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知识库
查看更多
高温热浪公众要如何防护?
<p style="text-align: left;"> 为保护公众健康,针对我国夏季高温热浪引发的健康问题,提出人群健康风险干预措施和建议,指导公众进行科学防护,预防和降低高温热浪对人群的健康危害,特制定《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本指南适用于夏季高温热浪发生时的公众健康防护,公众宜学习高温热浪与健康相关的基础知识,了解高温热浪健康防护的基本理念,采取高温热浪健康防护措施。</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一、基础知识</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1. 高温热浪</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高温热浪等级》(GB/T 29457—2012)将高温热浪定义为气温高、湿度大且持续时间较长,使人体感觉不舒适,并可能威胁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增加能源消耗、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天气过程。</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2. 高温热浪健康影响</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高温热浪可直接引起热疹、热水肿、热晕厥、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等热相关疾病。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是重症中暑的三种不同临床表现,具体如下:</p><p style="text-align: left;"> (1)热痉挛。大量出汗后出现短暂、间歇发作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多见于四肢肌肉、咀嚼肌及腹肌,尤以腓肠肌为著,呈对称性。体温一般正常。</p><p style="text-align: left;"> (2)热衰竭。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如多汗、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恶心、头晕、心率明显增加、低血压、少尿,可伴有眩晕、晕厥。体温常升高但不超过40℃,部分患者早期仅出现体温升高。</p><p style="text-align: left;"> (3)热射病。出现以体温明显增高及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皮肤干热、无汗、谵妄、昏迷等;可伴有全身性癫痫样发作、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体温高达40℃及以上。</p><p style="text-align: left;"> 高温热浪可加剧循环、呼吸、泌尿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引起心脏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引发严重肺部疾病;造成肾功能急性下降,严重时导致肾衰竭;还可引起精神与行为障碍,引发认知障碍、焦虑、抑郁等系列精神疾患,进而导致事故伤亡事件增加。高温热浪期间过多暴露于高强度紫外线辐射,还会对皮肤和眼睛产生不良影响。</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3. 高温热浪健康防护的重点人群</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重点人群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敏感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人群;第二类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如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与行为障碍、肾脏疾病及糖尿病等患者;第三类为户外作业人员,如农民、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人员。</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4. 高温热浪预警信息</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1)高温预警信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规定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详见表1)。</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nfw-cms-img" img-id="3973981" src="https://www.sz.gov.cn/img/3/3973/3973981/10668264.png" alt="图片1.p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2)热健康风险预报预警干预信息。包括健康风险监测、健康风险警示、健康风险预警信息(详见表2)。</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nfw-cms-img" img-id="3973982" src="https://www.sz.gov.cn/img/3/3973/3973982/10668264.png" alt="图片2.png"/></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二、基本理念</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1. 科学有效的个体防护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温热浪的健康危害。</p><p style="text-align: left;"> 2. 及时发布高温预警和热健康风险预报预警干预信息,指导公众做好科学防护,可有效减少健康损失。</p><p style="text-align: left;"> 3. 儿童、孕妇、老年人等敏感人群,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人群在高温热浪下需加强自身防护。户外作业人员的高温热浪健康防护需重点关注。</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三、一般人群防护措施建议</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1. 保持室内环境凉爽</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1)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室内温度较高时,可以使用降温设备降低环境温度;夜间和清晨时段可通过开窗通风降低温度。