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实情况公开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五公开专栏 > 结果公开 > 落实情况公开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信息来源:深圳市生态环境局 信息提供日期:2023-03-21 16:08 【字体: 视力保护色: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攻坚克难、奋勇前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PM2.5浓度从18降至16微克/立方米,310条河流优良水体河长比例达67.6%、提升17.6个百分点,环境信访总量下降23.1个百分点。生物多样性保护亮相国际,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获得“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国际殊荣,成功加入国际“自然城市行动平台”。生态文明建设再添国家荣誉,龙岗区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光明区获评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具体情况如下:

  一、2022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治污系统性精准性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深入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完成66家VOCs重点企业和298家加油站、油气仓储企业深度治理,完成216台天然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提前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国四排放标准,推动港口、机场作业机械新能源清洁化替代360台;推行规范加油、夜间卸油和错峰加油,快检油品1711次;开展扬尘巡查管控,巡测道路6万公里,督促整治231个问题工地;开展强化减排12次,积极应对不利天气。全面巩固治水成效,出台碧水保卫战“十四五”实施方案,持续完善“双转变、双提升”工作体系,建立以高清监控、水质微站、人工巡查相结合的科技管控机制,对降雨溢流点、重点暗涵暗渠逢雨必测,整治河流异常水质问题2388个;开展深圳河和茅洲河提质攻坚,茅洲河共和村断面年均值首次达到地表水Ⅲ类,21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5.2%,提升4.7个百分点。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建成宝安环境治理示范基地危废二期项目,新建14家危废收集贮存转运设施,新增危废收集处置能力56万吨/年,入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重点城市;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公约履约评估,筛查涉及14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企业,新污染物治理实现良好开局。加快“宁静城市”建设,出台噪声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新建“远程喊停”监管系统230套,声环境功能区昼间达标率100%,夜间达标率75%、提升6个百分点。土壤环境保持安全稳定,出台土壤污染防治“十四五”规划,开展污染地块“水土异位协同治理”试点,完成首例“水土共治”土壤污染修复,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在全省率先印发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定方案,形成地下水污染分区、分类防控体系。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实施74条入海河流总氮控制考核,东部近岸海域水质长期保持一类,西部海域入海河流总氮下降16.6个百分点,“美丽海湾”建设成果入选国家“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二)蹄疾步稳践行“双碳”目标,减污降碳协同成效初显,绿色发展成为鲜明导向。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出台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修订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编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案、碳交易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市场机制更加有效,新增纳管100家工业企业,完成首笔碳初始配额有偿分配,有偿分配58万吨配额,碳交易规模从0.8亿元跃升至2.3亿元,市场调控作用明显;出台碳普惠管理办法,发布4个碳普惠方法学,完成首笔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交易签约。试点示范更加有为,第一批、第二批56个近零碳排放区建设顺利推进,全市首个近零碳园区华为数字能源安托山总部在福田区建成投产;完成覆盖全市155个单元的CO2和CH4走航监测,建成6个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网点、2个海洋碳汇监测塔并实现数据三维立体展示,碳监测评估试点走在全国前列。

  (三)筑牢生态防线和安全底线,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环境风险总体平稳可控。强化生态安全保护,在全国率先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指标体系,开展25个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和现场勘查;发布全省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揭牌成立全国生态环境系统首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完成近岸海域、10大流域和26座水库生态调查。提升核与辐射监管能力,出台核与辐射安全行动计划,成立生态环境与核安全研究中心,建成49个核与辐射监测自动站点,修编核电站核事故、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举办应急演练,逐步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全市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环境安全形势保持平稳,开展企业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1.7万家次,备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3900家;新增79种应急物资,组建8支环境应急处置队伍,妥善处置9宗一般突发性环境事件;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出台21部医疗废物废水管理工作指引,在全国率先开展涉疫污水核酸检测,全年安全处置医疗废物841万桶,医疗废物废水100%安全处置。服务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服务经济稳定增长21条措施,搭建绿色技术创新孵化基地和绿色产业技术合作平台,支持新能源、集成电路等领域233家企业环境治理7615万元,以“区域环评+告知承诺”改革服务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信访投诉实现“两降一稳”,开展噪声臭气源头治理调研和信访矛盾化解攻坚,建筑施工噪声投诉下降22.5%,废气投诉下降30.2%。

