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夯实残联党组织工作基础
(一)开展“第一议题”学习40余场次,建立健全《罗湖区残联挂点联系街道制度》,聚焦残疾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各街道残联、职康中心及残疾人家庭走访调研30余场次,推动残联作风建设不断深化。(二)狠抓党建品牌创建,组织开展“党建引领 与爱同行”残疾人书画展和“党建引领 残健共融”系列志愿助残服务活动。深入开展“机关党建+四服务”,以清水河街道残疾人职康中心为试点,打造党建引领,集残疾人思想殿堂、康健中心、关爱之家为一体的阵地,引导残疾人听党话跟党走。(三)加强自身建设,把巡察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严格对照巡察反馈意见,强弱项补短板,积极配合开展审计工作,对区残联各项工作进行梳理,深入查找存在问题,进一步改进残疾人工作。
二、强化干部责任担当,用心用情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一)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成立区残联疫情防控工作党员先锋队,组织38名党员干部、残疾人工作者及志愿者分三批下沉各街道社区参与一线防疫,1名党员干部列入我区“墩苗”计划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二)开展特殊困难残疾人家庭走访探视工作,慰问困难家庭120户,为208户残疾人家庭发放了防疫物资,为415名精神障碍残疾人提供免费送药服务;关注残疾人的身心健康,与区慢性病防治院共同开通了“罗湖区残疾人疫情心理干预咨询热线”,发放各类知识手册1万册。(三)助力残疾人服务机构渡过难关。邀请专家为残疾人服务机构进行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培训。针对疫情期间盲人按摩机构不稳定因素,通过多种措施有效化解矛盾,确保我区进省信访事件零发生。
三、深入创建无障碍城区,残疾人友好环境得到更好保障
(一)《罗湖区无障碍城区发展规划(2020-2035)》经区残工委全体会议通过,填补了国内区级无障碍城区规划的空白。在12.3国际残疾人日来临之际,举办“有爱·无障-罗湖区推出全国首个区级无障碍城区发展规划”双周发布,登上人民网全国首页核心位置,并在学习强国、今日头条、凤凰新闻等18家新闻媒体发布。(二)加强与相关部门、街道的联动,形成了发现-沟通-整改-反馈的良性互动工作机制,共同打造有温度的无障碍城区。(三)成立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小组,对渔民村社区、东门商业街等重点区域实施无障碍建设督导,并对全区10个街道的办事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及新建、改建、扩建小区进行实地测评,助力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公共文明指数。
四、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可持续
(一)确保残疾人基本权益落地落实。一是为704人次困难残疾人购买了医疗保险;为494人次残疾人提供特殊困难补助,为749名残疾少年儿童提供康复救助服务;探索重度残疾人分类托养服务,为369人发放居家安养补贴;为辖区830名残疾人适配927件辅助器具。二是建立健全残疾人法律援助体系,积极回应来电来访,全年共接待上访残疾人20余人次,接办处理系统信访件约20宗,接听各类信访咨询来电100余次。
(二)探索残疾人精准康复方式方法。一是创新线上康复方法,开展线上居家康复训练1500人次;推进残疾人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实现6项业务秒批和“免证办”,当前共受理网上审批16255件;开展线上关爱活动,服务儿童及家长1000余人次。二是开展线下康复,每月安排精神科医生到街道职康中心为辖区的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领药服务,截至目前共服务3540人次,服药率达83.5%,有效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三是与区慢性病防治院合作,在深圳市蒲公英会所为精神康复者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平均每天服务30余名会员,帮扶更多精神康复者回归社会。四是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邀请社区健康卫生中心的医生每月上门为残疾人提供巡诊服务,全年共服务1000余人次。
(三)创新残疾人创业帮扶思路举措。一是对86家安排上岗残疾人的企业提供社保补贴,发放275名在岗残疾员工社保补贴,推荐3家企业参展“就业助残”大型残疾人网络招聘会,给予自主创业残疾人创业扶持资金,共帮扶49名残疾人走上工作岗位。二是为企业提供帮扶服务,稳定已就业残疾人的工作岗位;与有招聘残疾人意向的企业联系,帮助残疾人成功走上工作岗位。
(四)引导残疾人更好参与融入社会生活。一是广泛开展残疾人文化艺术类活动,组织残疾人参加省特殊青年美术作品展、文艺汇演等文化艺术类活动7场,辖区残疾人分别获第十届全省残疾人艺术汇演声乐铜奖和戏曲优秀奖。二是鼓励残疾人积极参与市第十届精神残疾人运动会等大型残疾人体育竞赛活动共13场,罗湖区残疾人代表队在全省18支参赛队伍中取得第五名的优异成绩,残疾人代表在市第十届精神残疾人运动会中,荣获6枚奖牌。三是丰富残疾人职康中心会员服务,提供各类康复与技能训练服务2000余人次,丰富职康会员生活,提升残疾人的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