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实情况公开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五公开专栏 > 结果公开 > 落实情况公开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信息来源: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信息提供日期:2023-04-28 16:26 【字体: 视力保护色: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这一年,也是我们极不容易、卓有成效的一年,全局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部署,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同心同德、同向同力,办成了一系列大事、要事,解决了一系列难事、急事,切实用实干实效彰显了“人民至上”的家园情怀、展现了“敢打必胜”的精神面貌、书写了“事事难成事事成”的责任担当,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一)担重任,空间要素保障硬核任务圆满完成。重任千钧惟担当。一年来,我们勇挑空间要素保障重担,谋在前、干在前,用过硬作风和能力圆满完成空间提质增效各项任务,探索了一条精准、高效、可持续的空间保障新路,巩固了“空间等项目”的发展态势。一是土地供给量足质优。全年供应各类建设用地16.97平方公里,同比增长16.4%。其中,产业用地供应4.68平方公里,同比增长52.4%,应保尽保了比亚迪、华润微等重点产业项目和优质产业空间试点项目需求,为提升城市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居住用地保持大体量供给,顺利开展四批次招拍挂集中出让,全年完成供应3.66平方公里,实现了稳供应、稳地价、稳市场的目标;民生设施用地供应8.35平方公里,占供应总量约50%,民生保障坚实有力。二是空间挖潜横并纵叠。夯实存量盘活利用“四梁八柱”,编制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印发实施更新整备“十四五”规划,制订土地整备利益统筹办法,编制20大先进制造园区土地整备实施规划,加快422平方公里未完善征转地手续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全流程规范储备土地管理,全年通过城市更新供应建设用地2.5平方公里,完成土地整备16.4平方公里,其中产业用地4.7平方公里。稳妥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持续完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加大旧工业区升级改造力度,实施“工业上楼”行动计划,打造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产业空间。重拳开展违法建设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全年拆除消化各类违法建筑2500万平方米,圆满完成省里部署的任务。超额完成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去库存”任务。有序完成闲置土地专项审计工作。三是项目审批提速增效。创新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在市驻京专班工作中发挥重要协调推动作用,勇担市重点项目联合审批服务专班办公室重大使命,创新“六个一”工作模式,建立例会工作制度,充分发挥提前介入、穿透分析、并联审批、挂图作战机制优势,全链条做好重大项目审批服务、政策支撑和要素保障,重点理顺优化了多项审批内容和程序,解决了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137个入库项目全部提速实施,29个签约金融工具项目开工建设,全面完成重大项目进度安排。高效完成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任务,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实现全部147项行政许可和162项行政服务事项全流程网办,建立不动产登记线上“税费同缴”“不见面”抵押等新模式。四是指标保障开源精配。制定进一步强化资源要素支撑、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方案,针对性提出14条创新举措。坚持指标跟着项目走,通过存量挣、省里争、部里奖、市场购等多种渠道,对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实施足额用地用林指标保障。全年批准11个单独选址项目用地,超过历年审批数量总和。全年审批农用地转用135批次,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295公顷,同比增长44.5%;优化林地林木审批管理,全年使用林地定额1007公顷,充足的用地用林指标为鹏城实验室、深汕高中园等项目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谋新篇,科学规划赋能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新蓝图开创新未来。一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规划“指挥棒”作用,坚持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树牢战略思维、人本思维、系统思维,努力用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先行示范区建设描绘新的空间治理蓝图。一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新体系。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第一批城市上报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得到自然资源部肯定,紧锣密鼓统筹推进分区规划编制,战略性、治理型空间新蓝图即将获批实施。主动适应国土空间规划传导实施需求,制定出台加强和改进法定图则管理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以标准单元为核心的规划传导实施体系。深化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改革,修订规划委员会章程,聘任由3名院士领衔的99名非公务委员,成功召开规划委员会会议,规划治理更科学、更高效、更开放。二是优化“三生”空间新格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优布局、调结构、提品质,着力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美丽幸福家园。创新以公园建设为核心的规划理念,重磅推出公园城市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谋划实施“生态筑城、山海连城、公园融城、人文趣城”行动,贯通一批山海通廊,公园里建城市、游山水、亲自然成为全民共识。坚持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围绕“20+8”产业集群落地,编制战新与未来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暨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保障指引,形成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的“20+20”产业空间总体格局。瞄准“住有宜居”目标,高质量编制2035居住空间规划、城中村空间统筹规划及整治提升指引,加快打造高品质、多层次的居住空间。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规划标准,编制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设施空间布局规划,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修编城市紫线规划,编制鹏城村保护规划,完成已公布历史建筑测绘建档,有序推进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普查认定,城市发展更富厚度、更有韵味。成功举办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打造更具内涵魅力的城市文化名片。市城市规划馆在展示城市规划建设成效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激发重点片区新动能。将重点片区作为规划传导实施的重要一环,在精细化上下功夫,前海国土空间规划形成草案成果,国际会展城详细规划印发实施,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海洋新城详细规划持续深化,西丽高铁枢纽、机场东枢纽、深圳火车站和罗湖口岸片区、罗湖大望梧桐生态片区、盐田新中心、龙华九龙山数字城、梅林关片区、东部高铁新城、大鹏龙岐湾片区、深汕智造城等一大批重点片区规划设计形成初步成果。四是推动区域协调新发展。深化深港紧密务实合作,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开展深港边界地区空间协同发展策略研究,完成港深西部铁路首阶段规划研究,与香港签订深圳湾(后海湾)湿地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开展深圳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编制完成2035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优化2035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轨道五期线路详细规划,积极推进深汕高铁、深江铁路、深大城际、深惠城际、西丽枢纽、机场东枢纽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开创新局面。