  (四)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卓有成效。稳步推进综合试点改革,完成宝安国际会展城等5个重点片区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福田区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打造气候项目市场化投融资服务新模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推广。法规标准体系持续健全,全国首部成品油监管特区法规提请市人大审议,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等4部规章修订实施,率先全国发布9项生态环境地方标准。监管执法宽严并济开展“利剑六号”执法专项行动,作出行政处罚1793宗,罚款金额7366元,案件数量、罚款金额位居全国前列;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纳入执法正面清单企业540家,减轻或不予处罚161宗、减免罚款1617万元。科技支撑全面夯实,率先全国建成VOCs走航监测预警溯源系统,推进“深治慧”平台生态环境专题大中小屏系统建设,完成智慧环保平台项目验收;获批国家级重点技术研发项目,全年资助环境科研资金2484万元,获得省环保科学技术奖10项。区域合作交流走深走实,召开深港环保合作交流会、大鹏湾及后海湾环境管理专题会,举办深港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交流大会、优秀技术成果展,推动解决香港东北堆填区环境投诉问题;融入全球治理更加主动,赴埃及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发布实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行动计划,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等绿色单位777家,2个单位获评首批省环境教育基地示范单位,深圳“气候科普公益宣传进万家”项目入选生态环境部十佳典型案例。

  (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方位打造生态环保铁军。筑牢思想根基成立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累计学习90场次,宣讲18场次,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生态环境领域落地生根、结出硕果。提升基层党建水平,稳步推进省委巡视和市委专项巡察整改,从5个方面28项重点项目全面加强机关党的建设,深入开展“三争”行动,全方位建设生态环保铁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出台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计划,实施5方面共51项具体任务;重点推进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规范执法权力运行,降低执法领域廉政风险;组织开展作风督查检查,持续完善廉政风险制度防控体系。

  二、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我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AQI优良率达到95.5%,PM2.5年均浓度力争降至15微克/立方米,国省考断面优良比例达到95.2%,西部海域水质逐步消除劣四类,环境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0%以上,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出台全面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动开展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区域环评,做好重大项目环评服务审批。完成20个工业集聚区环保规范化建设,对100家以上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出台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方案,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强化VOCs和NOx协同控制,以宝安区VOCs试点开展全市治理攻坚,推动30家企业完成VOCs低VOCs原辅料替代,完成85家以上涉VOCs重点企业深度治理;推广使用国四非道路移动机械,推进垃圾清运车和港口、机场机械实施清洁化改造,推广使用NOx排放浓度低于30毫克/立方米锅炉,提高岸电使用率,推动臭氧浓度进入下降通道。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以“双转变、双提升”为抓手,重点整治雨季溢流问题,310条河流按河长优良水体比例稳定保持在65%以上,开展深圳河提质攻坚,国考断面年均值要提升至地表水Ⅲ类;全力整治农村黑臭水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00%,设施有效运行率90%以上。打好珠江口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严控重点入海河流总氮浓度,推动深圳湾建成“美丽海湾”。开展净土防御行动,强化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开展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行动,新建3个以上危废收集转运设施;出台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开展新污染物调查与治理。推进“宁静城市”建设,出台噪声污染防治五年规划,完善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实施“利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持续推行包容审慎监管。

  (三)全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优化空间格局,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应用。巩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健全完善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体系,持续实施“绿盾”监督行动,实施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遥感监测,督促问题点位整改。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主动参与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启动全市陆域生态调查,开展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成效评估;持续开展重点河流湖库水生态环境调查,推动恢复河湖岸线自然状态。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持续开展“两山”基地创建。

  (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持续完善“1+N”政策体系,出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发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年度综合性报告;完善激励机制,推动龙头企业减排示范,带动全产业链提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水平;将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在重点行业开展建设项目碳排放环评试点。深化市场机制,丰富碳金融产品,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出台气候投融资项目评估技术规范,探索设立气候投资基金,指导福田区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拓展试点示范,加快推动龙岗区、前海合作区建设省级碳中和试点示范区,开展第三批近零碳试点创建工作,新建20个以上近零碳排放区;加快建设碳普惠和碳市场统一管理平台,全面上线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交易。

  (五)强化环境风险防范化解。严格核与辐射监管,统筹实施核与辐射安全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举行太平岭核电站核事故应急演练,推进“海、陆、空”三位一体的辐射环境监测网建设。严防生态环境风险,推进龙岗河、坪山河、大沙河流域“南阳实践”应用,编制流域环境应急响应方案、流域典型河段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演练方案。抓好信访化解维稳,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信访矛盾化解攻坚专项行动,强化噪声臭气涉稳民生问题源头治理调研结果运用,排查涉环境领域各类风险隐患,突出解决“楼企相邻”“达标扰民”问题。

  (六)加快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完善生态环境法规标准体系,加快特区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立法工作。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改革,创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行政处罚衔接机制,完成20宗以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提升科技化水平,推进智慧环保二期项目立项,加快建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心实验室和深汕实验室;开展高分辨率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等项目科技攻关。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合作交流,定期召开深港环保合作交流会议、临深片区协调会议,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全面开展绿色系列创建,引导全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重点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开展“10+10”学习宣传活动,重点开展“五学联动”,优化升级“绿色之音”“环保微讲堂”等平台,持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突出大抓基层大抓支部,深化模范机关创建,以党建考核为抓手提升基层党建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持续打造生态环保铁军。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突出抓好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落实,在招投标、基层执法等重点领域开展制度建设、流程再造,建立全覆盖式的警示教育体系,以政治风清气正促生态山清水秀。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