室内湿度不适宜时,可以使用除湿或加湿设备调节室内湿度。</p><p style="text-align: left;"> (2)减少太阳直射。关闭朝阳的窗户或使用遮阳帘、窗帘等遮挡阳光直射。</p><p style="text-align: left;"> (3)减少室内电器设备的使用。关掉不必要的灯和易产热的电器设备;防范因用电量过高,导致电线过载而引发的火灾。</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2. 减少室外高温暴露</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1)减少外出。尽量避免室外体力活动和户外运动;若需外出活动,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p><p style="text-align: left;"> (2)注意防晒。外出穿轻便、宽松、浅色的衣服,并使用防晒用品。</p><p style="text-align: left;"> (3)在阴凉处活动。尽量避免高温环境与太阳直射,宜在阴凉处活动。</p><p style="text-align: left;"> (4)减少体力消耗。高温天气如需外出,应减少剧烈活动并注意及时休息,避免过度的体力消耗。</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3. 关注身体健康</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1)准备防暑降温药品。将防暑降温药品妥善储存,身体不适时服用(以药品说明为准);若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或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应咨询医生。</p><p style="text-align: left;"> (2)注意调节饮食。及时饮水,准备防暑降温饮品,适量冷饮,避免饮用含酒精、咖啡因以及大量糖分的饮品;少食多餐,饮食要清淡易消化。</p><p style="text-align: left;"> (3)关注体温变化。及时测量体温,体温异常时可使用冷水、冰块、冰袋、冰毛巾等降温用品,对皮肤、衣服或颈后进行物理降温,条件允许时沐浴、冲凉。</p><p style="text-align: left;"> (4)关注不适症状。外出随身携带解暑药品,一旦出现中暑,可用所带药品缓解症状。若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略高于正常等中暑先兆症状,应及时寻求帮助,尽快转移到阴凉处休息,并测量体温,补充水分;若出现肌肉痉挛,应立即在阴凉处休息,并适当补充含有电解质的饮品;若不适症状持续存在,应及时就医。</p><p style="text-align: left;"> (5)症状严重即刻就医。若出现皮肤灼热、意识模糊、激动、言语不清、易怒、谵妄、抽搐和(或)昏迷,即刻就医或呼叫救护车,同时立即在阴凉处休息,将降温用品放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进行降温,并测量体温,保持通风。</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四、重点人群防护措施建议</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重点人群在做好一般人群防护措施的基础上,还需要根据下述措施建议加强自身健康防护。</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1. 敏感人群</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1)尽量避开高温。避免剧烈活动,使身体得到充分休息;鼓励在户外玩耍的儿童尽可能待在阴凉处,孕妇和老年人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p><p style="text-align: left;"> (2)保证水分充足,补充电解质。主动、多次、适量饮水,不要感觉口渴才喝水;适当补充含有电解质的饮品,避免饮用含糖量过多的饮品;注意尿量及颜色,若尿量减少、颜色变深,表示体内水分不足。</p><p style="text-align: left;"> (3)保持沟通联系。与家人和邻里保持联系,及时获取他人帮助与照顾。独居老人宜每天探望,并将联系方式留给邻居或社区。</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2. 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1)及时补充水分。主动、多次、适量饮水,不要感觉口渴才喝水;若因疾病限制饮水量或者需要服用利尿剂,及时询问医生合理的饮水量。</p><p style="text-align: left;"> (2)减少运动。不进行剧烈活动,使身体得到充分休息;若必须锻炼,尽可能安排在一天中较凉爽的时间。</p><p style="text-align: left;"> (3)适当补充电解质。通过餐食和饮品适量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若正在进行低盐饮食,应咨询医生。</p><p style="text-align: left;"> (4)保持联系。与家人和邻里保持联系,及时获取他人的帮助与照顾。</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3. 户外作业人员</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1)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在中等强度作业活动中,应每15至20分钟喝1杯水(200mL~300mL);应在口渴前喝水,以保持身体水分。及时摄入含盐和矿物质的餐食和饮品,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p><p style="text-align: left;"> (2)保持凉爽。宜穿着反光衣服和放置冰袋的冷却背心等;及时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物。</p><p style="text-align: left;"> (3)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尽可能将高温暴露较多的工作安排到一天中较凉爽的时间;户外作业人员应定时休息,休息应在阴凉处或有降温设备的场所进行;可在高温时段采取轮班制度,尽可能增加作业人员休息时间与频率。</p><p style="text-align: left;"> (4)预防职业性中暑。减轻劳动强度,放慢劳动速度,若出现中暑先兆症状时,应立即移至阴凉处休息,适量喝水降温;病情严重应即刻就医或呼叫救护车。</p><p style="text-align: left;"> (5)定期健康体检。户外作业人员在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宜定期进行常规职业健康检查和应急职业健康检查,严禁患有慢性肾病、未控制的高血压、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未控制的糖尿病、全身瘀痕面积≥20%、癫痛等人员从事高温作业。</p>
猴痘如何正确预防
