲、大小便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21. 充分休息,保持充足睡眠。</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22. 吃清淡及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不要一次进食过多,避免呕吐。</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23. 结合体温和出汗情况适当补充水分,饮水要少量多次。</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24. 老年人发烧时吃退烧药的剂量宜从小开始,降温要缓一些。</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25. 可以使用对症类中成药,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停用。</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26. 避免多种药物同时服用,要看清楚药物说明书。</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27. 高血压患者要注意血压监测,调整降压药的用量。</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28. 糖尿病患者注意监测血糖变化,防止低血糖。</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29. 防跌倒,活动时最好要有家人的帮助。</p><p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nbsp; &nbsp; &nbsp;30. 晚上去卫生间要醒后半分钟再起床、起床后半分钟再站立、站立半分钟再行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nfw-cms-img" img-id="3884268" src="https://www.sz.gov.cn/img/3/3884/3884268/10360120.jpg" alt="特别注意.jpg"/></p></section>
公众日常佩戴口罩有什么注意事项?
<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是正确佩戴口罩,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实;</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是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是在跨地区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医院等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是需重复使用的口罩在不使用时宜悬挂于清洁、干燥、通风处;</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五是戴口罩期间如出现憋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前往空旷通风处摘除口罩;</p><p style="text-align: left;">  六是外出要携带备用口罩,存放在原包装袋或干净的存放袋中,避免挤压变形,废弃口罩归为其他垃圾处理。</p>
为什么要“三减三健”?
<p style="text-align: left;">  长期高盐、高油、高糖饮食易引起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问题,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如果长期血脂异常还会引起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肾动脉硬化、肾性高血压、胰腺炎、胆囊炎等疾病。龋齿和牙周疾病是最常见的口腔疾病,钙质的不可逆流失也易引起骨质疏松等骨骼健康问题。</p><p style="text-align: left;">  如何做到“三减三健”?</p><p style="text-align: left;">  减盐:健康成年人一天食盐(包括酱油和其他食物中的食盐量)摄入量不超过5克。</p><p style="text-align: left;">  (1)纠正过咸口味,可以使用醋、柠檬汁、香料、姜等调味品,提高菜肴鲜味。</p><p style="text-align: left;">  (2)采取总量控制,使用限盐勺,按量放入菜肴。</p><p style="text-align: left;">  (3)使用低钠盐、低钠酱油或限盐酱油,少放味精。</p><p style="text-align: left;">  (4)少吃酱菜、腌制食品及其他过咸食品。</p><p style="text-align: left;">  (5)少吃零食,学会看食品标签,拒绝高盐食品。</p><p style="text-align: left;">  减油:控制烹调用油,每人每天烹调用油摄入量25克。</p><p style="text-align: left;">  (1)使用蒸、煮、炖、焖、拌等无油、少油方法。</p><p style="text-align: left;">  (2)采取总量控制,使用控油壶,按量取用。</p><p style="text-align: left;">  (3)少吃油炸食品,如炸鸡腿、炸薯条、炸鸡翅、油条油饼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4)不喝菜汤。</p><p style="text-align: left;">  (5)少吃含“部分氢化植物油”“起酥油”“奶精”“植脂末”“人造奶油”的预包装食品。</p><p style="text-align: left;">  减糖: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p><p style="text-align: left;">  (1)多喝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p><p style="text-align: left;">  (2)少吃甜食、点心。</p><p style="text-align: left;">  (3)烹调食物时少放糖。</p><p style="text-align: left;">  健康体重: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p><p style="text-align: left;">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杜绝浪费,兴新食尚。</p><p style="text-align: left;">  (2)食不过量、定时定量、细嚼慢咽。</p><p style="text-align: left;">  (3)少静多动、贵在坚持。</p><p style="text-align: left;">  (4)日行万步、适度量力。</p><p style="text-align: left;">  健康口腔:指良好的口腔卫生、健全的口腔功能以及没有口腔疾病。</p><p style="text-align: left;">  (1)早晚刷牙,保持口腔清洁。</p><p style="text-align: left;">  (2)饭后漱口或咀嚼无糖口香糖。</p><p style="text-align: left;">  (3)使用含氟牙膏。</p><p style="text-align: left;">  (4)少吃糖,少喝碳酸饮料。</p><p style="text-align: left;">  (5)家长应帮助或监督6岁以下儿童刷牙。</p><p style="text-align: left;">  (6)每年洁牙(洗牙)一次。</p><p style="text-align: left;">  (7)定期口腔检查。</p><p style="text-align: left;">  (8)吸烟有害牙周健康。</p><p style="text-align: left;">  (9)牙龈出血、牙龈肿胀、食物嵌塞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p><p style="text-align: left;">  健康骨骼:钙是决定骨骼健康的关键元素,当体内钙质“支出”大于“收入”,将引发骨质疏松症等骨骼健康问题。</p><p style="text-align: left;">  (1)多吃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酸奶、豆类及豆制品、虾皮、海鱼、鸡蛋和动物肝脏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2)清淡饮食,减少食盐摄入量。</p><p style="text-align: left;">  (3)少喝咖啡、碳酸饮料和酒。</p><p style="text-align: left;">  (4)平均每天至少20分钟日照。</p><p style="text-align: left;">  (5)适量运动,维持和提高肌肉关节功能。</p><p style="text-align: left;">  (6)平衡练习(如金鸡独立、单脚跳等),减少跌倒和骨折的风险。</p><p style="text-align: right;">(转载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