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改革方案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五公开专栏 > 决策公开 > 决策预公开 > 重要改革方案

规划计划数据

信息来源: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信息提供日期:2016-08-15 00:00 【字体: 视力保护色: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的部署要求,持续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强市,制定《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6-2020)》。

  一、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在市、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稳步发展,覆盖全市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成,图书馆总体规模稳步扩大,实力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阅读推广活动蓬勃开展,呈现出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多项业务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大中城市前列。

  但调查表明,“图书馆之城”建设仍然存在体制不完善、发展不均衡、布局不尽合理、服务不够便捷等问题,尤其是部分基层图书馆在建设、管理与服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已成为“图书馆之城”持续发展的瓶颈。

  未来五年是我国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时期,也是图书馆事业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图书馆之城”建设面临着现代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爆炸式增长,以及读者文化需求提高与多元化的新环境,必须顺应国际、国内发展的大趋势,加快创新发展,向智慧型“图书馆之城” 稳步迈进。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图书馆之城”建设水平,提高公民文化素养和信息素养,为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文化保障。

  (二) 发展原则

  科学规划,均等规范。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完善全市图书馆设施布局,重点解决布局不均衡的问题,实现公共图书馆协调发展和基本服务均等化。

  科技驱动,创新服务。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以人为本,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提供专业化、多层次、智慧化的图书馆服务。

  服务规范,统一协调。制定和完善统一服务标准和规范,联合协调读者服务和活动,不断提升全市图书馆服务水准。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夯实文献基础,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提高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

  问题导向,补短强基。重点解决基层图书馆发展与建设中的难点与重点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三)总体目标

  坚持“共建、共享、互通、互连”,以优质文献为保障,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以创新为驱动,以服务广大市民为宗旨,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到2020年,图书馆建设核心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内同等城市发展水平,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布局均衡、资源丰富、技术领先、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一体化、现代化、智慧型“图书馆之城”,为传播优秀文化、服务城市创新、营造书香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顶层设计,全面推行总分馆制

  1、加强统筹规划。要将“图书馆之城”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总体规划。要以“立足需求、均衡分布”为原则,以服务人口数量为基本依据,兼顾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结合城市规划功能的要求,合理规划建设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实现图书馆基本服务均等化,促进阅读公平。

  2、全面推行总分馆制。鼓励市、区各图书馆采取不同的方式建设分馆,并以工作制度的形式保障各种总分馆模式的顺利运行。强化总分馆管理体制,基本建成以区馆为总馆,街道图书馆为直属分馆,社区图书馆为基层服务点,其他各种形式图书馆为补充的总分馆架构。有条件的区可以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试行按服务人口、服务半径设立直属分馆。总分馆应实现人员、经费、资源、服务的一体化管理。

  (二)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调剂书库

  3、完善基础设施。各区都应配备独立建筑的区级图书馆。加快建设光明、龙华新区图书馆。结合实施“文化东进”,加快推进坪山、大鹏新区图书馆的建设。按照《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逐步实现每45万人拥有一个中型及以上图书馆(4500平方米以上),每15万人拥有一个小型及以上图书馆(800平方米以上),每1.3万人拥有一个基层图书馆或阅览空间。稳定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规模,优化布局,改善与更新设备,提高利用率。

  4、建设“深圳市图书馆调剂书库”。“调剂书库”是开放式的大型文献基地,承担着保障、集散、调剂、配送文献、服务市民的任务,要全力推进“深圳市图书馆调剂书库”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并投入使用。

  5、推进“图书馆之城”云平台建设。加强“图书馆之城”技术发展整体规划和路径研究,优化图书馆之城“云平台”整体网络架构,增强网络数据中心、骨干节点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建立完善云平台监控系统和多点容灾备份系统,保障数据安全与系统运行安全。改善市、区图书馆网络基础设施,市、区图书馆之间VPN通道不低于100M,全市应达到可允许超过1000个服务点同时接入的基本要求。

  (三)实施提升计划,夯实发展基础

  6、巩固提升基层图书馆阵地。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基层图书馆,新建基层图书馆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进行,未达标的应按标准进行改建、扩建,城市更新项目、社区民生工程、片区文体服务中心建设等项目应配套规划建设基层图书馆设施。

