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动态

全国两会·深圳报告:“双区驱动”,深圳再出发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0-05-22 11:44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历史总是在标志性的节点上镌刻永恒。刚刚过去的2019年,深圳被赋予了更多新的使命。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印发,深圳确立了“核心引擎”的地位。

  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标志着深圳继兴办经济特区后,迎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和光荣使命,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征程。

  建设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双区”利好叠加、“双区”驱动,在新的时代,深圳紧紧抓住重大机遇,以超常规举措、超常规努力,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谋定而动,擘划跑好“第一程”的“施工图”“路线图”

  谋定而后动!

  在《意见》正式发布1个多月后的9月17日,深圳市委召开六届十二次全会。学习贯彻《意见》,是这次全会的鲜明主题。

  “建设先行示范区,不是做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单项冠军’,而是要做全方位、各领域的‘全能冠军’!”深圳坚决扛起先行示范的历史担当和主体责任,全力当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阵地,紧紧围绕落实建设先行示范区的“五大战略定位”、实现“三个阶段发展目标”、完成“五个率先”重点任务,拿出贯彻落实中央战略意图、跑好“第一程”的“施工图”“路线图”。

  12月初,《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正式印发。《行动方案》把《意见》每一项任务逐一细化、分解、落实,充分衔接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第一阶段发展目标,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分阶段推动未来6年先行示范区各项重点工作。

  《行动方案》提出了包括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加快创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开展国际人才管理改革、创造条件推动注册制改革等在内的7项重大牵引性工作以及127项具体工作举措。

  这些具体举措,既有“高大上”的产业规划、国际化筹谋、改革举措,又有落到实处的民生细节,显示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强大行动力。

  目前,深圳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已经出台,构建起中远期相结合的落实体系。同时,深圳推动与《意见》形成“1+N”政策体系,并梳理形成了第一批综合授权改革清单和首批立法变通规定建议事项。

  开局即是决战,“双区建设”扎实推进

  开局即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

  在《意见》正式公布满月之际,一个广受关注的变化,让人强烈感受到了一座立志于“先行示范”的年轻城市敢闯敢试的劲头、底气和实干——

  2019年9月19日,深圳企业登记“秒批”系统在市市场监管局正式启用。受益于这一新系统,深圳市瀚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几十秒就完成了登记手续,随后,该企业获颁深圳首张“秒批”企业营业执照。这样的登记注册手续,之前需要1天的时间。

  被认为是政务服务最高标准的“秒批”,是深圳在实现主动、精准、整体式、智能化的政府管理和服务上先行示范的一个生动实例,更是深圳加快“双区”建设,“闻枪起跑”、边部署边落实的一个缩影。

  以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为契机,深圳积极谋划一批重大改革事项。营商环境改革和“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深圳在重点城市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全国前列。新一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实施,制定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公共租赁住房三大配套政策,2019年新推出公共住房建设用地34宗,启动大规模公共住房建设行动。

  在前海,“生机勃勃态势”更加凸显。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底,前海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520项,在全国复制推广50项,粤港澳大湾区复制推广5项,全省复制推广69项,全市复制推广165项,在山西省、赣江新区等区域实现点对点复制超过250项。中山大学评估显示,前海制度创新指数综合得分2018年、2019年连续排名全国第一。

  深中通道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穗莞深城际线建成开通,国际客运通航城市总数达到60个,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一个个喜人的变化、一串串具有说服力的数字,凸显深圳加快“双区”建设的作为,也让“双区驱动”下的深圳,更具竞争力、吸引力。

  去年12月18日,深圳举办了2019全球招商大会。此次深圳一次性梳理30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面向全球招商,现场协议签约128个项目,总投资超过5600亿元。

  开足马力,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跑出“双区”建设“加速度”

  2020年,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在争当全球标杆城市的赛道上,深圳开足马力。

  即使疫情防控处于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也挡不住深圳加快推进“双区”建设的脚步。

  今年2月28日、3月2日,深圳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先后召开,强调要敢闯敢试,敢于担当,敢于作为,用好用足综合授权改革和立法变通规定这两大法宝,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3月31日,深圳出台《关于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对外公布后迅即刷屏。

  深圳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创新、深化与国际及港澳专业服务合作等九大领域,向粤港澳三地社会各界及国内外各类市场主体发出盛情邀请。香港《大公报》对此评论,“双区”光环下的深圳,正推动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圳正加快形成“双区”相互补充、相互呼应的高水平全面开放新格局。