  (三)成大事,坚决扛起国家战略使命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唯有实干,方成大事。一年来,我们心怀“国之大者”,以强烈的实干精神狠抓落实,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综合改革等方面做成了一批事关全局、事关未来发展的大事要事,将深圳的“金字招牌”举得更高、擦得更亮。一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郑重宣布“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赋予深圳新的重要使命任务。我们勇担重任,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建工作,打造好新的城市“生态名片”。加强湿地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完成新一轮湿地资源调查,加快编制2035湿地保护规划,启动编制红树林保护修复行动规划。建立全域覆盖的四级林长体系,印发八项配套制度,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出台科学绿化实施意见,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制定生态系统碳汇提升行动计划,超额完成营造林任务,森林城市建设更具深圳特色。印发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鹏半岛国家地质自然公园总体规划,积极推动梧桐山风景名胜区总规报审,加强市级自然保护区管护。编制完成全省首个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统筹推进37个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超额完成矿山石场治理复绿任务,大沙河等3个生态修复工程荣获“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编制2035野生动植物保护总体规划,持续开展穿山甲、仙湖苏铁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繁育,全面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成功举办第二届自然生活节、毛棉杜鹃花会等活动,入选“自然城市行动平台”,在全城掀起自然教育热潮。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得到中央、省、市媒体持续报道、反响热烈。二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落实市委海洋专题工作会议要求,成立书记市长双牵头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编制2035海洋发展规划,印发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制订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培育发展海洋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制订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成功举办2022海博会暨首届深圳国际海洋周,成立深圳海洋产业联盟,召开海洋产业招商大会,组织赴40余家重点企业招商,完成自然资源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估核算试点,海洋经济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印发现代渔业发展规划,制订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扶持政策,与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等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推进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建设,加快蛇口、盐田等传统渔港升级改造,推动10万吨级深远海智能化养殖工船建设,积极筹办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促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一体化推进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等重大项目建设,协调落实盐田港东港区、海洋新城等一批重大项目用海手续和历史遗留问题,统筹推进前海湾、龙岐湾等重点海域资源调查、详规编制,持续提升海洋空间精细化管理水平。三是综合改革试点纵深推进。首批清单事项落地见效,土地联动高效审批机制改革获国家发改委“点赞”推广,引领示范的改革效能持续显现。综改方案正文事项深入推进,试点出让龙岗宝龙科技城二三产业混合用地,盘活存量工业用地、重要生态空间确权登记等改革事项形成稳定制度成果,完善闲置土地收回机制、深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事项取得实质进展。高质量谋划并推动一批战略性改革事项纳入二批授权清单,努力提供更多空间治理“深圳方案”。

