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看

您现在的位置 主题服务 > 教育领域 > 我要看

“新校园新社区五联展”接续“福田区新校园行动计划”核心精神,迭代创新运行机制

信息来源:福田区 信息提供日期:2021-06-23 14:57 【字体: 视力保护色:

3.jpg

笔架山中学入选方案(由阿科米星事务所提供)。

1.jpg

评审委员会联合主席黄居正(左一)、荔园教育集团总校长黎新风(左二)等校方代表、联展总策划周红玫(右一)讨论方案。

2.jpg

联展总策划与线下评委(左起:龚维敏、黄居正、董功、顾大庆、孟岩、周红玫、朱荣远)合影。

  瞬息万变的疫情,使得早就定于6月18日—19日举行的“福田区新校园行动计划”第二季“新校园新社区五联展”简案评审会变得艰难和仓促。

  在克服各种困难后,“新校园新社区五联展” “大戏”有惊无险地如期唱响。简案评审会由联展总策划、统筹周红玫主持,9名学委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其中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教授顾大庆、《建筑学报》杂志执行主编黄居正担任联合主席,中规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都市实践创建合伙人孟岩、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龚维敏、直向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董功现场参与评审,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曾群、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朱竞翔、广州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何健翔同步远程会议参评。

  第二季的“新意思”

  “福田区新校园行动计划”第二季是在2021年4月11日正式启动的。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福田管理局联合区建工署、区教育局、相关街道办、各代建企业等单位携手推出,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调研员,曾任规划福田管理局副局长的周红玫再次担任学术策划兼召集人,包括荔园小学众孚校区、梅红小学、爱华小学、笔架山中学、侨东学校在内的五所学校参加联展活动。

  顾大庆、黄居正、朱荣远、孟岩、张永和等12位在建筑学界和社会具有行业威望和影响力的专家应邀担任福田区学校项目学术委员会成员,负责主持优秀建筑师推选和设计提案的遴选过程,保障联展相关活动的整体学术水准。主题为“新校园新社区五联展”的2021年新校园行动第二季除了接续“8+1建筑联展”的核心精神,还将运行机制做了迭代创新。“8+1”以集群式面貌成为新校园建筑的展示窗口,激发起更多体制内、业界和社会的活力,引发了更广泛、更系统的公共建筑空间和管理的创新。今年3月,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提升设计品质打造精品校园的通知》;市住建局和教育局印发实施《深圳市中小学校建设试点项目关键技术指引的通知》,都是在“新校园计划”探索实践基础上,以制度迭代的方式推进深圳中小学校精品校园的打造。周红玫希望在这之上做进一步的探索:“我们在第一季基础上,认真反思高密度之‘度’、深化主创建筑师负责制,探寻校园边界重塑以及社区激活的新方法,实现高密度条件下的真正社区共享,尝试传达校园社区化的清晰态度。”

  重塑校园边界的社区激活计划无疑是第二季的重点。在周红玫看来,规划管理向校园空间倾斜,使得新校园容积率和密度等大幅提升,自然期待校园对城市和公共利益、公共空间有足够的重视和回馈。“我们倡议学校的文体设施与社区分时共享,使学校设计融入到社区精神的重建,让学校气息向社区传递。”她希望通过“新校园新社区”行动,提升高密度城市环境中的社区文化服务,让学校主动参与社区营造,使文化和教育从校园外溢,为社区日常生活注入新内涵,并使校园与社区共生共融,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共同体目标。

  “五联展”还推出复合型创作计划“新校园+新社区+新视觉”,五所入选学校将与社区营造、社会设计机构,以及视觉艺术家共同完成新校园的一体化创作。他们将在学术委员会的助力之下,持续深化建筑设计方案与社区营造、街道美育方案,确保社区共享型校园高品质落地实施。黄居正表示,城市性、学校跟城市的街道、环境的关系;校园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能否呼应教学改革赋予校园新的空间创新,调动学生的探索性、游戏性、塑造完整的人格,这些都是评审委员会的标准。

  “‘五联展’不仅聚焦于推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新校园,更希望通过学术委员会机制有意识地鼓励使用者、社区人士乃至全社会有识之士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探索具有当代意识和文化使命的社区共享型校园范式。”周红玫介绍说。

  五校五议题 创新校园多元可能

  4月15日,组委会发布五联展公告,受到了建筑设计界高度关注。短短20天就收到来自100余家设计机构的报名文件,共收集了149份城市设计有效提案。很快,5月7日—8日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福田管理局10楼设计交流中心举行了资格预审会,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局福田管理局局长席天海出席并致辞。黄居正、孟岩、曾群、董功、何健翔等五名学委专家组成联展预审委员会,对提交的报名文件及提案进行了两天一夜的紧张评审,经过充分讨论和审慎研究,最终选出15家入围单位,10家备选单位。

