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央视二套名栏目《对话》特别推出了一期深圳专题节目,特别请来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参加一场模拟的“特区转型答辩会”,与众嘉宾一道,来共同关注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的“而立之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回顾30年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深圳也在思考:未来30年,深圳将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一座城市?
在深圳经济特区即将迎来30岁生日之际,昨晚,中央电视台二套财经频道名栏目《对话》特别推出了一期深圳专题节目,特别请来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参加一场模拟的“特区转型答辩会”,与众嘉宾一道,共同关注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参加这个模拟特区转型答辩会的,有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市民代表,每一个人都将扮演严苛老师的角色,向您提问!”央视主持人陈伟鸿一开场就摆出了犀利发问的姿态。
“没问题。我是做老师出身的,也参加了很多考试,也出了很多考试题,所以是适应这种场合的。”王荣的回答应对自如。
现场传出会意的微笑。在轻松的谈话气氛中,王荣书记的一场特殊“答辩会”精彩进行。
走一条精耕细作的科学发展之路
模拟“答辩会”的第一个问题和土地资源有关。受土地瓶颈制约的南海油脂总经理李强率先提问。
“我们切实感受到在深圳投资是踏上了一条高速发展道路。”李强称,作为最早投资深圳的侨资企业,金龙鱼在深圳诞生。20年来,金龙鱼从深圳走向了全国,为深圳贡献了近15亿元税收。2009年,金龙鱼获得了深圳市市长质量奖。
李强在节目现场展示了两张支票。“这张是政府奖励的300万元支票,增强了我们在深圳进一步发展的信心,激励我们为深圳新时期发展作更大贡献。另外一张支票没写日期、钱数后面是零,表示我们在深圳的投资将没有限制,非常希望在深圳得到更大发展。”李强说,“但深圳当前寸土寸金,受用地不足困扰,企业后续发展受限,我们希望深圳破解用地资源紧缺的瓶颈,解决金龙鱼持续发展问题,让这张支票能够早日付诸实施。”
“土地资源稀缺确实是深圳当前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瓶颈但深圳的土地资源稀缺是相对的。”王荣分析,一是深圳目前尚有100多平方公里土地待开发,如果规划、利用好了,必将成为企业成长、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二是深圳目前正进行城市空间二次开发,在前30年粗放发展基础上,通过旧城改造,通过产业提升、“腾笼换鸟”,向城市要空间,走一条精耕细作的科学发展之路,政府和企业在土地利用规划、产业选择、生产方式改进等方面协调一致,推动土地集约开发、科学发展上水平。三是从今年7月1日始,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正式扩大到全市,整个深圳1991平方公里范围都是经济特区,原特区外将有很大发展空间。
“像金龙鱼这么好的企业和品牌,深圳一定会提供更好服务,不会因为土地资源紧缺,让这么大金额的一张支票不能落实。”王荣肯定地说。
“王荣书记帮你们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你这张支票后面的零是不是由我们任意来填,然后全部投到深圳?”陈伟鸿乘机“将军”。
“要填多少零都没问题。因为集团特别希望在深圳继续发展好,书记的话让我们吃了定心丸。”
王荣分析透彻,李强回应爽快,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特区一体化就是找平找齐的过程
陈伟鸿用一块不是处于同一个平面上的深圳地图模板开始了模拟“答辩会”上的第二个提问。这幅道具凹凸不平,原先的特区内四区作为一个整体,明显高于原先的特区外两区及光明、坪山新区,喻示原特区内外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这次的提问者是深圳广电集团《民心桥》节目负责人孙海峰。孙海峰以王荣担任深圳代市长期间做客《民心桥》节目时,协调解决了坪山新区建设路路口没有红绿灯这件民生小事入手,提出了如何加快推进特区一体化的现实问题。
“在基础设施配套标准以及城市化的管理水平等方面,相对于原特区内,原特区外确实有不小差距。特区一体化后,这些方面都要找平、找齐,逐步消除差距。”王荣表示,要对原特区外的宝安、龙岗两区及光明、坪山新区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的投入,提高开发水平,希望用10年左右的时间,让原特区外达到原特区内的标准,逐步实现特区一体化。
