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9日晚,南头古城流光溢彩、锣鼓喧天、雄狮舞动,2022年深圳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启动及非遗沉浸式戏剧体验活动在这里举行。副市长张华参加活动。
2022年深圳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活动内容包括:文化遗产沉浸戏剧之旅——漫游南头古城、非遗消费节(线上+线下)、深汕考古图片手册宣传(线上+线下)、深圳市第五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颁发证书仪式等精彩活动。此外,全市各区还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举办40多场展演活动。
推开古城门 开启鹏城“文化遗产奇妙游”
“佾舞”表演,舞者右手持羽毛,左手持籥,庄重典雅、美轮美奂。
非遗项目表演。
非遗沉浸式戏剧,让观众如在剧中游。
“比文招亲”博得满堂彩。
非遗项目吸引游客驻足。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经历了端午龙舟水的洗礼,空气里散发出迷人的清新。6月9日晚,2022年深圳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非遗沉浸式戏剧体验活动在深圳南头古城开幕。深圳市副市长张华、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曾相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刘大岭、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晋文、南山区副区长叶春出席了活动。
本次活动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主办,深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深圳市南山区文化馆、深圳市南山博物馆承办。
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凝聚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和经验智慧。本次活动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活动旨在通过线上的非遗购物节、文化遗产沉浸戏剧之旅以及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非遗活动,打造出一场自在奇妙又极具特色的非遗体验之旅。
推动文化遗产更好融入现代生活,为人们提供更多心灵滋养与精神力量,为保护深圳的珍贵文化遗产、谱写新时代文旅深圳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市民稳增长促消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造性地提出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探源等时代命题。
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深圳做好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深圳是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我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热情显著提高。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98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32项、市级58项。共有代表性传承人96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27人,市级传承人66人。”
为感谢深圳非遗传承人的努力坚持与匠心传承,让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存在于浩如烟海的典籍里,也贯穿在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之中,6月9日活动现场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为39位深圳市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颁发证书,以表彰他们为宣传、传承非遗作出的贡献。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广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从这片充满生命气息和文化积淀的沃土里汲取精神营养,从热火朝天的社会实践和日新月异的生活巨变中获得思想灵感,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不仅不断惠及深圳市民,也融入到深圳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中,为打造祖国南海之滨亮丽风景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悉,近年来,深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精耕细作,取得了不俗成绩。
本次活动中,于线上+线下联动展出的“深汕特别合作区考古调查(2001-2022年度)成果展”就是近期深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果之一。展望未来,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在法律法规建设、地区考古、人才队伍、专业研究、重点工程、文化遗产“活起来”等方面继续努力,做好深圳“古代文明理论”和深圳本土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提升深圳文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在千年古城穿越古今沉浸式感受非遗之美
文化因传承而深入人心。
今年深圳“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
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最好的保护是使其成为日常所需。因此,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为此,今年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特别以“文化遗产+科技+国潮”“文化遗产促消费”为策划思路精心组织了:文化遗产沉浸戏剧之旅——漫游南头古城、非遗消费节(线上+线下)、深汕考古图片手册宣传(线上+线下)、深圳市第五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颁发证书仪式等精彩活动。此外,全市各区还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举办40多场展演活动。