  (四)筑底盘,城市治理更精细、更智慧、更安全。打牢基础方能行稳致远。一年来,我们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谋划推进一批基础性工程,一步一个脚印,全方位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一是自然资源管理根基越夯越实。全面摸清资源家底,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深入推进“多调合一”改革,首次衔接国土调查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调查,制订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全面完成地籍总调查。加快摸清资产家底,首次完成全市域、全类型、全要素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统计与评估核算,编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平衡表,试点编制委托代理自然资源清单。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推进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蓝碳交易,完成全省首宗附带生态修复任务的土地立体分层出让。二是信息化建设多点开花。召开全局网信领导小组会议,印发年度业务数字化建设要点,持续加大信息化统筹力度。保持地形图、影像图、实景三维等数据动态更新,优化提升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打造全市域统一的二三维空间基础底座。建成二三维会商系统并在全市推广,优化提升“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并上线试用“一网统管”规划和自然资源应用专题,推进实施信创工程,建成新版政务管理系统。推进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优化13个北斗基准站,为全市提供高稳定性、高精度导航位置服务。编制提供各类政务用图127幅,制作疫情专题图260幅,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最快速的空间服务,参与的《全媒体时代数字地图理论创新与技术应用》荣获2022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三是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持续增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整改复耕,光明耕地保护工作获国务院大督查奖励,耕地保护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考虑布局合理、节约集约、安全韧性、可持续利用,完成全市消防设施、雨污处置、综合管廊等规划研究,编制水系统空间战略规划,协调推进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光明燃机电厂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地质调查,消除各类地质灾害隐患66处,利用探地雷达等技术检测市政道路超9100公里,未发生人员伤亡和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发布海洋灾害预警信号地方标准,完成海洋灾害风险普查,印发海洋灾害、赤潮灾害应急预案。累计出动6.5万余人次开展森林防火巡查,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森林火灾事故。深入开展“靖海2022”、“护渔”、渔船渔港安全监管等专项执法行动,海洋综合执法水平再上新台阶。上线港澳流动渔船渔民动态管理系统,建立“定人联船”管理体系,切实筑牢疫情防控“海上防线”。四是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强化立法统筹,大力推进不动产登记条例、国土空间规划条例、土地使用权出让条例等立法工作,加快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印发规范性文件制定、行政决策听证等操作指引,统筹优化权责清单,进一步规范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管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按期答复率、满意率连续三年100%。

  二、2023年重点工作

  2023年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站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上,对照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市委七届六次全会各项部署,今年我们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以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统领,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全方位、系统性推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率先走出一条超大型城市空间治理新路,助力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按照上述要求,我们将2023年确定为“国土空间高质量治理年”,围绕国土空间治理全要素、全链条、全方位提升,重点从十大方面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责任制。

  (一)夯基垒土,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

  全面夯实权益管理根基,更好发挥产权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深入推进“多调合一”。建立适应高度城市化地区的自然资源调查模式,构建统一调查监测框架体系,开展2022年度国土综合调查,创新复合用地地类认定、表达和统计规则,全面完成地下建(构)筑物摸查。加快打造“权属一张图”。出台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实施办法,完成全市26个377平方公里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扎实开展不动产登记存量数据整治,统筹推进市直机关办公用房、市级创新型产业用房等处置和确权登记工作。创新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编制2035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开展2022年度自然资源资产清查统计与评估核算,试点红树林保护碳汇交易,全面完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任务,初步构建深圳市级委托代理制度,逐步健全权益管理体制机制。