  紧接着就是上个周末召开的简案评审会。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福田管理局联合区建工署、区教育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校方代表、代建企业等相关人员以线上、线下方式共同参加了本次会议。经过长达30多个小时的校园踏勘、现场评述答疑以及充分审议,结果最终揭晓,荔园小学众孚校区、笔架山中学、梅红小学、爱华小学4所学校项目设计方案入选机构出炉,侨东学校两家参选单位需继续深化后再次评定。

  “五联展”的5所学校项目有着相同的命题——在满足学位扩容的高密度设计需求同时,回应城市带来的密度压力。它们又各具特色,带来不同的议题。

  众孚小学有着几乎跟特区教育同龄的历史,新建校园与既有植被、历史遗存、社区情感之间的关系亟需理顺。面临类似问题的还有侨东学校,与项目周边风景相呼应的公园在新学校建设过程中是拆是留,亦值得思考。爱华小学则是地铁上盖小学,如何与地铁共建成为最大关注点……城市发展过程中,新校园可能面临与历史、与社区、与自然、与公共设施等等因素之间的各种关系都在“五联展”中,以项目设计的方式给予充分关注与探讨、并且实践。

  在最终脱颖而出的方案中,无论是数与量,第二季的“参赛选手”整体水平较第一季更强。对于参展作品,评委会一致认为简案类型丰富、深度超越预期,反映了中国设计力量的巨大潜能、“新校园行动计划”的号召力以及组织工作的卓越。

  评审委员会高度赞赏建筑师开放与清晰的立场。他们的研究与设计探索涉及城市发展、基础设施、社区营造、遗产保育、可持续空间、创新校园等方方面面。这对深圳的教育改革、城市发展、社区营造以及设计行业必将产生深远影响。评审委员会关注城市设计、环境和社区营造策略,尤为欣赏城市、校园、社区间进行富于层次的设计集成的提案。入选团队体现了中国建筑设计的丰富生态,也带来了不同教育与年龄背景的多元话语。

  来自上海的旭可建筑设计的爱华小学方案,尝试以开放性的“基础设施”式架构应对周边复杂的城市环境,在以围而不合的状态形成校园内院氛围的同时,也以大量“间余空间”,为多样性的学校和社区活动提供可能。并以严谨和理性的设计,巧妙通过动线组织、边界管理,创造两个学校和社区错峰使用的公共平台。它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由地铁、社区、运动场和校园叠加形成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董功认为,建筑师能以如此直率、朴素的态度处理城市、校园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当下难能可贵”;来自本土的梓集建筑和秘鲁Barclay & Crousse Architecture - Estudio Lima S.A.C.设计联合体则为梅红小学提供了一个成熟的方案:尝试在塘朗山脚下,在高密度中寻找 “低密度”的自然体验,校园对着公园展开怀抱,是一次和社区友好而深度的交谈,也是一次城市对自然的难得回望。学校变成整合片区公共系统的线索,也成为社区新的日常。

  在评委会联合主席顾大庆看来,“新校园计划”的价值正在于用建筑师的创意创造非一般的校园,“这些方案能否很好地解决议题,能否在不同类型中创新,都是我们关注的。”

  一见倾心的“马蹄形”校园

  “从学校使用者的角度,我觉得这个方案特别好。因为这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方案把中学部和小学部完全分开,尤其是大操场设计非常独特。”

  荔园教育集团总校长黎新风对上海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庄慎设计的笔架山中学简案由衷赞叹,“我想孩子们在这样的空间里会有非常好的学习和成长感受。”他透露,设计之初校方曾经提出要有可变化的、大的内部空间,结果出来的效果,比预期“更灵活、更好一些。”

  事实上,地处八卦岭西北角的笔架山中学是由国际展览中心城市更新单元释放出的一块独立教育设施用地。学校用地规模1292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390平方米。场地本身是被北环上步立交、深圳市体育中心等大尺度基础设施,以及当下与未来城市超高层建筑包围的一处极为普通的城市空间。

  不过,庄慎“妙手偶得之”的一个大U——马蹄形大操场概念瞬间颠覆了这块场地的平淡无奇,并塑造了其鲜明的城市形象:不但使学校具有了与西北方向的笔架山公园及周边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产生共鸣的份量,还赋予了这所新校与一路之隔的深圳中学泥岗校区“扳扳手腕”的力量和胆气,如同朱荣远所说的,这一令人难忘的马蹄形校园特征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自豪感和家园归属感。