  切割声、焊接声……疫情防控中,前海国际会议中心建设依然如火如荼。当前,深圳正积极推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实现“双扩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国家级未来网络研究设施即将落户,皇岗口岸重建项目正加快施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凭借“双区驱动”东风,发展建设提质提速。

  4月30日,随着一声“开始起吊”,光明科学城项目施工人员一气呵成,顺利完成首节钢结构吊装。作为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阵地”之一,这里将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高校、实验室,聚集高端基础研究资源……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深圳正笃力推进“双区”建设,加强广深“双城联动”,实施内优外联的“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辐射带动珠三角深度一体化、沿海经济带两翼齐飞和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双区”建设再迎重大利好。

  东方风来,春暖花开。当前,国内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各地发展如千帆竞渡、百舸争流。

  长风破浪,风劲帆悬。深圳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正奋力跑出“加速度”、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以“双区”建设的优异成绩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为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建言:持续深化深莞惠一体化进程

  如何更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在《关于大力推进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建议》中,呼吁持续深化深莞惠一体化进程,探索在临深区域试行统一部署、统一管理的多区联动模式。

  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综合授权

  马化腾表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当前,深圳在经济基础、社会治理、区域开放等诸多方面已经处于国内城市的第一梯队,但要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要求,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卓越的国际标杆型城市,任务艰巨繁重,在特殊政策、统筹规划、国际规则对接等三个方面需要更多的支持。

  “如何把握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综合授权的度和量,是先行示范区建设发挥带动作用、释放改革红利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马化腾在建议中表示,针对特区立法问题,建议由全国人大牵头进行专题研究,建立先行示范区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便捷沟通机制;针对综合授权问题,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组织针对清单式批量申请授权的工作机制,包括沟通渠道和报批流程等具体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尽快出台具体的操作规程。

  “产业飞地”应落地先行示范区政策

  先进制造业是深圳先行示范区有别于其他国际性都会区和自由港的重要战略支撑,是完成《意见》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未来的深圳先行示范区不仅要有高楼林立的中央商业区、金融核心区,还要有集中连片的高端制造集群、设计加工区。”马化腾说,目前深圳在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领域已经有较为完善的产业布局。未来,在保证不突破生态红线的前提下扩大土地等关键资源供给,是深圳产业结构实现平稳有序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

  深圳土地总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其中生态保护区约占一半。如何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瓶颈?马化腾认为,一方面需要深圳下大力气优化现有土地资源分配方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需要跨区域统筹,打破目前的总量瓶颈。

  比如,借鉴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产业飞地”模式,推动在承接深圳制造业转移较多的其他兄弟城市如河源复制类似合作区。在目前已经开始运转的“产业飞地”,实施先行示范区优惠政策的定点定向落地,实现对制造业的 “政策精准滴灌”。建议更提出,深化深莞惠等区域经济圈的一体化进程,在适当的条件下,探索在先行示范区临近区域试行统一部署、统一管理的多区联动模式。

  探索科技研发的“境内关外”模式

  建议认为,按照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标杆城市目标,先行示范区建设迫切需要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在创新驱动上,实现与国际先进科研体制的全面接轨,探索科技研发的“境内关外” 模式。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率先出台更大力度更广深度的准入开放和自由流动政策,探索创新驱动的先进发展模式。创新科研机构建设的体制机制,支持科学家领衔组建新型科研机构,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创办科研机构,探索建立首席科学家制度,赋予创新领军人才开展科研活动更大自主权。

  ——大力推广合同研发制度,促进科技、产业紧密衔接。探索建立科研项目全球悬赏制度,以开放性、结果导向的科研资助制度激发创新活力。开展外籍科学家领衔国家科技项目试点。引进国际科学家、创新企业家、风险投资家参与科技计划制定和攻关项目遴选。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上探索项目经理人制度,让专业背景的人员担任项目经理。

  ——建立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建立面向全球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探索建立鼓励境内外机构和个人在深圳实施成果转化的财政政策。构建创新价值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探索在高校、科研机构、国企建立职务发明法定收益分配制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激励,合理安排科研项目人力资源成本费用支出比例。

  ——创建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加速引进国际科技组织、标准化组织、检验检测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等,吸引国际学术组织、创新机构、跨国公司和高端专业论坛落户,打造国际高端创新资源集聚高地。

全国政协委员李心建议:率先在深圳探索实行技术移民

  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离不开一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在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民建广东省委会主委李心提交提案建议,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可率先探索实行技术移民政策。

