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南山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特点和经济发展现状,紧密结合本区师生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需求,以整体推进、共建共享的思路,通过统筹规划、系统构建“区域垂直共建-学校水平共享”的整体推进模式,让劳动教育由单一走向整合,由形式走向实质,劳动课由简单的经验操作走向系统的课程学习,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区域推进提供了典型经验。目前南山区已在100多所中小学共15万学生中全面普及劳动教育。
机制先行共建共享模式
南山教育从顶层设计出发,系统性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形成了具有粤港澳大湾区区位特点的劳动教育新范式。建立“区域引领-学校落实”的制度体系,完善劳动教育资源多主体协同开发机制,系统构建了“区域-学校间垂直共建,学校-学校间水平共享”的整体推进模式。通过区域整体推进,目前南山区已在100多所中小学共计15万名学生中全面普及劳动教育。
构建立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南山教育深入研究区域教育资源和学生成长需求,整体构建了区域基础劳动教育课程+区域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学校个性化劳动教育课程的立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南山区教科院开发《南山区中小学生劳动指导手册》,围绕“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和“考察探究”四个方面,形成区域基础劳动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低年级以日常劳动为主、服务性劳动为辅,高年级适当加入生产劳动,初高中阶段以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为主,通过职业体验和岗位实习,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
立足区位优势,设计区域拓展劳动教育课程。如科学探究劳动课程的人工智能、时空大数据和空间信息技术等。技术实践劳动课程中学生以职业体验的形式,学习工业机器人、无人驾驶、物联网等新一代智能感知技术的理论及应用场景。
结合办学特色,打造学校个性化劳动教育课程。一是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通过课程统整挖掘跨学科的劳动教育元素。如:香山里小学探索数学课讲“测量”,科学课讲“养蚕”。二是将劳动教育与学校特色活动相结合。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学府中学在“学府嘉年华”中开展学生劳动厨艺大比拼。三是将劳动教育与学校特色社团活动相结合。如赤湾学校陶泥课,大新小学木工课、育才一小茶树种植课、南山文理实验教育集团钟表维修课、南山第二实验学校无人机制作课等。经过5年发展,如今南山区所有学校均已开设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形成“一校一特色”或“一校多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格局。
以“补”赋能提供强力保障
南山教育从教师队伍培养、实践场地建设、多元评价探索三方面着力,以“补”赋能,使劳动教育脱虚就实,真正落地。补“师”:形成“课题+课程”劳动教育教师培养模式。补“场”:打造“校内+校外”多元劳动教育实践场域。南山区目前已经实现了校校都有劳技室,并统筹打造校外劳动周实践基地。补“评”:探索“指标+技术”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南山区系统开发覆盖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劳动教育小程序,实现了劳动教育课程的主题项目一一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