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务知识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主题服务 > 医疗卫生 > 我要问 > 业务知识库

谨防贝类中毒

信息来源:罗湖区卫生健康局 信息提供日期:2021-08-16 16:54 【字体: 视力保护色:

  爱吃海鲜的人近期千万别碰这东西!多地检测发现含有对人体贝毒素超标的贻贝!

  近年来,北方沿海县市发生了多起因食用贻贝引起的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其实毛蚶、贻贝等贝类本身并无毒,之所以食用青口容易引起中毒,主要是因为青口等一些贝类生物食用了有毒物质,然后在体内蓄积毒素造成的。这些毒素无色无味,耐热性极强,家中普通的加热方式并不能降解毒素,人一旦吃了含有毒素的贻贝就会中毒。通过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发展规律发现,贻贝动物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含量在每年4、5月份将达到最高,这也是每年到了此时“海虹(青口)中毒事件”高发的根本原因。

  什么是贝类毒素?

  这类“毒药 ”的制造者来自海洋中的有毒藻类。在海洋中,有一种藻食性的贝类,若是捕食了这种有毒的藻类,那么就会在体内蓄积形成有毒的高分子化合物——贝类毒素。

  所以,带毒素的不仅仅是海螺。当人们误食含有此毒素的贝类后,就会出现食物中毒的症状。

  中毒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贝类毒素可以划分为四大类:麻痹性贝类毒素 、腹泻性贝类毒素、记忆缺失性贝类毒素以为神经性贝类毒素,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最为常见,当人类误食含有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食品后,较短的时间内,在唇、舌出现麻木感觉的同时,脸部会产生刺痛感和灼烧感,随后会发现脖子、四肢出现麻木感,并伴随着头痛、抽搐、麻痹、休克等神经中毒症状;情况严重者,最终会因为呼吸衰竭而亡。

  温馨提示:千万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去“试毒”,现在还没有贝类毒素中毒的特效药!这时预防贝类毒素中毒就格外重要。该如何预防呢?难不成不吃了?贝类毒素很滑头,它不会使贝肉发生肉眼的改变。因此无法从外观或味道来判断贝类是否被感染,同时,油炸、爆炒、清蒸等一系列烹饪手段也无法完全破坏它。

  应该如何预防此类中毒事件的发生呢?

  购买要留神:贻贝等贝类食品可以食用,但要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在4、5月份这种赤潮爆发的高峰期,建议不要采捕或购买(食用)野生贝类食品。

  到正规场所购买:无论是贝类还是其他食品,购买时都要挑选放心、有保障的场所,大型超市或者正规农贸(海鲜)市场,其卫生和安全性更有保障,进货、包装等流程也会有严格的监测和质量把控,相对而言更加放心。

  食用前要去除内脏:被麻痹性毒素侵袭的贝类食品,从外观看起来和普通贝类食品并无太大差别,所以在食用过程中要做好预防。在贝类生物的所有组织器官中,麻痹性贝毒在消化腺、裙边、鳃部、性腺等部位含量较多。所以,食用前要去掉贝类食品的内脏,严格去除其消化腺和裙边,减少毒素,降低中毒风险。

  不建议喝汤:麻痹性贝毒是一种水溶性生物毒素,在烹煮的过程中会逐步溶解到汤汁中,所以不建议喝汤。并且,贝类等海鲜食品本属于高嘌呤食品,一般汤中的嘌呤物质含量较高,食用会升高体内尿酸,增加高尿酸血症等问题的发生风险,因此也不建议饮用。

  “中毒”高发时期,尽量不要食用:此类中毒事件有明确的“时间聚集性”,一般在春季达到高峰,夏季和秋季会有所降低,在冬季开始回升。所以,春、冬两季最好不食贝类食品,避免增加中毒风险。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