6月9日,2022年深圳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非遗沉浸式戏剧体验活动举办地——南头古城是深港历史的原点。历经1700多年岁月,南头古城至今仍矗立着东莞会馆、新安县衙等十余处历史文物景观,也收藏着众多非遗美食,是深圳最有魅力的文化名片和历史全景博物馆,亦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次活动将古城里的各个非遗项目和文物景点通过戏剧故事串联,看传统舞蹈、品非遗美食、学传统技艺……在1700多年的历史古城中,感受文化与文创的魅力,让更多受国潮影响的年轻人,直观感受活起来的南头古城,更好宣扬和聚焦“让文物活起来”的活动思想。
6月9日当晚,众多市民们与非遗传承人一起兴高采烈地踏上了“文化遗产沉浸戏剧之旅”。 本剧由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湖区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榜“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40年影响力榜单”之“40位编剧”的邸叙然导演及其团队主理。现场搭建的非遗戏剧场景,将南头古城内的文物景点通过戏剧故事进行串联,从南头古城东莞会馆、祈福许愿树、新安县衙及报德广场,延展“比文招亲”故事线,集趣味游城、邀约20项非遗参与市集、氛围音乐、剧情打卡等于一体,自在奇妙又极具特色,受到市民好评。90后姑娘小何说,跟着剧情,在古城里奔跑,打破了舞台上下的界限,人在剧中游,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线上直播线下墟市消费数据突破新高
活动于当晚19:00正式开始。
多位非遗传承人及非遗专干共同演绎非遗原创歌曲《家园》拉开了2022年深圳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非遗沉浸式戏剧体验活动的序幕。非遗传承人展示的“陈氏太极拳”武术表演令现场观众拍案叫绝。“佾舞”压轴献演,舞者右手持羽毛,左手持籥,庄重典雅、美轮美奂,观者大受震撼。 一边看节目,一边品非遗美食、学传统技艺,在1700多年的南头古城中,感受文化与非遗的魅力。古城里,随处可见身穿非遗项目“杨氏旗袍制作技艺”、来自三庐创意的孩子们,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让古城充满非遗的韵味,让非遗“活了起来”。
据悉,本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与时俱进,还邀了请KOL达人线上直播,并邀约十二家非遗商户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墟市形式,由非遗传承人携选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购物节活动。这十二家不同的商铺,对应着不同的文化传承,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技艺和工艺,通过直播互动的方式,让观众们也体验到了一场身临其境的非遗盛宴。
中国生活生产工具DIY,通过改良流传千古的古法工具制作,采用全新工艺和现代材料,让古老的工具焕发生机,从中体验中国古代生活生产工具的制作乐趣,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而在各大非遗直播间中,观众的热情也随着非遗项目的展示而高涨,观看人数、成交金额也是屡创新高,创下了自活动开展几年以来的最好成绩。
兴文化、稳增长、促消费。
推动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社会,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文明薪火代代相传。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未来,深圳将通过更多形式丰富的活动让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成为全民参与、惠及全民的文化民生工程,共同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非遗传承人“大秀绝活”
蔡氏腊味制作,代表性传承人蔡佑达,具有200多年历史,沿袭古法广式腊肠的制作工艺,并通过广州、梅州、潮汕各地制腊师傅共同调制的古法制腊技艺;
李氏金银手工镶嵌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彤,起源于清代,经过钳、敲、夹、嵌等二十余道工艺流程,将一块金属、几颗宝石巧妙镶嵌为一件件造型优美、细腻生动的精美饰品;
岭南时令甜品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赖逸珊,继承本草绝学,以天然草本为根基,专注岭南凉茶的继承与研发;
红烧乳鸽(五谷芳),代表性传承人袁建东,师承“红烧乳鸽”传统技艺,具有港式和客家的传统技艺,不仅兼顾深港两地民俗特征,更是深圳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菜式;
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长妹,南澳海胆粽是疍民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制作成的食物,从几百年前开始,一直流传至今;
贺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贺虹,起源于中原地带,辗转流传到江西,所以风格上既有北方的粗犷又有南方的细腻,而且兼顾实用,被广泛应用于社火、祭祀以及大型节日和婚礼的庆祝,在当地深受喜爱;
中国民族乐器(龙秦)萧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龙俊青,萧是汉民族最古老的乐器,具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为历代宫廷礼乐的重要乐器;
粤式酥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庄流创,粤式酥点制作技艺是南酥中的一种制作方法,由庄氏家族秉承“一百年做一件事,用心做好饼”的精神,世代传承;
金包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火龙,传承福建陈氏数百年技艺精髓,以金包银技艺取代金箔、镀金、鎏金等工艺,是传统金银器制作中一门独特的工艺;
潮彩,代表性传承人詹培明,源于清末潮州彩瓷运用新彩颜料,结合传统彩绘艺术而形成的瓷艺品种,具有题材丰富,技法多样,布局严谨,线条流畅,色彩艳丽等特色;
白氏传统药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白英艳,源自先秦以前,通过做成锭子形状的药物,将几味中药材磨成细粉,再添加适当的黏合剂制作而成,是传统药香制作技艺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