“原特区外土地的利用效率仅是原特区内的15%,提升原特区外土地的利用效率也是一体化的必由之路。”陈伟鸿说。
王荣对此表示赞同。他说,过去30年来,原特区外为深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它消耗的资源也比较大,因此,在推进特区一体化进程中,要提高原特区外土地开发利用水平,这也是发展潜力所在。
“要提高原特区外土地利用效率,关键是要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深圳社科院院长乐正认为,要强调地面的、平面的开发,更要强调包括地下空间在内的立体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严金明以香港为例,认为深圳用地理念要转型,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管理方式上要从审批式管理转为综合监管,注重管理规范化、精细化。
建设先进城市要好好读读香港这本书
“您常说要好好读一读香港这本书,不知您有什么样的读书心得跟大家分享。”谈及香港,陈伟鸿接过话头转身问道。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30年来能够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毗邻香港,深圳一直在向香港学习,与香港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王荣说,在新的起点上,深圳要进一步向香港学习,好好读读香港这本书,认真学习香港理念的国际化、社会的法制化、管理的精细化、产业的高端化,助力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严先生,您认为究竟用什么样的指标可以来衡量这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先进城市?”陈伟鸿把话题抛给了现场嘉宾严金明。
“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完善的服务设施,富裕的生活水准,以及高度的生态文明。”严金明打了个比方,如果我们把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比喻成建造一座房子,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就是地基,产业发展的高端化就是支柱,社会福利优质化、均等化就是屋顶。
“你的比喻很形象,我们都明白了先进城市到底长什么样。”
新兴产业是深圳未来新增长极
在谈到深圳产业发展时,陈伟鸿对深圳2015年实现GDP1.5万亿元的数字很感兴趣,询问这个目标会不会定得太高、太大,能不能实现。
“深圳到2015年达到1.5万亿元的经济总量是完全可能的。”王荣的回答很肯定,深圳去年8200多亿元的生产总值中,四大支柱产业就占总量约60%,在新的发展时期,四大支柱产业依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同时,深圳已正式出台了新能源、互联网、生物三大新兴产业的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预计这三大产业在2015年将实现6500亿元的产业规模,形成3000亿元的增加值。“如果有人担心1.5万亿元实现不了,新兴产业就是一颗定心丸。新兴产业发展很快,这将是深圳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
王荣的一番话说到了比亚迪公司总裁王传福的心坎上。作为深圳重点扶持的新能源企业,比亚迪近年来在深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包括纯电动出租车在内,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走出深圳,走向全国甚至全球。
一脸灿烂表情的王传福提问时,从新能源汽车补贴额度、政府提供周到服务到解决公司物流、员工住宿、企业用地等问题,对于深圳对新能源汽车、对比亚迪的大力支持和真金白银的扶持举措,表示了高度的认同。
“政府和企业的良性互动,对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非常重要。”王荣说,新能源汽车是个新产品,在市场开拓、技术攻关方面还需要政府扶持,所以深圳提供针对性服务,加大补贴力度,大力支持其推广应用,相信三五年后,随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市场应用成熟后,它就完全可以市场运作,不需再提供补贴了。
“如果金龙鱼和比亚迪一起到您办公室,那块土地给谁?”提问尖锐的陈伟鸿给王荣出了道难题。
“金龙鱼和比亚迪都是不可或缺的两大产品,手心手背都是肉。”王荣笑答,一个是油,每天要用;一个是车,现在也进入了千家万户,所以我们会一并考虑,一道给予他们强有力的支持。
王荣的回答赢来一阵热烈的掌声。
