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来,我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省市区安排部署,攻坚克难、创新举措,做到“一个引领、两个攻坚、三个发力,四个2.0”,努力为建设宝安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水务力量。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强化党建引领。
压实压细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采取有力举措做好巡视巡察整改日常监督,督促做好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一是不断提高政治意识。完善党组工作规则,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逢会必落实“第一议题”,组织“第一议题”学习18场次,内容25个,研究部署党建议题11个。二是狠抓意识形态工作。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2场次,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获评第五届“圳能量”2022年度“我为群众办实事”深圳网络工作创新单位,在省、市、区各级媒体共刊开展了10次新闻专题报道,《宝安这些“宝藏”碧道等你来发现》合集视频被“学习强国”平台总台选用。三是做好巡视巡察整改。局党组专题研究巡视巡察工作4场次,目前2020年省委巡视组巡视宝安、2021年市委第四专项巡察组巡察宝安涉及区水务局的整改项以及2020年区委第一巡察组巡察区水务局党组反馈的问题均已全面完成整改;2022年深圳市区级交叉巡察第9组反馈我局存在三大类10个方面问题,我局细化为33项目,已全面完成整改25项,基本完成整改6项,长期坚持2项;积极配合做好十三届省委第二轮巡视和城中村改造机动巡视工作。
(二)攻坚两大硬任务。
一是全力攻坚固投任务。完成固投29.7亿元,达全年任务的49%,在全区11个专项指挥部排名前列。精心谋划项目储备,成立局固投项目服务专班,聚焦完善全区污水管网和补水系统,谋划5个水质净化厂配套管网收集完善工程、3大片区补水系统完善工程的“5+3”项目、谋划宝安中心区排涝工程及其他储备项目,目前正在向区发改局申请立项。推进新开工项目进度,全面发力水厂改扩建、水库除险加固、碧道建设、内涝治理等28个固投项目建设,已开工7个,其余21个计划第三季度开工。
二是全力攻坚治水EPC项目收尾。对2016年以来水污染治理的16个EPC项目加速收尾,涉及投资520亿元。目前106个子项中已收尾90个,完成50%的治水EPC项目验收,25%的项目结算审核,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研究出台EPC工程验收结算工作指引,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宝安区水务EPC工程验收结算工作的若干意见》《宝安区河道、小微水体、小湖塘库功能性验收与移交办法》,为EPC工程验收结算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全面发力三项工作。
一是在保障防汛度汛安全上发力。有效应对了7场强降雨,没有发生重大内涝积水事件。聚焦防汛责任落实,落实防汛责任人399人,落实应急队伍和物资储备,共组建29支、614人应急抢险队伍,设立专家库共计52人,切实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备汛防汛能力,开展防汛隐患专项排查,建立隐患整改台账,汛期之前全面整改完成;派出65个专业组、检查人员7620人次,排查排水防洪设施隐患57处。开展各类防汛应急演练30场,出动人员2125余人,确保关键时刻反应迅速、处置果断。狠抓内涝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内涝治理三年攻坚战24个内涝治理项目,目前已完工5个、施工图阶段3个、其余都在开展前期工作;完成石观路、西乡流塘地铁站等5个内涝点治理。
二是在保障供水安全上发力。加快推进铁石工程,保护全区水缸安全,铁石三期溪之谷段取得突破进展,制定《铁石三期涉溪之谷段施工进场专班工作方案》,采取强制措施开工。通过了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组织的阶段性验收核准专家评审,已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并报省政府备案,铁石水源保护区调整阶段性生效,为重大项目提前进场施工创造条件。狠抓供水工程建设,持续推进“三工程”建设,七期八期工程进度97%,累计完成356个小区优饮、54个小区社改和355小区二次供水;优饮(九期)完成前期摸排工作,涉及279个小区,投资16亿元。协调推进自来水厂改扩建,朱坳水厂深度处理工程进度45%,罗田水厂新建工程计划7月开工建设。推进节水典范城市建设,充分利用再生水108.98万立方米,对666家重点单位用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完成重点用水单位水平衡测试备案53宗。