  (二)规划赋能,构建科学高效规划传导实施体系

  坚持规划引领,持续完善城市功能结构,提高城市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水平。推动总规及重点规划获批实施。做好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实施工作,出台规划实施意见,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立法,统筹完成分区规划审查报批。完成战新与未来产业空间、居住空间、城中村空间等生产生活重大规划编制报批工作。加快推进法定图则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实施导向,创新标准单元编制方法,出台规划传导管控管理规则。建立法定图则在线编制管理系统,运用信息化技术,整合各类空间关联数据,提高规划编制水平。优化法定图则制定及局部调整审批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深入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应用,按照“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和“实时体检评估”要求,定期分析评价城市发展阶段特征及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效果,提高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效率。打造城市特色风貌。联合制定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施意见,确定第二批历史风貌区和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完成鹏城村保护规划报批,连同各区推进凤凰古村落、马峦山古村落、半天云村等保护与活化利用,弘扬打造返璞归真的都市农耕文化。整体谋划、统筹推进城市规划馆各项策展、展陈工作。

  (三)节约集约,强化拓展可持续的空间要素保障能力

  深入实施国土空间提质增效行动,供应建设用地12平方公里,整备土地8平方公里,城市更新供应土地2.65平方公里,保持违建“零增量”“减存量”。加快打造高品质产业空间。出台土地整备利益统筹办法,强力推进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土地整备,实施已征转未入库和在库储备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处置三年行动计划,整备产业用地4平方公里,供应产业用地3平方公里。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推动“工业上楼”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新增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厂房空间2000万平方米。持续加大居住用地供应。出台实施加大居住用地供应的若干措施,加大共有产权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土地政策支持力度,有序开展居住用地集中供应,供应居住用地不少于330公顷,其中公共住房用地125公顷。推动民生设施高品质均衡发展。实施民生用地土地整备专项行动,整备民生用地2平方公里。优化《深标》公共设施建设标准,提升城市更新公共配套建设比例,持续推动土地供应向民生保障倾斜,供应民生设施用地543公顷。重构行政审批制度体系。将审批制度改革作为规划传导实施、空间要素保障、行政效能提升的“驱动器”,立足于“并轨集成”、提质提效,以完善重大项目审批管理机制为牵引,以深化建设项目用地用林用海审批改革为支点,全链条、全环节梳理重构规划和自然资源审批制度体系,加快打造“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多验合一”的“深圳范式”。

  (四)向海图强,纵深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健全向海发展顶层设计,集中力量抓统筹、抓大事、抓招商,不断增强海洋经济内生动能。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编制出台2035海洋发展规划、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制订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出台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组建海洋产业基金,持续办好海博会、国际海洋文化周,面向全球加大海洋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海洋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出台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扶持政策,加快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推动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正式挂牌运营,编制大鹏畲吓湾渔业养殖空间利用详细设计和出让方案,加快传统渔港升级改造,推进现代渔业(种业)创新园、深远海大型养殖综合平台示范工程和10万吨级养殖工船等重点项目建设,高标准办好首届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建成3000吨海洋维权执法船。提升海洋空间治理水平。一体化推进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海洋新城、海洋综合试验场等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编制出台小梅沙、土洋-官湖等海域详细规划,加快推动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做好重大项目用海要素保障。

  (五)生态优先,打造山海连城的全域公园城市

  落实省委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决定,深入实施“山海连城绿美深圳”建设行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高水平筹建国际红树林中心。高标准编制国际红树林中心筹建方案,深入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行动,开工建设红树林湿地博物馆。出台2035湿地保护规划,推动制订湿地保护条例,加快建设国际湿地城市。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积极恢复修复湿地、海洋、森林等生态系统。编制出台2035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经营利用监管。加快打造全域公园城市。实施山海连城计划,构建以通山、达海、贯城、串趣为特色的“一脊一带二十廊”魅力生态骨架,推动打造“12个自然郊野公园+8个滨海公园群+12个都市公园群”,形成1条横贯东西的主干游憩步道。推深做实“林长制”。深入实施林长制“十大任务”,积极探索“林长+”模式,出台2035自然保护地规划,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编制国土绿化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古树名木及其自然生境保护,深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壮大山海连城自然教育联盟,倡导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

