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深圳召开院士及战略科学家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进一步推动深圳创新发展听取意见建议。市委书记王伟中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会前,王伟中与参加座谈会的薛其坤、沈向洋、郑泉水、李泽湘、谢和平、陈湘生等院士和专家,就面向全球吸引凝聚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作了深入交流。
座谈会上,与会院士、专家围绕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创新、数字经济、生命科学、绿色能源、韧性城市等方面,分析形势,直面挑战,提出富有前瞻性、契合深圳实际的意见建议。王伟中对各位院士、专家积极投身和参与深圳建设发展表示衷心感谢,认真听取每一位院士、专家发言,与大家互动交流,并要求市相关部门积极研究相关意见建议。
王伟中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认识深圳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的责任,深刻认识科技创新是深圳肩负好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关键支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效应,持续发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整体效应,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大力实施基础研究夯基行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成果产业化加速行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行动、创新人才汇聚行动,着力提升创新引领力、硬实力、驱动力、支撑力和源动力,加快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和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切实担当起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圳责任,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健全“一把手抓人才第一资源”机制、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人才评价机制,探索拔尖人才培养的全新路径,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才住房保障、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建立一流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让广大人才心无旁骛扎根深圳、建功立业、竞相成长、实现梦想。
王伟中希望各位院士和专家把国家目标、城市发展与个人研究专长结合起来,在学术引领、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多出战略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成果,为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市领导程步一、聂新平、郑红波、王幼鹏参加活动。
院士及战略科学家建言运用“超常规”思维推动深圳创新发展
6月16日,风景秀丽的麒麟山下天鹅湖边,深圳市人才研修院智汇中心内,“智”汇一堂。
薛其坤、郑泉水、李泽湘、谢和平、陈湘生……每一个名字,在全球创新领域都是顶呱呱、响当当。从下午一直持续到晚上的院士及战略科学家座谈会上,他们紧紧围绕深圳新时期创新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谈看法、说意见,建言献策提出真知灼见。
运用“超常规”思维提出“中国方案”
来深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不足7个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对深圳“双区”建设时代的超常规发展模式就有着深入的思考。
薛其坤认为,超常规思维是在特定条件和历史环境下形成的非常规甚至是逆向创新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常常导致跨越式发展模式,是充满冒险和挑战的一种模式,而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就是这种超常规思维在现实中的典型例子。
运用超常规思维展望未来,薛其坤认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成的重要标志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拥有一批高度自立自强的高科技公司,二是能够提出定义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方式的中国智慧和方案,三是具有竞争力、创新力和影响力卓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薛其坤说,要实现以上这些目标,应该形成一种超常规的发展模式,即市领导领衔的科学家揭榜挂帅模式,科学家团队与企业工程师团队协同攻关的机制,有效形成“政府+企业+大学”的合力。
对于南方科技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薛其坤认为应该主要包括造就国际学术大师和培养杰出人才,以及若干项影响人类的重大科学突破和技术发明。
探索全球顶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
如何构建生生不息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创办首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零一学院(筹)院长、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所长郑泉水说,钱学森班没有明确设定专业方向,只给出一个专业领域,多学科前沿交叉拔尖创新培养,在全校学生中用科学有效的“五维评价体系”进行选拔,在清华园中首先实现了专业选择和选人范围的“无界”。
郑泉水说,“钱班”的生源全部来自清华,但未来的“爱因斯坦”“乔布斯”“任正非”们在现在的高考体系下,很难进到清华。他希望建立一个开放创新学院,真正聚“天下英才”而育之。
正是出于这样的初心,郑泉水选择来到创新创业的热土深圳,立足于清华大学“钱班”10余年的成功经验之上,创建“零一学院”这所“大钱班”,下沉至高中阶段,面向全社会实现创新教育的公平,探索全球顶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范式。
把学生带到能听到“炮声”的地方
深圳科创学院(筹)院长、大疆科技董事李泽湘发言中提到了两个忧虑:一是深圳的企业家年龄偏大;二是创业教育基本属于边缘性教育,只是教育体系的一个补充。
创业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企业家, 深圳科创学院如何做好创业教育?李泽湘用了一句比喻来回答,就是要把学生带到能够听到“炮声”的地方。
李泽湘说,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听不到“炮声”,因为你周边的同学有考研的、有出国的、有就业的,可能你一跟他们说三两句关于创业的,冷水就泼过来了。“所以我要把他们带到能听到‘炮声’的地方,在这个地方都是做梦的人,跟他们聚在一块不创业都很难。”
科创学院相当于一个平台,在现有的高校体制下,把有创业潜力的学生挖掘出来。李泽湘又打了一个比喻说:“我们为了喝一杯奶,不仅要养一头牛,甚至要建设一个牧场,还要把几个牧场串在一块,最后才能喝上一杯奶,科创学院就是想成为这样的一个牧场。”
抢占深地深海深空国家战略高技术领域高地
“我常说自己来到深圳是‘再创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谢和平发言时笑道。
谢和平口中的“再创业”指的是组建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再创业’这几年,我深深觉得咱们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人不能吃老本、一个学校不能吃老本、一个城市不能吃老本,深圳不仅是最适合年轻人打拼创业的地方,同样也适合老同志来创业、带团队。”谢和平说。
谢和平建议,深圳应抢占深地深海深空国家战略高技术领域高地,将深地深海深空相关基础研究大科学装置列为深圳市重点培育项目,为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贡献力量。
谢和平同时认为,深圳要提前部署与众不同的碳中和前沿技术领域,加强能源转换相关技术攻关,把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热能和海水资源更好地转换为电能、氢能等能源,支撑大湾区碳中和和绿色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韧性城市是城市安全的基石
“城市是由‘城’和‘市’组成的,所谓城,是指人口稠密的地区;所谓市,是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即市场。”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看来,城市安全首先是“城”的安全,而韧性城市是城市安全的基石。
陈湘生说,提高城市的韧性,其核心就是要让组成“城”的各类建筑物,包括能源、生态等系统在内的所有基础设施,在遇到这些风险挑战以及破坏之后可以快速恢复,“我希望能够把城市的风险进行普查建立账本”。
陈湘生建议,打造城市群空海地全覆盖一体化安全智能平台,融合政府各个部门的数据,充分利用全域感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分析,实现对风险做到事前有效预控决策、事中迅速应对、事后高效救援。
“韧性城市可以带来一系列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陈湘生说,这些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包括新型感知元器件以及系统性智能产业等,这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最终都将营造让市民群众幸福感更强的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