<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什么是“猴痘”?</p><p style="text-align: left;"> “猴痘”是一种猴痘病毒感染导致的人畜共患病,与天花症状相似,但临床严重程度较轻。</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猴痘的传染源有哪些?</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为</span>非洲啮齿类<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span><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感染动物及猴痘病毒感染者是<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主要传染源。</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猴痘通过哪些途径传播?</p><p style="text-align: left;"> 猴痘病毒通过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strong>1. 动物传人</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人接触感染动物的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可感染猴痘病毒。</p><p style="text-align: left;"> 2. 人与人</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猴痘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尚不能排除性传播。2022年发现的多例猴痘病例,在发病前发生过同性性行为,可能主要还是与性行为中的密切接触传播有关,目前尚不能确定是否会经过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传播。</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strong>3. 物传人</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人与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接触也有可能感染。</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易感人群有哪些?</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strong>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尤其是1981年后出生的人)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五、猴痘的潜伏期有多久?</p><p style="text-align: left;"> 潜伏期5至21天,多为6至13天。</p><p style="text-align: left;"> 六、感染猴痘后有哪些临床症状?</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left;"> 发病早期出现</span>发热、寒战、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span style="text-align: left;">等前驱症状。90%患者出现明显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span>发病后1至3天,出现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和结痂几个阶段,不同形态的皮疹可同时存在。病程约2至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呕吐和腹泻引起的严重脱水、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2022年以来发现的病例临床表现相对较轻且不典型。</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七、猴痘预后怎么样?</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span>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八、个人如何预防猴痘?</p><p style="text-align: left;"> 1.避免和罹患猴痘的人密切接触。</p><p style="text-align: left;"> 2.避免在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p><p style="text-align: left;"> 3.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p><p style="text-align: left;"> 4.男男同性人群一定要主动了解猴痘预防知识,积极做好自我防护。</p>
孩子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补钙?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0-1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不管是母乳喂养还是奶粉喂养,又或是混合喂养,只要宝宝体重增长理想,生长状况良好,奶量保证条件下不用补钙。</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1岁以上</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能坚持喝奶、平衡膳食,保证钙营养需求,一般不需要补钙。如果不爱喝奶及吃奶制品,或挑食偏食,可能有缺钙的风险。</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当孩子有缺钙症状,比如因为缺乏钙元素导致佝偻病,要由专业医生评估后适量补钙。同时要多晒太阳,晒太阳能够合成天然的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当然,还要从饮食当中多补充含钙丰富的食物。</p>
口角炎是怎么回事?
<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发病原因</p><p style="text-align: left;"> 机械因素:如牙齿位置不合适,致使上唇压叠于下唇,口角发生皱褶,该处黏膜经常处于浸渍中。营养缺乏:核黄素缺乏,同时可伴有草莓样舌和阴囊瘙痒等。劳动量过强、体力消耗过多或身体衰弱、营养不良、铁、蛋白质供给不足和多种维生素缺乏:如烟酸、维生素B6等可致本病。感染:病原菌多为低毒性的化脓球菌或白色念珠菌,多见于儿童。某些皮肤病,如:异位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异常合并有口角皮炎。流涎病浸润口角可引起本病;咬指、咬笔杆等也可引起本病。</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发病机制</p><p style="text-align: left;"> 黏膜经常处于浸渍中。营养缺乏:核黄素缺乏,劳动量过强、体力消耗过多或身体衰弱、营养不良、铁、蛋白质供给不足和多种维生素缺乏。感染等均可发病。</p>
放射工作人员证办理如何预约?