  (六)区域协同,做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

  持续提升深圳城市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力,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高标准打造城市新增长极。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控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深化完善光明中心区、西丽高铁新城、电子信息产业承载区、罗湖大望梧桐生态片区、九龙山数字城、东部高铁新城、宝安石岩等片区规划设计。完善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管控实施机制,细化编制要求与管理流程,进一步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加强深港紧密务实合作。深入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推动出台前海国土空间规划,完成深港边界地区空间协同发展策略研究,推进港深西部铁路次阶段研究,编制陆路口岸功能优化评估和交通衔接规划,加强深圳湾湿地跨境联合保护,推进深港海上渔旅创新示范区可行性研究。高水平打造深圳都市圈。深化深圳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出台2035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加快深汕、深江、深大、深惠等高铁城际建设,开展深南、深河、广深中轴等高铁城际前期研究,规划布局跨珠江口“三路四铁”复合通道,打造“1小时轨道都市圈”。推进机荷高速和惠盐高速改扩建、深汕第二高速、侨城东路北延等高快速道路规划建设,完善“八横十三纵”干线道路网体系。

  (七)安全韧性,构建更有保障的城市生命线系统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严守资源安全底线,全方位抓好粮食安全、防灾安全、生产安全,打造安全韧性城市。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印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耕地保护工作若干措施,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建立“田长制”,出台设施农业用地管理规则,高水平推进现代都市田园建设,稳妥有序开展乱占耕地建房等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高标准规划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完成水系统空间战略规划,编制给水管网、供电、燃气、殡葬设施等一批市政专项规划,推进深圳水库沙湾河截排工程、公明水库至清林径水库连通工程开工建设,加快推进藏东南送电粤港澳大湾区直流输电工程、大鹏LNG接收站扩建工程、深汕环境园规划建设,提升市政设施综合保障水平。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编制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全面完成城市地质调查,从严抓牢森林防火、海洋防灾、地质灾害和地面坍塌防治等安全工作,系统性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全面梳理完善各类灾害应急预案,切实做到功夫在平时、防患于未然。

  (八)改革驱动,持续激发国土空间治理新动能

  推动综合改革持续走深走实,强化全链条、全环节制度创新,加快重构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体系。深化存量空间管理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二三产混合用地试点,持续优化产业用地供应模式,创新闲置土地处置方式,制订非住宅用地到期续期规则,探索创新按规划期总量管控模式,全面提升要素保障能级。创新推动生态空间管理制度改革。有序承接自然生态空间规划编制审批权,探索构建分级分区、科学精细的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体系,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则,试点探索自然保护地特许经营,打造格局更优、品质更高、管理更好的蓝绿空间。扎实推进深汕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出台深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推进重点改革政策专题研究,积极争取纳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做好土地征收审批权承接,深化探索土地成片开发,努力提供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和飞地经济的土地管理“深汕方案”。

  (九)智慧支撑,谋划建设一批管用好用的数字应用

  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智慧城市及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部署,以开放共享、能力提升为重点加速信息化建设,强化业务信息融合,深度推进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夯实信息化数据基础。持续推进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开展新一轮全市域实景三维数据生产,提高测绘产品应用服务水平。出台全局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深入推进项目数字化交付。推动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强化空间数据动态更新与汇聚共享。深化“数字政府”建设。持续推进行政服务“一网通办”,全面推广行政审批、服务、履职等事项全流程网办。继续推进“一网统管”规划和自然资源应用专题建设,健全指标数据动态更新机制,持续提升管理效能。丰富智能化应用场景。优化提升“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探索项目全周期信息融会贯通,建设智能化能力,深化应用服务。推进政务管理智能化应用,统筹开展信创工作,加快海洋、林业等领域信息化建设,逐步构建一体融合的自然资源业务信息化体系。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