  7、提高服务效益。制定基层图书馆服务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盘活资源,促进基层图书馆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从提供文献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型,分期分批将基层图书馆纳入总分馆体系进行一体化管理。通过各种途径发展读者,培养阅读需求,开发基层阅读人口,提升图书馆利用率。各区可根据实际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流动图书车,开展流动借阅服务。在工业区、社区、学校等地建立馆外流动服务站,提供集体外借,填补空白,消除盲区。

  8、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创新办馆模式,采取“图书馆+”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基层图书馆建设,解决基层图书馆设施差、生存难的问题。创新运营模式,通过与社会组织的广泛合作,激活现有基层图书馆资源,提升服务能力。各区可试行基层图书馆的委托运营和购买服务。

  (四)共建共享文献,提高保障能力

  9、丰富馆藏文献。至2020年,全市人均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不低于2.4册。市级图书馆外借文献年更新率不低于10%,区级图书馆外借文献年更新率不低于8%。市级图书馆年新书采购品种数应占全国新书总品种数的50%以上。提高数字资源的采购比例,市级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比例应超过20%,提升“图书馆之城”数字资源服务与保障能力,满足数字阅读、移动阅读和科研需求。加强特色资源建设总体布局与协作协调,形成20个以上特色图书馆。实施中小学图书馆“常青藤”计划,条件成熟时,纳入“图书馆之城”互通互联。打造10个以上中小学特色图书馆。

  10、完善文献资源协调与保障机制。持续推进全市特别是市级图书馆纸本文献的采购协调,依托“深圳市图书馆调剂书库”项目,加强文献存储、利用、调配的全市协同,发挥存量文献效能,构建完善市、区两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完善全市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协调采购与合理利用机制,推进数字资源的联合采购、协同保存与利用。建设分布式资源库群,实现共建共享。建立“图书馆之城”文献资源元数据控制中心,实现纸本与电子资源的统一揭示。

  11、开发全媒体地方特色资源。整合本市优秀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特色数据库。重点推进“深圳记忆”专题资源建设项目,制订“深圳记忆”建设方案,收集、保存有关深圳的文献资源,包括纸质、数字媒介以及多媒体等。

  (五)运用“互联网+”思维,服务城市创新

  12、打造“微图书馆之城”。运用网络与移动互联技术,构建多元化图书馆服务平台,包括网站平台、移动服务平台、电话语音平台等。升级全市统一的馆藏查询系统(OPAC),开展推送式服务、互动式服务、动态式服务。市、区图书馆共同打造以统一服务平台为基础,以多样化“微平台”服务为主体的“微图书馆之城”,推进数字资源“微阅读”、阅读推广“微互动”,为市民提供更丰富的服务项目、更多样的服务方式和更贴心的服务体验。

  13、拓展“深圳文献港”功能。以“深圳文献港”为依托,连接一切可用资源,持续扩大资源总量,完善图书馆之城数字资源服务平台。引入知识服务系统,提高学术研究的服务深度,强化联合参考咨询能力。建立“深圳文献港”服务效能检测与定期评价机制,为各成员馆资源采购、服务组织提供科学依据。

  14.加强大数据技术应用研究。坚持以“大数据”思维规划、引进、研制系统平台,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应用位居国内前列。研制深圳市“图书馆之城”数据分析与监控平台,在“图书馆之城”统一技术平台框架下建立常态化的业务数据自动采集、挖掘机制,全面推进图书馆服务数据可视化。依托读者数据分析,增强个性化服务,推进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六)推动全民阅读,构建书香城市

  15、全力推广全民阅读。培育全民阅读理念,以“促进学习、传播文化、让阅读无所不在”为宗旨,开展多样化、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的阅读推广服务。积极运用“互联网+”开展阅读推广,建立多媒体网上阅读学习环境,通过各种移动终端支持市民随时随地阅读。引入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与文化活动,增强阅读体验。重点关注并满足少年儿童、老人、残障人士和劳务工等特殊群体的阅读需求。