<p indenttext=" " noextractcontent="true" style="text-align: left;"> 答:放射工作人员证为全流程网办件,可直接在广东政务服务网办理,无需到现场。<br/></p><p><br/></p>
广东“刷新”母婴保健管理条例,七大亮点精彩呈现
<p style="text-align: left;"> 2023年3月30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广东省母婴保健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从本月1日开始施行。近年来,我省母婴保健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关注婚前、孕前、孕产期、产后等各个时期,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持续强化母婴保健服务保障,实施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惠民的政策措施,给予孕产妇和婴儿全方位的制度关怀。《条例》将我省很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做法和经验,如婚前孕前医学检查“二检合一”、孕产妇心理健康关护、重大传染病母婴传播预防等及时总结提炼固化下来,指导和推动各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成效。那么,“刷新”后的《条例》有哪些亮点呢?</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力推婚前孕前“二检合一”</p><p style="text-align: left;"> 婚前孕前医学检查是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手段,婚姻登记处是进行婚检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宣教和服务的关键窗口。目前,我省已有75.8%的婚姻登记处设有“一站式”婚前孕前检测场所,为强化建设要求,扩大检查服务覆盖面,《条例》第六条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婚前孕前医学检查宣传、引导和保障工作的职责,大力推行婚前孕前“二检合一”,对提供便利检查服务提出了具体要求,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婚姻登记处紧邻设立适宜开展婚前孕前医学检查服务的场所,由具备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派驻人员为群众提供免费检查。</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p><p style="text-align: left;"> 着眼孕前预防出生缺陷发生、孕期降低严重出生缺陷儿出生概率、产后改善出生缺陷患儿生理功能,《条例》第十条要求卫生健康部门指导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综合防治措施,对医疗卫生机构做好育龄夫妻婚前孕前保健、孕早期综合干预,以及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还要求突出全面关怀,进一步规定完善出生缺陷患儿医疗保障制度,以减轻缺陷患儿家庭的负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nfw-cms-img" img-id="3965726" src="https://www.sz.gov.cn/img/3/3965/3965726/10637266.png" alt="图片1.png" title="出生缺陷防治"/></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医疗机构不得违规提供母乳代用品</p><p style="text-align: left;"> 《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新生儿访视,为新生儿生长发育、哺乳和护理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对其进行健康检查,按照规定的程序和项目对婴儿进行预防接种。</p><p style="text-align: left;"> 考虑到母婴同室有利于增进母婴感情,有利于早吸吮和按需哺乳以及母亲照顾婴儿、熟练护理方法,《条例》倡导产后母婴同室,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新生儿家庭式陪护病房,减少母婴分离。</p><p style="text-align: left;"> 考虑到母乳喂养对于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降低母婴患病风险,改善母婴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条例》第十五条明确,全社会保护、支持和促进母乳喂养,规范促进母乳喂养工作,并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向孕产妇和婴儿家庭宣传、推荐和违规提供母乳代用品,公共场所推进母婴设施建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nfw-cms-img" img-id="3965727" src="https://www.sz.gov.cn/img/3/3965/3965727/10637266.png" alt="图片2.png" title="全社会保护、支持和促进母乳喂养"/></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有需要的孕产妇提供心理健康援助</p><p style="text-align: left;"> 孕产期是女性人生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女性的生理、心理变化剧烈,容易出现各种身心问题。《条例》第七条、第八条在强调孕产妇应当做好自我健康管理的基础上,要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规范为孕产妇、胎儿及新生儿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加强孕产妇心理健康服务,并鼓励和支持心理援助机构、社会工作机构、志愿服务组织以及社区为有需要的孕产妇提供心理健康援助。