  而黄居正笑着回顾,这个看上去特别轻松的U型操场处理,“让我想起第一季评福田中学时,Re-mix的那个方案,只是简单地将操场扭了25度,立马让方案的灵性毕现无遗。”他表示,“庄慎的方案通过设计赋予这块本来毫无特征的场地非常强烈的特征。”

  朱竞翔对庄慎团队的提案高度称赞,他表示:“在南方功能先导的城市环境下对一个古典空间的现代诠释,是这次联展一大亮点,它有很高的设计精度,无论对城市教育空间,还是社区营造都有深入思考。而这种以空间为优先的探讨会有更长的生命力。”

  董功敏锐地发现,庄慎笔架山中学的U型内院和何健翔红岭实验小学的内院正好“完全是反过来的”,“将来等庄老师这个盖好了,我觉得会形成校园空间里面两种很有意思的并置。而在何健翔看来,庄慎提案的一个重点是对城市空间与密度的解决策略,“因为地块周边的密度非常之高,如果不采用某种比较强硬的措施、策略去回应的话,至少校园的环境会比较难受,庄老师的方案非常好的解决了周边的城市密度压力,而且在这种内外城市界面当中,取得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内部空间。”

  新校园的“第一课”

  同样隶属于荔园教育集团的荔园小学众孚校区是这次五联展中唯一的拆除重建校园。校内既有1981年由石厦村旅港太平绅士赵树勋发动众多香港及海外侨胞捐资修建的,但如今已废弃十多年的二层绿顶老校舍楼,也有1996年由福田区政府出资重建的8200余平米现有在用校舍。

  众孚校区地处已有600多年历史的石厦村,绿化覆盖率达94.2%,本身就是市园林式花园式达标单位。踏勘过校园现场的董功感慨,在深圳难得有这样一个被时光滋养的地方,“建筑师还是要有敏感度,这个东西不是你想创造就能创造出来的。”黎新风校长也由衷地表示:“众孚校区的孩子们上体育课,不管什么时候,操场上都有绿荫。所以无论是操场上的植被,还是校园里的老榕树,我们都十分珍惜,希望重建时应该给予保护。”

  位于深圳湾和深圳河交汇处的石厦,至明朝洪武年间基本形成八大姓氏雏形。“一村八姓”的情况在周边村庄绝无仅有,八姓村民联合起来,“众孚”由此而生。参加简案汇报的深圳复杂建筑研究所将蕴涵“团结一心”之意的众孚视为社区精神的象征,也就非常自然了。

  石厦村历史上第一个祠堂——敦睦堂,以及杨侯宫、碉楼,都是八姓村民共同商议,集资兴建的。杨侯宫借北宋抗辽名将杨六郎之威名,激励全村人保卫家园。当年村俗,凡男丁大婚,必先拜杨六郎,再拜敦睦堂,最后才到家族祠堂祭拜。石厦村民摒弃狭隘的姓氏之见,将整村团结置于个体姓氏家族利益之上的包容精神,意外地与数百年后崛起于深圳湾畔一座传奇城市的气质相呼应。

  复杂建筑研究所的提案因此以“历史之下、森林之上的共生校园”为方向,试图将新与旧、人与树,校与城,“融会共生,合作共赢。”在建筑师看来,不必整体拆除的就地更新形成的迭代校园,既可保育当代历史记忆,而原址保留旧屋新用,更可让众孚精神以可见、可感的方式走进孩子心里,唤起更多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顾大庆直言欣赏提案人尊重校园历史和场地特征的设计态度,但建议在既有建筑的保留上采取“有区别的策略”,包括通过延续相同的空间组织在新建筑中实现某种关联性;朱荣远则注意到复杂的方案,尤为关注学校与社区的关系。“这一季强调通过‘新校园’构建‘新社区’,如果我们和社区在情感上没有共鸣,事实上就很难和社区发生关系。如果我们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对重要的历史证物持一种保护的态度,学生受到的教育自然不一样,我认为这个方案在深化之后能够代表这一季新校园的价值取向。”而何健翔表示,众孚校区项目最大的意义在于新旧价值的传递,他认为应该有“更轻的方式、更特别的策略连接在地生态和建筑遗存,从而处理好相对复杂的校园与城市与历史的关系。”甚至,“把不同年代的东西当成标本状态看待,这跟当成历史建筑的状态来看待可能完全不一样,它保护的度就可以比较弹性,都可能让历史或者时间产生一个连续。”

