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为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关于稳定经济增长重大决策部署,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该局于7月7日正式发布实施《深圳市生态环境领域服务经济稳定增长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结合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聚焦企业“痛点”、“难点”、“堵点”,紧紧围绕扎实推动生态环境领域服务经济稳定增长各项工作落实落细的要求,在持续增强服务效能、优化创新执法监管、多措并举助企解难、发展壮大环保产业、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等六个方面提出21条具体措施。
精准服务企业需求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若干措施》基于当前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充分衔接国家、广东省最新要求并借鉴地方政策制定实施经验做法,在部门摸底调查、辖区先行先试政策梳理、专家咨询、重点企业意见征集等基础上,围绕“一个主线”,紧扣“两个聚焦”,做好“三个突出”,提出一系列激发企业绿色活力、服务经济稳定增长的措施。
“一个主线”:以优质生态环境服务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
“两个关键”:聚焦精准服务企业需求,聚焦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个突出”:突出优化服务帮助,助力项目落地,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突出精准纾难解困,全力保障企业稳定生产;突出用好用足各项政策,激发经济稳定增长的内生动力。
持续增强服务效能
记者了解到,《若干措施》在持续增强服务效能、优化创新执法监管、多措并举助企解难、发展壮大环保产业、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等六个方面提出21条具体措施。
在持续增强服务效能方面,主动服务重大项目环评审批,优化“绿色通道”环评审批,试点开展“打捆”环评审批。全面推动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依法简化或豁免项目环评。有力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全面落实审批服务“一网通办”制度。
在优化创新执法监管方面,实施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入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实行首违不罚和轻微不罚制度。大力推行非现场执法,广泛实行“探头站岗、鼠标巡逻”。建立健全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探索推行“承诺+修订、一次办完”信用修复机制,推行企业自证履行生态环境法律义务模式。
在多措并举助企解难方面,深入企业开展技术帮扶,积极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加强企业政策法规服务,引导企业开展环保合规体系建设。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探索设立辖区重点企业“观察哨”,创新优化服务模式。
在发展壮大环保产业方面,加快环保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加强生态环境技术创新,推动先进技术应用,推进环保装备产业化。深化环境治理综合服务模式,加强“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合作,探索“抱团出海”机制,推动企业开拓国际环保市场。
在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方面,重点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措施。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政策保障,深入推进气候投融资工作,助力推动“双碳”工作落实。
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方面,加大企业治污支持力度,积极组织企业申报中央、省、市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储备库,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纳入市生态环境专项资金资助范围,按照不超过建设费用的5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予以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发电机组、非道路移动机械、锅炉等污染治理项目予以补贴;实施工业集聚区规范化建设资金补贴,鼓励已建成投产企业自愿将整体或配套污染车间搬迁入专业产业园,结合企业废水排放情况进行补贴,按企业原环评批复和原排污许可证中日排放水量指标,一次性补贴500元/吨,超过50万元的,按50万元补贴;对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减少污染物排放成效显著的清洁生产审核优秀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
全面推行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加速重大项目落地
“21条”措施有哪些特色亮点?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若干措施》立足深圳市生态环境系统职能定位,将支持经济稳定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结合,构建涵盖项目落地、生产经营、转型发展等全流程、多层次的政策举措体系,解决企业困难问题,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综合改革试点,此次出台的政策在生态环境领域服务经济稳定增长方面有多项创新政策举措。”该负责人介绍说,比如:在全国首先全面推行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简化项目审批,降低审批成本,加速重大项目落地;以正面清单和信用评价为依据,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制度,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行“承诺+修订、一次办完”信用修复机制,对企业精准画像,依托科技手段分类施策,做到无事不扰、最少干预;专题活动和定点帮扶相结合,主动对接、主动上门、主动服务,精细化服务企业;在全国首创重点企业“观察哨”模式,聘请企业作为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推广、政策实施等工作“体验师”;以减污降碳为核心,以点带面,开展政策创新研究和试点建设实践,首开先河推动工业废水委托水质净化厂处理模式。
深圳: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高歌奋进
十年成就辉煌。从2011年到2021年,深圳GDP从首破万亿元到迈上三万亿元台阶,以一市的经济总量超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许多发达国家。众多研究经济和城市发展的专家纷纷感叹:高质量发展的深圳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奇迹”,亦是中国创造的城市发展“样板”。
三万亿元经济体量超越多数国家和组织
2022年1月底,深圳市统计局公布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0664.85亿元的经济体量,让深圳稳居全国各城市第三。
3万亿元,标志着深圳在世界经济版图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3万亿不仅是当今世界各大城市经济实力的天花板,甚至大多数国家举国之力也难以企及。”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指出,3万亿是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按年度平均汇率计算,深圳2021年GDP约为4750亿美元。
根据2021年全球196个国家和区域组织的GDP统计预测排名,除中国外,只有25个超过4750亿美元。换言之,深圳GDP超过170个国家和区域组织,包括爱尔兰、奥地利、挪威、新加坡、以色列等发达国家。
从城市来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20年全球共有10个城市的GDP超过3万亿人民币,深圳排在纽约、东京、洛杉矶、伦敦、上海、北京、巴黎等名城之后列第12位;而按照2021年数据,深圳已首次进入全球城市经济十强之列。
“世界超大城市往往是各国经济的主导力量,‘富可敌国’并不罕见。”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指出,在群象起舞的大城市实力比拼中,深圳不遑多让,成为全球3万亿城市中最年轻的城市、极具活力与创新力的城市。“一座城市以40多年的发展,就能跻身全球3万亿城市之中,这不仅是深圳创造的中国奇迹,也是深圳创造的‘世界样板’。”
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记者查阅深圳市统计局历年统计分析了解到,从2011年深圳GDP首破万亿大关,2016年迈上两万亿关口,再到2021年突破三万亿,十年之间连上两个万亿元新台阶,总体经济实力大幅跃升,更多的发展密码也藏在数据之间。
“不仅仅看总量,更可贵的是深圳地均GDP产值。”郭万达核算发现,深圳每平方公里GDP产出约15亿元,上海6.3亿元,广州3.7亿元,北京2.41亿元。在全国去年114万亿元的GDP中,深圳一城占比2.6%。
“深圳的土地面积在全国的比例很低很低,但GDP能占全国总量的2.6%。以这样的产出效率,如果全国多几个深圳,那你想象一下,整个国家的高质量发展会是什么样的情形?从这组数据,就能看出深圳对全国的贡献、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意义。”郭万达表示。