三是在保障设施运维和工程安全生产上发力。全区水务行业安全生产总体形势平稳,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压紧压实各级安全责任,印发实施《宝安区水务局2023年水务安全生产工作要点》等55份文件,召开专题部署会议11次,组织签订19份安全生产责任书,督促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18家。加强在建工程施工监管,建立质量安全隐患监督台账,对在建34个水务项目现场巡查244次,重点对危大工程、有限空间作业等关键环节进行无死角排查,发现整改隐患500处。建立区水务系统有限空间监管清单,开展教育培训62场2109人次、应急救援演练8场171人。狠抓水务设施运维安全,开展水闸、泵站、雨水管渠等水务设施和水务工程安全生产检查1602人次,落实水库防汛度汛各项工作,开展3次防汛应急演练、安全教育培训21场735人次,整改隐患918处,维护水务设施运行平稳安全。
(四)打造4个2.0版本。
一是打造排水精细化管理2.0版本。不断推动排水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巩固雨污分流成效,确保雨水不入管、污水不入河。创新排水网格化监管,印发《关于建立全区排水设施网格化监管体系的工作方案》,建立“3+N+3”监管责任分工和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完成新桥街道排水设施网格化监管试点,加快打造茅洲河流域4个街道排水网格化管理示范区,全区排水设施网格化监管体系即将全面运行。加快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细化阶段性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创建完成污水零直排小区4261个,比例达到82%;创建10个污水零直排区,占建成区面积比例达到12%。重拳整治乱排污水整治,建立全区乱排污水联动整治体系,印发《宝安区进一步强化乱排污水整治工作方案》,推动公益诉讼与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衔接。将乱排污水整治工作纳入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推动示范街区建设。
二是打造水污染治理2.0版本。全区66条河流均值达到V类水及以上;地表Ⅲ类水及以上为113.23公里,优良河长率46.4%;茅洲河国考断面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不断深化河湖长制,印发《宝安区2023年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要点》,各级河湖长积极履职,巡河5896余次,协调解决问题383项。强化“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联动,合力维护河湖秩序。狠抓重点河流问题整治,印发《宝安区2023年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密切关注问题排口和超标河流,完成沙涌右支中游锦程路段等重点河流整治,11条重点河流水质同比明显改善。深入开展暗涵暗渠溯源纳污,建立溢流排口“每周通报—每周督办”任务清单动态管理机制,针对顽疾问题排口“一点一策”挂图作战,新增问题排口112个,已销号74个。截至目前,全区5172个排口,合格率达到99.3%。
三是打造碧道提质提速2.0版本。累计建成碧道167公里,是全部任务255公里的65%;今年新建碧道14公里。融入全市“山海连城”部署,正在加快碧道详规编制及报审工作,统筹全区33条河流蓝脉,通过主脉+支脉+毛细水脉三级碧道规划框架接入“一脊一带二十廊”。高质推进碧道建设,遵循“先环境后功能、先碧道后节点”的要求,紧扣“422133”工作主框架,高质推进新圳河碧道(一标段)完成85%、西乡河碧道(一期)完成60%,服务宝安中心区、桃花源科技创新生态园区,构建连山通海的滨水公园带。高效动工西部中心碧道,积极与区发改局等部门沟通衔接,建立每周例会研究解决工作难题,西部中心区6条碧道已开工建设;采用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打造一河一示范,共计17.64公里,建设面积89.04万平方米,全面支撑西部中心品质环境提升。
四是打造水政监管2.0版本。扎实开展8个专项执法行动,出动水政监察人员2.33万人次,共检查水资源、河道、排水等场所、区域9033场次;处理涉水违法事件1175起,立案53宗,行政处罚116.1万元,保障辖区河湖秩序持续稳定。聚焦夜市、夜摊等夜间经济活跃带来路面清洗污水入河的难题,主动靠前服务、破解难题,对涉水面源污染、垃圾中转站、废弃食用油脂收运处理、农贸市场等6类重点监督对象,在重点面源污染区域开展路面冲洗废水的抽排试点工作,研究落实长效措施全面推广。
二、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雨污分流仍不够彻底。今年以来全区提质增效排查问题中,雨水入污比例持续高于20%,6月份(汛期)高于40%。主要原因是原EPC项目的治理目标和技术路线已不能满足当前水质目标要求。污水零直排小区创建缓慢,部分小区原有老旧排水系统,无法彻底进行雨污分流改造,达不到创建标准。