  黎新风校长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接近1.5万平方米的方正地块对于一所位于市中心区域的小学来说,非常难得,所以各方面都对建一所标志性的学校寄托了非常大的希望。这个校区是2019年划归荔园教育集团的,原来叫众孚小学,现在是集团的一个校区。从我们使用方来讲,确实对原来的老旧建筑很纠结,一方面具有历史记忆;另一方面校舍已无法使用,如何平衡两者很困难。”

  董功认为,“保留绿顶二层老校舍,不会影响学校大格局,保留的代价不大,学校基地有足够空间保持灵活性,而复杂的方案布局还是相对巧妙、最有效率的让新老并置,并没有过分的干预新校园的空间格局。”黄居正指出,在建筑遗存上进行加固处理,包括确定今后的功能,从技术上来讲不是大问题。“但是一旦把场地上的特征抹掉,它就变成一个很普通的、再不是独一无二的校园。”

  事实上,老校舍的故事是属于一座城市的记忆。兴许,“新校园新社区五联展”正是一个新的契机;兴许,新校园的第一课讲述的将是老校获得新活力的传奇。

  “加时赛”的意义

  与前一天晚上荔园小学众孚校区简案面对具有历史内涵、人文价值、情感羁绊的建筑遗存的取舍不同,侨东学校的简案评审中,专家们面临的是参赛者对原场地的地理形态和环境特征,特别是生长着的树的态度。焦点最后落在了来自上海的独立建筑师事务所亘建筑与总部设在杭州的民营建筑设计公司杰地设计集团的两个方案上。

  “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第一季中的人民小学是校园设计中“留树”的经典案例。作为这个项目的亲历者和设计师,董功如数家珍:“人民小学的设计概念是想保留校园中间一大片树林,当时算出来能有48到50棵,但是由于要留施工界面,再加上那个项目也是坡地——保留一棵树,意味着它的土壤要保留,因为是坡地,所以还要做护坡——最后我们从48棵树减成了28、29棵树,当然楼盖起来以后,还可以补种……”他以“过来人”的经验,从技术层面委婉提醒参赛建筑师,“想在新的建筑旁边保留树,用一般的施工方法是不可能的,在建造方式等很多方面宜作预先之考量。”

  或许这正是联展评审的魅力和意义所在。就像“赛后”庄慎所说的,“述标经历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与交流。”同样来自上海的旭可建筑的刘可南在未知结果时发“圈”:“从政府到评委,感觉专业性和学术性都挺强,无论结果如何,都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同组(爱华小学项目)屈居第二的广州东意建筑的邹艳婷在恭喜对手的同时表示:“能够在设计中回归建筑学本源来讨论问题,对建筑师来说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感谢联展提供这样的土壤和高水平的专业性。”她承认,未能中选,“有点遗憾,毕竟倾注过情感,总是意难平。但凡是竞争必有先后。保持适度的刺激、自我突破的能力是长久的功课。希望未来再有这样的机会。”

  最让人感动的或许是也似建筑设计(北京)赵耀的这番话:“没中标本来不想发‘朋友圈’的,何况还只拿了个第三。但是想想这样的竞赛对我们来说多宝贵多重要,在国内像我们这种年轻事务所能纯粹地做设计的机会不多,我就想发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人支持这个事业。由衷感谢组织者和评委给了这次机会。”

  在侨东学校评审的纠结、争执中,体现的正是这种公平和机会。孟岩认为,“就两家设计机构的建筑素养、技术手段等各方面看,难分高下,作为评委会,要不要逼着建筑师面对复杂现实问题,去解决它而不是绕过去?如果新校园行动推出的都是某种类型的设计,即便做得再好,也有很大遗憾。对于创造新类型,也许可能会失败,但不能不做尝试,这是新校园第二季应有的姿态。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再给这两家机构一点时间推动他们完善各自方案。这样的做法恰恰是新校园行动区别于普通招投标的地方:就是不放过任何可能做得更好的机会。作为“五联展”,我们跟标准招投标的匿名评委不一样,更多是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讨论,通过竞赛结果,向社会传递一种这场行动一以贯之的价值观。”

  “有一个方案再深化的过程,评委们可以看一看接下来谁能够把设计做得更透彻、更深刻,或者把问题解决得更彻底。”一直在线上参评的何健翔赞同说:“毕竟新校园行动计划本身就希望从这些具体方案里,催生一些新的方向的讨论”。

  “那就再给十天时间!”作为评审委员会联合主席之一的顾大庆一锤定音。(金敏华)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