陈伟鸿转而“将军”王传福,建议他也应该回去准备一张大大的支票,投到深圳建设中。
“比亚迪最近准备投资约50亿元,在深圳建设一个全球最大的铁电池基地项目。”王传福充满感情地说,“书记的话让我们信心更足了。可以说,没有深圳,就没有比亚迪,我们会永远扎根在深圳这片土地上。”
更加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
打造“孔雀计划”推动深圳新一轮发展
“您在苏州的时候曾提出苏州要赶超深圳。如今您来到了深圳,站在深圳,您瞄准的下一个目标是哪儿?”陈伟鸿的问题总是很尖锐。
王荣坦言,相互赶超是进步的动力。作为一个地方领导者,既要有自信,也应有目标。深圳的目标就是要与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化城市媲美。
“实现这些目标,都需要靠人来完成。”陈伟鸿说,深圳人事制度屡有改革创新,使得这片热土成了当年很多人创业、成功的梦想乐园。
金蝶董事长徐少春当年就是奔着这片热土而来的。22年前,徐少春刚来深圳时借了五千元组装了一台286电脑,通过编程序和财务软件开始了创业生涯。他认为2000年前的深圳确实有特区的吸引力,很多人就因为这里是特区、是年轻人的天下而奔向深圳。他希望在新的发展时期,深圳应着力高端人才竞争,创新政策措施,加力引进应用型的专家和管理人才。
“一个地方要想吸引人才,一要有发展机会,二要有生活质量,三就是适当的生活成本。”王荣说,为了在新时期把深圳打造成人才宜聚城市,深圳近年来出台了若干政策,一是连续两年开展高端的高层次人才认定,如今已有1600名高层次人才享受政府补贴;二是今年开始每年将拿出约7亿元财政资金,对所有本科及以上的大学生实施200-1000元不等的住房补贴;三是把人才住房纳进保障性住房范畴,今年将提供人才住房7600套;四是针对人口严重倒挂问题,积极实施广东省推出的积分入户政策,同时积极拓宽入户渠道,吸引人才;五是主动走出去招贤纳才,目前已制定了海内外人才招聘的“孔雀计划”,目的是再一次营造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按照规划,深圳将在近几年内准备向海外引进50个团队,引进千名左右的高端人才,带动上万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从而推动深圳新一轮发展。
教育决定深圳未来30年
深圳的市民幸福吗?这个幸福指数有多高?公众力调查机构负责人范军曾在今年撰写了“民间版”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大量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不谈GDP,只谈民生,获得了王荣的肯定。在节目现场,范军展示了他的“民间版”道具和“民间版”算术题:3+9+3+4=?
范军认为,“3”是幼儿园学前教育,“9”是九年义务教育,“3”是三年高中教育,“4”就是四年的大学教育。他的答案是:教育决定深圳未来30年。他认为深圳应该高度重视教育,在引才同时,多花一些精力把深圳本土的孩子培养成才,而这将是深圳未来发展的推动力。
王荣表示,深圳是一座年轻城市,幼儿比较多,幼儿教育问题在深圳也比较突出。市委市政府近年来也在思考,如何同民营力量联手推动深圳幼儿教育事业实现更快发展。虽然深圳近年来提供了相对充足的义务教育学位,但目前很难做到教育质量的均衡。他说,我们可以数年间建成一个企业,但办大学尤其要办全国知名、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需要较长时间,需要历史积淀。深圳已有一所很不错的深圳大学,目前又正在筹办南方科技大学,相信深圳将尽快补上教育这块短板,满足广大市民的期盼,更为深圳未来发展夯实根基。
在模拟“答辩会”结束之际,陈伟鸿以汪洋书记对深圳“三问”为题,请王荣作答:三十而立的深圳立起了什么?迎接30周年深圳要做什么?未来的30年深圳要干什么?
王荣表示,过去30年,深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并用自身的实践和成就,验证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正确,坚定了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让国家更加富强的信心,也让我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能够成功。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希望再造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未来30年,我们要努力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深圳有“靠着勇气杀出一条血路”的昨天,相信一定会有“靠着智慧走出一条科学发展新路”的明天,让我们共同祝福深圳。
更热烈、持久的掌声在节目现场响起。
市领导王京生、王毅参加了节目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