同时,考虑到家庭成员行为对母亲、胎儿、婴儿的重要影响,《条例》还倡导孕产妇家庭成员相互关爱,形成符合孕产妇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nfw-cms-img" img-id="3965728" src="https://www.sz.gov.cn/img/3/3965/3965728/10637266.png" alt="图片3.png" title="孕产期保健"/></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五、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梅毒、乙肝等检测</p><p style="text-align: left;"> 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为预防、控制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对妇女儿童健康的威胁,及时阻断重大传染病的母婴传播,《条例》第九条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梅毒、乙肝等重大传染病的检测、咨询服务及干预治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nfw-cms-img" img-id="3965729" src="https://www.sz.gov.cn/img/3/3965/3965729/10637266.png" alt="图片4.png" title="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p><p style="text-align: left;"> 六、实施危重孕产妇婴儿救治救助</p><p style="text-align: left;"> 近年来,群众生育年龄推后,高龄孕产妇增多,生育风险增高的趋势日趋明显。为进一步加强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工作,降低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指定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作为辖区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组建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区域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专家组,建立医疗卫生机构、急救中心和血站联动机制,健全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急救、会诊、转诊网络。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高危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和死亡个案报告制度。</p><p style="text-align: left;"> 《条例》还明确,实施贫困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助制度。对无力支付急救费用的危重孕产妇、新生儿,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实施救治,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承担救治的医疗卫生机构给予医疗费用补助,切实保障无力支付急救费用的孕产妇、新生儿得到及时救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nfw-cms-img" img-id="3965730" src="https://www.sz.gov.cn/img/3/3965/3965730/10637266.png" alt="图片5.p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七、强化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制</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涉及医学、社会、伦理、法律等诸多问题,属于限制性应用的特殊临床诊疗技术,需要严格监管、规范实施。</p><p style="text-align: left;"> 《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建立档案、取精取卵、胚胎移植等关键环节进行实人实名核验,并要求加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监管,未经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p><p style="text-align: left;"> 《条例》还明确禁止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胚胎、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并对违反上述禁止性规定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class="nfw-cms-img" img-id="3965731" src="https://www.sz.gov.cn/img/3/3965/3965731/10637266.png" alt="图片6.png" title="隐私保护"/></p><p style="text-align: left;"> (来源:广东卫生在线、广东省卫生健康委)</p>
全国“爱眼日”,如何正确打开“护眼模式”
<p style="text-align: left;"> 2023年6月6日是第28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爱眼日的主题是:关注普遍的眼健康。主要聚焦近视等屈光不正、白内障、眼底病、青光眼、角膜盲等重点眼病,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爱眼、护眼意识,推动防盲治盲和眼健康工作的开展。目前青少年眼健康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教育引导青少年科学用眼、护眼,是当前全社会共同的责任。</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青少年近视防控</p><p style="text-align: left;"> 1.引发近视的主要危险因素</p><p style="text-align: left;"> (1)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用眼不当造成眼轴增长,引起近视及度数增长;</p><p style="text-align: left;"> (2)学业负担重,用眼过多、过近、时间长;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长,加重视疲劳,日久视力下降。</p><p style="text-align: left;"> 2.预防近视的关键</p><p style="text-align: left;"> (1)要养成儿童看书写字的正确姿势,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p><p style="text-align: left;"> (2)看书与写字时,光线应适度。</p><p style="text-align: left;"> (3)看书时间不宜过长,每40~50分钟,应休息10~15分钟,闭眼或向远处眺望数分钟或做眼保健操,防止眼睛过度疲劳。