  16、建立长效阅读推广保障机制。组建“图书馆阅读推广联盟”,组织开展统一的年度大型阅读推广活动,打造深圳阅读品牌。承办政府组织的全民阅读活动项目,协调全市各级图书馆积极参与读书月活动。建立集阅读、互动、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图书馆之城”阅读推广和服务平台,宣传推广阅读活动,共享活动资源。培养阅读推广人和文化义工,加强阅读推广的社会化合作,鼓励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赞助公益阅读活动,捐助阅读设施、设备和阅读资源,营造人人参与、社会共享的全民阅读新生态。

  17、加强阅读研究。建立全市阅读活动案例数据库,进行阅读推广数据分析,发布阅读报告。组织开展书目推荐和优秀图书评选活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发挥好深圳市全民阅读研究推广中心的积极作用。

  (七)开展多方合作,促进国际交流

  18、增进跨区域合作。加强与珠三角地区、深莞惠汕河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借鉴港、澳、台地区以及先进国家图书馆的经验,开展比较性研究。积极参与国家、省级项目的研究与应用,提升“图书馆之城”的影响力。

  19、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图联(IFLA)、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等世界性、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双边或多边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强国外图书馆事业成功经验在深圳的适应性研究。开展国际化图书馆服务、国际图书馆标准与规范等专业内容的研讨交流,提升“图书馆之城”国际化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保障

  在《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2016-2020)》的指导下,研究制定“图书馆之城”建设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从制度层面为“图书馆之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修订完善《深圳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加强《条例》与国家公共文化建设重大政策以及地方相关政策的衔接,为建设现代化的“图书馆之城”提供法律支撑。

  各区要根据实际,制定或修订支持“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新政策、新措施,已经制定的实践证明可行、成熟的政策措施,应加大实施力度。

  (二)明确责任主体和工作职责

  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是“图书馆之城”建设的牵头部门,要加强对“图书馆之城”建设的统筹协调和组织推动,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统筹推进市、区图书馆发展项目。

  深圳图书馆是“图书馆之城”建设的龙头馆和中心馆,负责总体策划和推进落实“图书馆之城”建设相关工作。

  各区要结合“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制定实施方案或专项行动计划。要保障图书馆建设场地和馆舍,确保图书馆馆舍、专用设施的使用权,已被挪用或占用的要及时收回。

  发挥“深圳市公共图书馆馆长联席会”的积极作用,协商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的具体业务事项。

  (三))建立健全财政保障机制

  要进一步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落实图书馆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资金。财政投入应重点向基层倾斜,基层图书馆设施、资源、人员及后续运营费用列入相应财政预算,各区财政用于基层图书馆的经费应由区图书馆统一管理和分配使用。“图书馆之城”整体网络、服务平台、覆盖全市的重点资源建设等重大项目,通过政府投资渠道向发改部门申请立项,财政部门根据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予以统筹安排、优先保障,纳入相关单位部门预算。各区有关总分馆建设、统一服务网络建设、统一采编组织、统一规范管理、大型阅读推广活动等重大项目,也应采取同样方法进行立项申请,由区级财政部门做好资金保障工作。

  (四)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

  继续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事业的扶持和资助政策,形成有利于社会公众参与图书馆建设的激励机制。利用社会资源共建、捐建基层图书馆,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多种形式的基层图书馆管理和运营模式,实现服务供给多元化。鼓励扶持企事业单位开办面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

  (五)加强绩效考核评估

  修订《深圳市基层图书馆(室)达标定级评估标准》。建立读者评价和反馈机制,制定读者满意度指标。建立由建设主体、服务对象和第三方评估机构组成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综合性评估团队,增强图书馆服务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建立和完善总分馆服务绩效考核机制,制定绩效考核要求和细则,总馆负责对分馆实施常规考核。

  (六)加强队伍建设

  根据图书馆所服务的人口、开放时间、服务项目合理配备工作人员,保证图书馆工作的正常运行。创新用人模式,通过购买服务、社工、志愿者等多种形式,充实图书馆队伍。基层图书馆人员由总馆按岗位的专业要求统一招聘,执行培训上岗制度,基层图书馆人员的年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完善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奖勤罚懒。提高基层图书馆人员的待遇,稳定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全市图书馆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应占在岗人员总数的80%以上,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专业人员应占在岗人员总数的70%以上。实施英才计划,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图书馆专业人员参与国际性专业会议和互访交流,培养学科带头人。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