统计分析表明,深圳经济的发展韧性和高质量特征,在受疫情滋扰等因素影响的2021年,表现得尤为显著。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业、高端服务业、外贸出口、消费零售等格外抢眼,持续稳定增长。不断出现的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继8家世界500强之后,深圳百万企业群落中的第二梯队如平安银行、比亚迪、中集、中广核等迎头赶上,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市的增长极更趋多元和均衡。
统计分析也表明,在深圳GDP构成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了38%;在深圳服务业中,高端服务业占7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也居大中城市前列。
根据深圳“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深圳经济总量将达4万亿元。高质量发展带来的世界城市发展奇迹,还将在中国南海之滨激情演绎。
深圳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党和国家重大的体制创新和重大的改革举措,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制度性保障。
深圳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动真碰硬解决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截至目前,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涉及深圳的36项整改任务全部完成,交办的838宗案件全部办结。在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深圳无督办案件,无被通报的典型案例,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下沉深圳督察期间,肯定深圳治水和生活垃圾处置工作成效。督察报告肯定了深圳在茅洲河整治、污水厂网建设、生活垃圾焚烧等方面工作,深圳是全省唯一没有被点名具体问题的地市。
深圳以督察整改为契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18年因“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获国务院督查激励;2019年成为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2020年因“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并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副省级城市;2021年大鹏新区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对标国际一流,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深圳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切实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始终站在最高位、立足最长远谋划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党中央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历史使命,“可持续发展先锋”是“五大战略定位”之一。
市第七次党代会将“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先锋”作为重大任务。在全国第一个正式发布推进美丽中国典范建设纲领性文件,出台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规划纲要(2020-2035年)及五年行动方案,对标国际一流,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深圳始终坚持以大投入支撑生态环保事业建设,在“去黑除臭”“增蓝添白”“减废无废”“绿色低碳”等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方面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在治水方面,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超1500亿元,用4年时间补齐40年来的历史欠账,夯实了全市治水基础。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一批沉疴顽疾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深圳直面中央环保督察指出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置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从严从实、抓铁有痕,推动一批沉疴顽疾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针对污水管网缺口、黑臭水体及跨界河流污染等问题,市委、市政府鲜明提出“一切工程为治水让路”“巴掌大的黑臭水体都不能有”,向水污染发起总攻。实施“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2016年以来污水管网新增6555公里、累计达到1.2万公里,小区和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新增1.5万个、累计达到1.8万个,污水处理能力新增324万吨/日、总计达到804万吨/日。特别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清理处置一级水源保护区内1069栋违法建筑、1432宗违法项目,有力保障了饮用水源安全。经过整治,深圳水环境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转好。今年1-6月,全市12个国考、9个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水质优良率由2016年的28.6%大幅提升至95.2%,劣Ⅴ类断面全面清零;茅洲河由“污染典型”蝶变为“治污典范”,入选全省十大美丽河湖和首批全国美丽河湖提名案例。
针对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短板问题,深圳以推进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为抓手,全力破解“垃圾围城”之困。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龙岗、宝安、南山等3座能源生态园全面投产,原生生活垃圾实现全量焚烧和零填埋,生活污泥实现100%无害化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实现100%安全化处置。
针对近岸海域污染问题,深圳坚持陆海统筹,实施“西削东控”入海污染总量控制,完成了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提升水质净化厂脱氮效能,推动近岸海域水质稳中向好。西部海域2021年无机氮浓度较2017年下降43%,东部海域水质保持一类,大鹏湾入选全国八大美丽海湾。
针对臭氧污染问题,深圳以臭氧污染治理为核心,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强化VOCs和NOx滚动核算、协同减排,努力推动臭氧浓度尽快进入下降通道。今年1-6月,全市AQI优良率为96.7%;PM2.5平均浓度为15.3微克/立方米,在全省排名第一,首次半年空气质量进入世卫组织第三阶段过渡期目标值区间。
针对中央环保督察交办案件,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及时回应群众关切,高标准解决了比亚迪、南方中集、下坪填埋场废气扰民等一批“老大难”问题,妥善解决市民“急难愁盼”生态环境难题。
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深圳以督察整改为契机,着力解决生态环境领域深层次矛盾、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机制性障碍,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快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深圳扶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强节能审查管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全市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分别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3、1/5和1/8,绿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在36座重点城市中位居榜首,绿色竞争力在全国289个城市中排名第一。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市纳入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清单的8项改革任务中,5项已完成,另外3项已完成阶段性任务。《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成为全国首个生态环境保护全链条立法。深圳创新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5个方面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妈湾电厂绿色升级
近年,深圳启动“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升级电厂排放标准。妈湾电厂积极提高燃煤品质,强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各项环保指标达到先进水平,为深圳绿色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图为妈湾电厂气电一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