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看

您现在的位置 主题服务 > 教育领域 > 我要看

充分发挥国测“导航仪”作用,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护航

信息来源:宝安区教育局 信息提供日期:2022-07-04 10:17 【字体: 视力保护色:

1440720696.jpg

  7月1日下午,全区义务教育公民办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及教师代表、省市区近20家媒体,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听取了宝安区教育局关于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情况的专题介绍。

  2014年,宝安区开始参加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试测;2018年,宝安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学校全覆盖试点县(区)。同时,宝安还是全国35个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以下简称国测)结果应用实验区之一。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近年来,区教育局自觉把教育工作融入宝安发展大局,融入区委“422133”工作主框架,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精心指导下,充分发挥国测全面诊断、决策咨询、客观监督、促进提升的作用,加强监测结果运用,强化教育科学决策,推动全区义务教育走上优质均衡发展的快车道,形成宝安最靓丽的名片和区域竞争力以及“高品质民生幸福城”的坚实支撑。

  国测进校全覆盖,宝安成全国唯一

  宝安向海而生、因湾而兴,勇立改革潮头。

  区委区政府始终将教育视为“第一民生”,历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第一战略”,在加快学位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子女入学需求的同时,不断加大对质量监测等教育提质促优项目的投入,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宝安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2014年至今,宝安区已经连续9年参加国测,并完成了对数学、体育、语文、艺术、德育、科学等六门学科两轮的质量监测。

  全样本监测、多维度诊断,成为宝安区国测工作的两大亮点。

  为了更精准地摸清全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状况,发现优势、找出问题,在国家、省、市教育质量监测部门的支持下,宝安区决定,全区所有小学和初中,都参加2018-2020年这一轮完整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在上一轮20所样本校基础上,扩大到全区所有197所小学和初中,而且116所民办小学和初中也全部参与,真正实现全样本监测。从原来的监测到区县,实现了监测到校,诊断到校,报告到校,指导到校。

  全样本监测的另一重意义,在于多维度诊断并对症开方。2018-2020年国测,宝安参测学生12.5万人,家长12.4万人,教师1.5万人,校长136人。特别是民办学校的参测学生,从四、八年级扩展到四、五、七、八年级。同时,从学生发展、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家庭家长等维度,对影响学生发展的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诊断,为每个学校“精准画像”“精准开方”。

  “本轮回邮监测工具(试卷),总重量高达8吨。”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育局局长王曦1日下午在会上介绍,“相较普通样本区县20个样本校的监测体量,宝安区的监测工作量相当于其他监测区县的近30倍,并超过一个省的工作量。”

  11项指标达最优,强化应用促均衡

  最近,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2020年国测结果报告,向全社会公布了德育和科学两门学科的质量监测结果。

  读懂国测“体检报告”,是国测结果应用的前提。参加国测9年来,区教育局坚持对国测报告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汇报和解读——每年的监测结果报告,都向区领导报告;向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单位报告;面向区教育局职能科室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长解读;由教研员将相应学科监测报告向本学科全体教师进行解读。

  在读懂弄通监测报告的基础上,区教育局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制定“宝安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问题整改方案”,共同解决质量监测结果中反馈的问题,促进教育资源有效配置。

  同时,基于国测报告中提出的问题与建议,各中小学亦有的放矢,制定了基于校情的“义务教育监测主要问题整改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监测结果应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区教育局还制定“宝安区‘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运用’专项督导方案”,开展专项督导。去年9月,全区共组织62名督学、教研员、区级以上名师,分成11个组,对25所薄弱学校开展国测结果应用情况进行专项督导,实现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的闭环管理,通过不断扬长避短,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推进宝安教育迈上优质均衡的良性发展之路。

  2020年国测结果报告显示,宝安区德育和科学学科共16项指标,便有11项指标达到最高等级。其中,德育各项指标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名列全市前茅;科学各项指标表现同样抢眼,特别是学业表现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教师探究水平、学生动手实验、教师讲解指导实验教学等6项指标。