  李心表示,从国家层面,深圳已经获得在技术移民上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珠三角九市借鉴港澳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经验和做法,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引进人才环境,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在技术移民等方面先行先试,开展外籍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试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支持深圳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国际人才在深圳创办科技型企业、担任科研机构法人代表。“因此,支持深圳在技术移民上先行先试符合中央精神,有助于为大湾区其他城市探索实施技术移民提供经验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李心说。

  李心建议,赋予深圳更大的境外人才管理权限:“建议给予深圳办理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许可、永久长期居留手续便利。同时,建立技术移民职业清单和积分评估制度,为在深圳工作生活的外籍人才加入和恢复中国国籍提供便利。对持有香港免签入境权限的国际化人才,可为其签发相应期限的入境签证,为其来深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便利。在香港工作的外国人才,可凭香港工作签证往返深圳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另一方面,可在深圳设立第三方国际医疗保险结算中心,国际化人才购买境外保险可不受外汇配额管理限制。对来深工作的国际化高端人才子女,可在深圳的各类中小学就读,各类中小学也可开设国际班接收在深工作的外国高端人才子女就读。

  李心还建议,放宽深圳人才赴港澳开展交流时限:“建议授权深圳为符合条件的深圳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赴香港1年多次‘个人旅游’签注(‘一签多行’),延长可在港逗留期限至14天。试行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人员按需办理往来港澳有效期3年的多次商务签注,企业商务签注备案不受纳税额限制。”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创建“深圳高等教育特区”

  “深圳亟需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加快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建议,赋予深圳一系列高等教育先行示范改革政策与措施,突破深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体制机制壁垒,探索与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世界级大湾区建设相得益彰的高等教育发展新理念、新路径、新模式。

  “在国家15个副省级城市中,深圳是唯一没有布局‘双一流’高校的城市。”李清泉建议,要以深圳高等教育特区为抓手,构筑高校合作办学新高地。例如,支持粤港澳高校和深圳高等教育特区在两地合作办学,鼓励和支持深圳高等教育机构在港澳成立研究院等吸引人才、开展教育的载体。同时,引进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国际顶尖大学,在深圳高等教育特区与湾区相关高校组建联合学院、特色学院,实现国际一流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汇聚。

  李清泉提出,通过实施“深港文化交流计划”,可不断增强香港同胞尤其是香港青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实施“深圳高校香港招生计划”,适当增加专项名额,优先开放人文社科专业,吸引香港籍生源就近入读深圳高校;实施“深港大学生交流见习计划”,每年为香港大学生提供名额,深入开展内地考察专项学习行动;实施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创意创客实践计划”,例如,定点依托深圳大学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和“深港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创建湾区创客教育中心和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并根据相应标准资助香港学生创业实践。

  李清泉表示,深圳大学有责任、有条件、有能力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深圳高等教育特区”和国家“双一流”建设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大模式”。他建议,加速拓宽深圳高等教育改革的绿色通道,将深大优先纳入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在“双区”高等教育的版图上率先破局,开创新局。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海雅集团董事局主席涂辉龙:工商业用地到期应允许自动续期

  21日,记者连线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深圳海雅集团董事局主席涂辉龙时,他建议国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有关规定,无论是住宅用地,还是工、商业用地,一律规定到期允许自动延期。

  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权法明确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了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最高期限: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商业用地40年;综合用地50年。物权法这一规定给广大有住房居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但是物权法实施至今已经过去十几年,住宅70年到期自动续期如何续?是无偿续期还是要缴费?缴费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受到广大居民的关注。此外,物权法只是对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了规定,至于其它性质诸如工业、商业、综合用地如何处理,物权法并没有明确。

  “目前我国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从金融部门获得资金‘信用凭证’,主要还是依靠物业抵押。银行出于安全考虑就不会接受土地年限已经到期或者即将到期的物业的抵押。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往往因此拿不到资金维持经营、扩大投资,个人也不能以物业为凭证从银行获得贷款、从而用于消费。”涂辉龙说。

  因此,涂辉龙强烈呼吁国家修改物权法中有关规定,对于无论是住宅用地,还是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一律规定到期允许自动延期。与此同时,对物权法中“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这一规定进一步细化,明确是否免费续期、续期多少年,如果续期需要缴费,则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实施细则,相应的,工商业用地等也同时明确。

  涂辉龙认为,如果大量工商业用地及物业因此而盘活,对于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就能因为这一规定而获得“重生”,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信用”;对于个人而言,住宅到期如果能够免费自动续期,或者是交纳少量可承受的费用就可以续期,那么老百姓就更加有安全感和获得感;对于国家而言,释放了天量的社会资源,能够极大的提升经济活力,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为国家持续、长久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