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温度与天气预报的气温是不同的概念。天气预报的气温是1.5米高处百叶箱内温度计所记录到的气温。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会因湿度、风速、太阳辐射(或日射)、着装颜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体感温度是指人感觉到冷热的温度感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人体皮肤温度。因为体感温度受四项因素的影响:一是气温,即是天气预报的温度;二是湿度,很多时候温度比较高,但是湿度比较小,人体不感觉到难受,因为人的体表的水分被高温所蒸发掉而比较干爽;三是风速,一定的风速会使人感觉到气流在流动,身体散发出的热量都被吹离体表,温度虽然比较高,但是比较干爽;四是辐射,太阳辐射直接照射到人,会感觉到难受,如果在树阴底下或遮阳棚下,感觉与太阳直接辐射就完全不一样,一般阴天与晴天的温度相差4~6℃,甚至更大。地表辐射也是如此,假如说站在地表比较热的地方,热地表的蒸汽蒸得人难受,假如地表是比较凉爽的水体或是湿地,体感温度就大不一样。夏季外出时,不少人感觉到地面温度较高,超过了天气预报的气温,甚至有“烫脚”的感觉,是因为随着高度的降低,温度呈迅速升高趋势,加上地面物质(如柏油路面)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地面温度比天气预报中的1.5米高处的气温高出10~20℃是正常情况。例如,有专家做过夏季中纬度草原地区不同高度上6天平均温度日变化,结果为:凌晨(4~6时),地表0.1米、2米、100米、400米5个温度数值的差别不大,地面与400米处的差别最大为5℃;但到中午和午后(12~14时),地面与两米处的温度差竟超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