</p><p style="text-align: left;"> (4)加强体格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坚持每天2小时户外运动,让孩子在空气新鲜、视野开阔的郊外进行远眺。 </p><p style="text-align: left;"> (5)注意营养补充,尤其是维生素B、矿物质的补充,少食甜食。</p><p style="text-align: left;"> 3.治疗方式</p><p style="text-align: left;"> (1)现阶段近视控制的主要手段:验配合适的眼镜、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及良好的生活习惯;</p><p style="text-align: left;"> (2)弱视的治疗手段:验光配镜、遮盖、精细目力训练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近视、弱视除以上常规治疗外,开展针灸、耳穴压豆、中频电疗、中药调理等疗法,改善视力情况,缓解视疲劳,疗效显著。</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糖尿病眼底筛查</p><p style="text-align: left;">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之一,以视网膜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病理特点的高致盲性眼病。</p><p style="text-align: left;"> 1.临床表现</p><p style="text-align: left;"> (1)轻者可无症状;</p><p style="text-align: left;"> (2)累及黄斑者可伴视力下降,眼前漂浮物增多;</p><p style="text-align: left;"> (3)视网膜及玻璃体积血者可突然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遮挡;</p><p style="text-align: left;"> (4)伴虹膜红变新生血管青光眼者可头痛、眼痛。</p><p style="text-align: left;"> 2.诊断</p><p style="text-align: left;"> (1)糖尿病病史;</p><p style="text-align: left;"> (2)眼底检查:非增殖期微动脉瘤、出血、水肿、渗出。出血可位于视网膜各层,视网膜水肿可位于黄斑区或后极部,黄斑区可有星芒状渗出。增殖期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新生血管。</p><p style="text-align: left;"> (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电生理检查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3.治疗</p><p style="text-align: left;"> (1)基础治疗:严格控制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肾病;</p><p style="text-align: left;"> (2)眼科治疗:活血化瘀、改善循环;</p><p style="text-align: left;"> (3)早期治疗的意义重大,糖尿病患者需每年复查眼底。</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中医:辨证施治、直流电治疗、针灸;西医:化学药物、视网膜激光光凝、玻璃体切割术。</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干眼症</p><p style="text-align: left;"> 干眼是由于泪液分泌减少或蒸发过强引起的眼表上皮损害且伴有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眼表疾病。</p><p style="text-align: left;"> 1.常见症状</p><p style="text-align: left;"> (1)眼睛干涩、容易疲倦、眼痒、有异物感、痛灼热感、分泌物黏稠、怕风、畏光、对外界刺激很敏感;</p><p style="text-align: left;"> (2)有时眼睛太干,基本泪液不足,反而刺激反射性泪液分泌,造成常常流泪;</p><p style="text-align: left;"> (3)较严重者眼睛会红肿、充血、角质化、角膜上皮破皮而有丝状物黏附,这种损伤日久则可造成角结膜病变,并影响视力。</p><p style="text-align: left;"> 2.治疗</p><p style="text-align: left;"> (1)消除诱因:应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少接触空调及烟尘环境等干眼诱因;睑板腺功能障碍者应注意清洁眼睑、应用抗生素,定期至医院进行睑板腺按摩、中药雾化等治疗。 </p><p style="text-align: left;"> (2)泪液成分的替代治疗:应用自体血清或人工泪液,严重患者应尽量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有效成分:右旋糖酐、聚乙二醇、羟甲基纤维素钠、维生素A棕榈酸酯、卡波姆山梨酸、透明质酸钠、聚乙烯醇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 (3)其他:避免服用可减少泪液分泌的药物,如降血压药、抗抑郁药、阿托品类似物等;有免疫因素参与的类型可加用免疫抑制剂或短期局部使用激素;手术治疗等。</p>
中医药保健知识之中医体质辨识
<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一、体质辨识的概念</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中医体质是指人的先天禀赋(含遗传因素)和后天生活相融合而形成的身心整体素质。体现于人的形态、结构、功能、心性、伦理和适应环境(自然和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在人生的胎儿、童年、青少年、成年、中老年等阶段,它是相对稳定的,但又具有动态可调性。通过中医体质辨识确定的体质类型,可根据个人的体质状况,制定出方便、有效的调理处方及相应食疗、情志、起居等各方面的指导,逐步调理,最终达到养生益体的效果。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体质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各种体质偏颇是疾病发生失调的内在依据。不同体质者在生理特性的表现、疾病易感性与发展.上均有所不同。<br/><strong> 二、中国人体质分布</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气虚者多汗,气郁者多愁;湿热者多油,血瘀都多血,阴虚者发热,阳虚者发凉,痰湿者肥胖,特禀者过敏,平和者少病。