(二)排水设施集中进入老化期。全区排水管网总长约1.65万公里,检查井约58万个,其中老旧井40.9万个,118条过河管47条满管运行,无法排查,随时可能出现意外;新的管网完善工程,如5座水质净化厂为核心的周边管网完善工程还未立项,易引起河流水质反复。
(三)面源污染管控压力剧增。我区重点面源污染13类数量众多,近期夜间经济活跃,一些餐饮店铺、大排档,“夜市”过后在路面形成大量垃圾、污渍,冲洗路面的污水入河,河流总氮指标普遍上升。相对固定的路面冲洗面源污染总286处,其中100处仍使用强碱等化学试剂冲洗路面,路面冲洗废水直接排入雨水系统进入河道。
(四)补水设施系统不稳定。补水水量不足,我区河流生态基流需求量为196万m3/d,现状补水量为115万m/d,利用率只有80%,固戍二期、沙井三期尾水(约24.7万吨/日)尚未充分利用。补水设施不系统不稳定不安全,2022年以来,因补水不稳定导致21条河流出现无补水问题,水质受影响。
(五)极端天气应对能力亟待提升。今年来,我区连续遭受“0325”“0511”“0523”“0614”等多次暴雨,降雨短时雨量大,降雨量远超我区防御能力,我区部分内涝点治理工程仍未完工,现阶段只能采取临时措施缓解内涝,应对极端天气难度更大。如洲石路鹤洲桥底内涝成因复杂、治理难度较大,部分项目受用地选址、高压走廊、占道审批、树木迁移等影响,推进缓慢。
(六)供水保障形势依然严峻。今年我区市下达非常规水源利用量指标任务为3100万立方以上,目前再生水系统还不完善,“5+3”项目中3大片区补水完善工程还未立项,再生水开发利用投资建设主体未明确,再生水利用试点工作推进不畅。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完成全年固投任务。加快续建项目及新开工项目推进,加快宝安区中心排涝工程、“5+3”补水工程及管网完善工程等重点储备项目进展,力争年内开工。年底前完成100%的EPC项目验收,75%的完成结算书编制,50%的完成结算审核,25%的符合上报审计条件。
(二)保障河流水质稳定。持续巩固水污染治理成效,实现全区66条河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V类及以上,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的河流长度达到100公里以上。切实提高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率,年底前完成全区90%的污水零直排小区4693个、60%零直排区创建目标。完成1000公里市政管网检测、1130公里排水管网清疏。深入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水质净化厂平均进厂BOD浓度提升至108.17mg/L,污水集中收集率85%以上。
(三)加快推进碧道建设。加快碧道详规编制及报审,密切沟通相关部门,确保年底前完成碧道35公里建设任务,松岗河等6条碧道建设工程年底前完成30%进度。
(四)确保防汛度汛安全。压实防汛主体责任,统筹推进宝安区内涝治理三年攻坚战,年底前消除20个积水内涝点,完成60公里低标准市政雨水管网的排查立项工作,配合市水务局年底前完成海洋新城段2.1公里和机场段7.7公里海堤整治,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坚决筑牢汛期安全防线。
(五)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完成铁石水库水质保障工程(除铁石三期涉溪之谷段外)主体工程,完成一、二、四期结算工作;朱坳水厂深度处理工程通水试运行,动工建设罗田水厂新建工程(一期)。全面推进供水管网改造工作,完工优饮(七-八期)和社改(七-八期),启动优饮(九期)前期工作。
(六)全力推进节水工作。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用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等考核指标达标,年用水总量控制5.26亿立方以内。完成市级下达的节水载体创建任务,推动节水典范城市建设。
(七)加大监管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查处一批持续乱排污水案件,统筹做好城中村、大排档、宵夜档等路面冲洗废水的抽排工作,持续开展经营排水户预处理设施常态化整治。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展面源污染整治“示范街区”建设,提升面源污染整治排查全面率、整治合格率。
(八)抓细抓实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动态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切实守住安全生产底线,维护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将日常监管与水政执法有机联合,完成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工程的创建任务。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力争7月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