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深圳市规划局与福田区政府联合召开了华强北片区城市更新问题研讨会,研讨会上首次详细公布了对华强北片区城市更新的方案研究,记者获悉,更新改造后的上步片区将形成网络化的商业体系结构,实现“商业街道”向“商业街区”的转变,同时构建地下、地面、地上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组织系统,而更新试点单元将选择位于华强北核心区的东部。
“商业街道”变身“商业街区”
源自工业区的空间结构使得“街道纵横”成为华强北街区机构的最典型特征,延续特征性的街区结构是尊重城市文化和历史记忆的基础。同时为了保障华强北商业秩序稳定,集约利用资源,方案研究建议采取改旧再利用的开发模式。
借鉴香港旺角和东京银座的商业街区,华强北区将采取小地块、密度网的街区结构既能延续原来城市空间的肌理,也有助于形成网络化的商业体系结构,实现“商业街道”向“商业街区”的转变创造更多商业机会,提升人气。基于华强北的现状功能组织特征和空间环境,方案研究中提出可通过工业建筑的改造提供更多的低层高效率利用空间,促进空间资源价值的优化和提升。
经营性地下空间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
空间拓展是华强北升级的重要内容,根据《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暂行管理办法》,此次方案研究中明确了多项关于地下空间使用的问题。具体来说,独立开发的经营性地下空间建设项目,应采用招标、拍卖或者挂牌的方式出让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用于国防、人民防空专用设施、防灾、城市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地下空间、其地下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取得可依法采用划拨方式;地下交通建设项目及附着地下交通建设开发的必要性服务配套经营性地下空间,其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协议方式一并出让给已取得地下交通建设项目的使用权人;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或者划拨并批准建设建筑物、附着物的,可视为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已经取得该宗地表以下至建筑物,附着物的最深基础平面以上的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
建立人车分流的立体交通
在人、车、货混杂的华强北,改善交通环境是升级的重中之重,根据方案研究,更新后的道路密度将由现状的27公里/平方公里提高至33公里/平方公里,形成地下、地面、地上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组织系统,地下交通系统的快速接驳、地面人车各行其道、地上行人自由流动空间。
地面机动车将通过强化单向交通组织提高内部支路利用率,加强支路的微循环以缓解城市干路交通压力。在距离地面5-10米设置二层连廊,将通过自动扶梯和垂直电梯联系地面地下形成立体步行交通系统,与主要的公共设施例如商场、地铁站点,形成最快捷的通道,同时通过材质上的处理创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
而对于地下停车场的更新则将按单元设置,单元地下空间连通形成交通辅助循环,缓解城市地面的交通流量压力,电子市场功能区将打通地下空间形成物流通路,满足停车卸货等需求,减少对地面道路的交通依赖。方案还建议,停车场内加快设立停车诱导系统,提高停车泊位的利用率,减少寻泊交通量。
东部核心区将先行试点更新
考虑到更新改造不影响整体商业氛围,地块权属相对单一,方案研究选择率先试点更新位于华强北核心区的东部(桑达、华美、兰光、万通达等公司所在区域),占地面积9公顷,由于该单元与地铁2号线施工周期和站点线位可以配合进行,为其先期更新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该单元公司主要涉及中电集团(CEC),因此CEC将统筹协调更新。据CEC公司代表透露,此次CEC已经初步拟定的改造方案将充分利用片区整体规划改造的优势,以华发北路和振华路为中心,规划电子采购中心的核心区,主要实现产品展示、信息发布和宾馆会议的功能,振华路北侧利用新建地铁燕南路站和公交车首末站,主要发展电子玩具市场等电子新兴市场。规划设计原则方面,为了不破坏现有的商业氛围,将充分利用改造区域较大的优势。全部改造项目计划分三期进行,约十年完成。
专家建议采取自发性疏导扩容模式
对于研讨会的主题“地方特征语境”,专家们都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度。对曾经在华强北办公过几年的深圳都市实践设计公司合伙人刘晓都来说,华强北的这种批发零售都比较廉价的交易平台的本质,可能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他认为,这就是特殊的地方语境,更是一种优势。正是因为这种流动性,它的生命力极强,对于零星的顾客来讲都是天堂,到那里都可以找到任何一件想要的东西,所以有必要保留这一模式。
中山大学传播与艺术系教授冯原将“地方特征语境”理解为不同力量的碰撞,他建议,不采取搬迁的模式,也不采取推倒重建。他强调基于自发性的疏导扩容模式,必须有一个区域保持一种衍生状态,让所有的力量在里面不断的碰撞,有许多的商家不断的来,不断的去,来再造它的活力。所谓自发性就是随着外部的条件不断演化,华强北原来的生态是厂房,演化到今天出现了很多混乱的状态,而初步更新方案就是给予它一种疏导的方式,打通筋络的方式,然后使肌体产生更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