<br/>根据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中国人可分为9种体质类型,其中健康的平和体质仅占33%,而其他8种偏颇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占到了67%,居于前4位的则是:气虚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和气郁体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带领的体质研究课题组,历时30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人的体质主要有9种,其中比较健康的平和体质占32.75%。</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三、体质类型与调养方式</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一)平和体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 再加上睡眠好、性格开朗,社会和自然适应能力强,典型的平和体质。此体质的人不爱得病。<br/>调养方式:不要吃得过饱,也不能过饥,不吃冷也不吃得过热。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吃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运动上,年轻人可选择跑步:打球,老年人则适当散步、打太极。</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二)气虚体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说话没劲,经常出虚汗,容易呼吸短促,经常疲乏无力,这就是气虚体质。这种人容易感冒,生病后抗病能力弱且难以痊愈,还易患内脏下垂的疾病比如胃下垂等。<br/>调养方式:多吃具有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以柔缓运动、散步、打太极拳等为主,平时可按摩足三里穴。常自汗、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预防。</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三)湿热体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脸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还容易生粉刺、疮疖,-开口就能闻到异味,属于湿热体质。这种人还容易大便黏滞不爽,小便发黄。<br/>调养方式:饮食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绿豆、空心菜、苋菜、芹菜、黄瓜、冬瓜、藕、西瓜等。少吃辛温助热的食物,戒除烟酒,不要熬夜,过于劳累。适合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运动。日常可服六一散、清胃散、甘露消毒丹。<br/><strong> (四)阴虚体质<br/></strong>如果怕热,经常感到手脚心发热,面颊潮红或偏红,皮肤干燥,口干舌燥,容易失眠,经常大便干结,那就是阴虚体质。<br/>调养方式: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如绿豆、冬瓜、芝麻、百合等。少吃性温燥烈的食物。中午保持一定的午休时间 ,避免熬夜、剧烈运动,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可酌情服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五)气郁体质<br/></strong>多愁善感、忧郁脆弱的气郁体质,-般比较瘦,经常闷闷不乐,无缘无故地叹气,容易心慌失眠。<br/>调养方式:多吃小麦、葱、蒜、海带、海藻、萝卜、金东橘、山楂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的食物。睡前避免饮茶、喝咖啡等提神醒脑的饮料。可以服用逍遥散、舒肝和胃丸、开胸顺气丸、柴胡疏肝散、越鞠丸调节。可酌情服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br/><strong> (六)阳虚体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总是手脚发凉,不敢吃凉的东西。性格多沉静、内向。这些属阳虚体质。<br/>调养方式:可多吃甘温益气的食物,如葱、姜、蒜、花椒、韭菜、辣椒、胡椒等。少吃生冷寒凉食物,如黄瓜、藕、梨、西瓜等。自行按摩气海、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或经常灸足三里、关元,可服金匮肾气丸。</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七)痰湿体质<br/></strong> 心宽体胖是最大特点,腹部松软肥胖,皮肤出油,汗多,眼睛浮肿,容易困倦。</p><p style="text-align: left;"> 调养方式:饮食清淡,多吃葱、蒜、海藻、海带、冬瓜、萝卜、金橘、芥末等食物,少吃肥肉及甜、黏、油腻食物,可服用化痰祛湿方。</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八)血瘀体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刷牙时牙龈易出血,眼睛常有红丝,皮肤常干燥、粗糙,常常出现疼痛,容易烦躁,健忘,性情急躁。</p><p style="text-align: left;"> 调养方式:可多吃黑豆、海带、紫菜、萝卜、胡萝卜、山楂、醋、绿茶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吃肥猪肉等,并保持足够的睡眠,可服用桂枝茯苓丸等。</p><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 (九)特禀体质(过敏体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对花粉或某食物过敏等, 在中医上这就被称为特禀体质。</p><p style="text-align: left;"> 调养方式:饮食清淡、均衡,粗细搭配适当,荤素配伍合理。少吃荞麦、蚕豆、白扁豆、牛肉、鹅肉、茄子、浓茶等辛辣之品、腥膻发物及含致敏物质的食物。可服玉屏风散、消风散、过敏煎等。</p>
孩子皮肤痒,冷敷管用吗?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可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瘙痒后反复抓挠,会破坏皮肤屏障,致病原、过敏原等可以进入皮肤,导致湿疹、皮炎的发生。皮肤屏障被破坏后,接触感染,也会进一步加重瘙痒。因此,在临床中打破“瘙痒一挠抓一更痒”这个恶性循环很重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冷敷可以降低皮肤的温度,降低皮肤敏感的阈值,减少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可以初步缓解症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但是,更重要的还是积极治疗原发病,特别是皮肤病。比如最常见的湿疹,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当炎症控制后,瘙痒就会缓解。</p>