  提质促优出实招,民办教育谱新篇

  一座城市的教育,就好比一只由多块木板箍成的水桶,盛水量的多少是由木板决定的。要想增加储水量,除了补齐短板外,还必须加强木板间的衔接与配合。

  针对公民办学校间差异较大、民办学校学生学业质量不均衡的实际情况,宝安区教育局以民办教育提质促优为工作发力点,持续优化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为此,区教育局已持续12年开展公民办学校结对帮扶。具体手段包括:从公办学校骨干教师中选派第一书记,到民办学校强师提质,先后有200多对公民办学校参与,促进公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在全市率先推出民办学校年检模式,出台《宝安区民办中小学提质促优转型升级330工作方案》,连续5年持续对全区63所民办中小学持续开展“330综合专项检查”,既促进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也促进了民办教育规范优质发展。

  同时,宝安区率先在全国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民办教师职称评聘工作,先后为5626名民办教师评聘职称。这一创新做法,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

  一系列的努力,让宝安区民办教育质量得到大幅提升。2020年国测报告显示,民办学校四年级学生科学学业均衡表现,由4星提升到7星;道德与法治、科学课时达标率达到100%,由原来的1颗星提升至10颗星。

  2021年中考,宝安区民办学校进入全区前25%的优生比例,比第一学期的深圳市适应性考试提升了3.5%。如今,富源学校、中英公学、中澳实验学校、为明双语实验学校等一批优质民办学校快速成长,成绩卓越。

  分类培养强师资,优质发展有保障

  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区教育局在面向国内外重点院校应届毕业生和全市教育系统学科骨干,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通过分层分类培养,着力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近年来,宝安教育系统强化专业师资配备,大比例增加道德与法治、科学专职教师,累计面向全国选聘思政、科学名师及招聘具有科学、思政专业背景的优秀毕业生近400名,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达到75%(含博士9人)。全区道德与法治、小学科学教师专职比例明显提升。

  在此基础上,区教育局成功构建以“雏鹰(针对0-2年教龄新教师)”“新秀(针对3-5年教龄青年教师)”“薪火(针对5-10年教龄学科骨干教师)”计划为核心、分层分类分岗分科的全员教师培养体系,同步大力推进新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校(园)长、教研员等六支队伍建设。

  同时,全面增加专业研究力量。区教育局严格按照专业标准和准入条件,通过公开招聘方式,遴选配齐道德与法治、初中地理、初中生物、小学科学等4科专职教研员,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研究型教研员队伍。

  一系列举措落地,宝安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百花竞放的良好局面:在第三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宝安教师勇夺11个一等奖,一等奖人数全省区(县)第一。2021年,一节道德与法治课例荣获全国中小学思政课经典案例,全省仅2节;有19节道德与法治、科学课例,获评省部级精品课,数量位列全市第一;8人次在省、市实验教学说课比赛中,揽获一等奖。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德才兼备的强师队伍,成为宝安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的坚实保障。

  深化教研促创新,精准指导提质量

  教研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教研工作是保障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区教育局以教研为突破口,锚定新定位,把准主方向,强力推进教研一体化、扁平化、校本化、信息化改革,促进教研效能提升。

  在推进教研一体化方面,区教科院深化公民办学校融合式视导,每学期视导覆盖率达100%,进一步促进公民办学校协同发展。同时,选聘三批中小学兼职教研员337名,开展兼职教研员挂点帮扶学科薄弱校,带动帮扶学校各学科优质均衡发展。

  在推进教研扁平化方面,区教科院调整区域教研供给结构,下沉区级教研力量,将教研工作根植于一线学校,成功建立区、校两级教研机制。同时,通过分学区召开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指导中小学制定并实施教育质量提升“一校一案”,提升办学水平。

  在推进教研校本化方面,区教科院以“六好(好课程、好课堂、好作业、好教师、好科组、好课题)工程”为载体,全学科、全学段打造以校为本的学科教研基地161个,推动校本教研内涵发展。同时,组织开展“六好工程”评比活动,实施学科教研组长素质提升计划,抓好校本教研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工作。

  在推进教研信息化方面,区教育局高标准打造宝安区教育智慧中心,建设宝安教育云,创新开展“云端教研”,开展面向未来教育的新探索。目前,全区创建学科教研社区33个、微课3000余节、教学资源23万个。今年以来,开展线上教研活动500余次、线上公开课1000余节,线上巡课5000余节。

  除此之外,区教科院还基于国测数据,开展实证教研、精准指导,每年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不少于300场。2021年,宝安有两项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获得省级立项,居全市各区之首。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