深圳多地出现蛇!如果被咬,这9家医院能救命
<p style="text-align: left;"> 每年4-10月,深圳毒蛇出没频繁,也正是蛇咬伤的高发期,居民敞开的门窗尽量用纱窗、纱帘隔离,可以撒雄黄、驱蛇粉等。如遇蛇类不要贸然惊动,退到安全地带及时报警求助。记住下面这些,关键时刻能救命。</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外出遇到蛇怎么办?</p><p style="text-align: left;"> 1.“穿好衣服”:要穿长衣长裤,高帮鞋子,把裤脚绑紧,避免有皮肤裸露在外面。</p><p style="text-align: left;"> 2.戴上帽子:进入林区还要戴帽子,防止挂在树上的蛇碰到脖子而咬人。而且尽量不要进入草丛中走。</p><p style="text-align: left;"> 3.带上小木棍:如果非要穿过草丛,可以拿一个小木棍,采用“打草惊蛇”的办法,边打边通过。</p><p style="text-align: left;"> 4.抹点硫磺:大多数蛇害怕硫磺和雄黄的味道,最简便的方法是准备一支硫磺软膏,涂抹在脚部和小腿上。</p><p style="text-align: left;"> 5.备好“解药”:对于喜欢户外活动的人可购置备用药,如季德胜蛇药片。</p><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不慎被蛇咬伤怎么办?这些大坑,千万别踩!</p><p style="text-align: left;"> 1.用嘴吸毒液。实际上,用嘴吸的力量很难将蛇毒吸出来。毒蛇咬伤伤口通常呈针孔状,伤口非常小,很难将毒液吸出来。即使能吸出部分毒液,但有少部分残留,仍会导致伤者中毒。</p><p style="text-align: left;"> 2.切十字。对于在蛇咬的伤口上切一个十字形的切口,这样可以更顺利地把毒液和淋巴液排出来。但是被五步蛇和原矛头蝮咬了不能切十字。五步蛇有很强的血循毒,血循毒会溶解血小板,引起伤口出血,再切十字口容易引起流血不止。被五步蛇咬伤可能会引起伤肢溃烂,虽然咬不死,但是很容易致残。</p><p style="text-align: left;"> 3.用火烧。还有人认为被蛇咬伤之后用火烧伤口,通过过热让蛋白质变性,可以让蛇毒的毒性消失。其实,火烧引起的剧痛会刺激加速血液循环,造成伤口不愈合,甚至坏死。</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三、被蛇咬后,应该怎么做?记住以下步骤</p><p style="text-align: left;"> 1. 脱离。立即远离被蛇咬的地方,如果蛇咬住不放,可用棍棒或其他工具促使其离开 ;如果是在水中被蛇(如海蛇)咬伤,应立即转移到岸边或船上,以免发生淹溺。</p><p style="text-align: left;"> 2.冷静。被蛇咬了之后,尽量保持冷静,切忌慌张奔跑,不然血液循环会加速,蛇毒经过血液循环侵入人体也会加速。被咬伤部位应限制活动。</p><p style="text-align: left;"> 3.认蛇。尽量记住蛇的基本特征,如蛇形、蛇头、蛇体和颜色与花纹,有条件者最好拍摄致伤蛇的照片。现场最好不要企图去捕捉或追打蛇,以免二次被咬。</p><p style="text-align: left;"> 4.解压。去除受伤部位的各种受限物品,如戒指、手镯 、脚链、手表等,以免因后续的肿胀导致无法取出,加重局部伤害。</p><p style="text-align: left;"> 5.结扎。可用绳子或者把衣服撕成布条进行结扎,结扎的时候,远心端可以摸到动脉的搏动,这种松紧度,和平时在医院抽血化验时,那种橡胶管绑的松紧度差不多。每半小时到1小时松开结扎3分钟。</p><p style="text-align: left;"> 6.清洗伤口。被蛇咬伤后,应在结扎或扩创后因地制宜地用清水、冷开水等反复冲洗伤口。有条件的可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安多福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残留的毒液。</p><p style="text-align: left;"> 7.放血排毒.被银环蛇、金环蛇、眼镜王蛇、眼镜蛇等神经毒或混合毒蛇咬伤者,特别是要经过较长时间(2小时以上)才能赶到医院者,可用三棱针在伤口及周围针刺放血以排毒,也可用刀片在伤口处进行“一”字切开放血,但注意不要切开过深。而可以在短时间赶到医院者,则一般不主张切开放血。</p><p style="text-align: left;"> 四、在深圳被蛇咬了往哪送?这9家医院有抗蛇毒血清能救命</p><p style="text-align: left;"> 1.福田区</p><p style="text-align: left;"> 深圳市中医院抗蛇毒血清:蝮蛇、银环蛇、五步蛇、眼镜蛇</p><p style="text-align: left;">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抗蛇毒血清:蝮蛇、银环蛇、五步蛇、眼镜王蛇</p><p style="text-align: left;"> 2.南山区</p><p style="text-align: left;"> 深圳大学总医院抗蛇毒血清:五步蛇、眼镜蛇、银环蛇、蝮蛇</p><p style="text-align: left;"> 3.罗湖区</p><p style="text-align: left;"> 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抗毒蛇血清:蝮蛇, 五步蛇, 银环蛇, 眼镜蛇</p><p style="text-align: left;"> 4.龙岗区</p><p style="text-align: left;">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抗蛇毒血清:蝮蛇、银环蛇、五步蛇、眼镜蛇</p><p style="text-align: left;"> 5.宝安区</p><p style="text-align: left;"> 深圳市宝安中医院抗蛇毒血清:蝮蛇、银环蛇、五步蛇(3种针剂),季德胜蛇药片(口服药):包括眼镜蛇在内的所有毒蛇</p><p style="text-align: left;"> 6.光明区</p><p style="text-align: left;">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抗蛇毒血清:蝮蛇、银环蛇、五步蛇</p><p style="text-align: left;"> 7.坪山区</p><p style="text-align: left;">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坪山区中医院)总院区抗蛇毒血清:蝮蛇、银环蛇、五步蛇、眼镜蛇</p><p style="text-align: left;"> 8.大鹏新区</p><p style="text-align: left;"> 葵涌人民医院抗蛇毒血清:蝮蛇、五步蛇、银环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