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去年在与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的交流中,得知深圳正在排演一台大型儒家文化合唱交响乐,当时就盛邀《人文颂》演出团赴教科文组织总部演出。9月21日,《人文颂》于国际和平日受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出。当晚,博科娃由于赴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国际和平日相关活动而未能亲临演出现场,但她专门写下了一段热情洋溢的致辞,刊登在演出宣传册上,深刻阐释了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新人文主义”与《人文颂》的内在关联。致辞摘要如下:
近几十年,我们看到数百万人脱离了贫困,有史以来最多的人接受了教育,全球各地的社会也越来越开放。
同时,我们今天也面临前所未有、无法预见的各种挑战,这些挑战令人们质疑起“人类进步”的根本定义。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海洋退化、全球经济与金融衰退、各种文化承受的压力、社会转型加剧、各类新型矛盾的出现——这些威胁几乎无分国界,反映出诸多日益明显的不平等与分裂化的倾向。
此际不知前路何在,我们必须坚定共同抱持的价值观:关于人之权利与人之尊严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都包含在《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章程》中,并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全民教育》中得以推进。
这些都反映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和平光靠政府间的努力是无法确保的——必须建立在人与人、社会与社会之间的稳固状态上,与价值观、态度、行为都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意味着,和平必须因新的时代而不断得到新的阐释。回望历史,人文主义曾是一股推动国家形成的力量——时至如今,必须赋予人文主义新的力量,藉此为全人类塑成一个可持续的、独一无二的行星。我将此视为我关于创立一种新人文主义之呼吁的核心,也是我们选择在今天,国际和平日,来庆祝这种精神的核心。
这一理念成为了今天这台大型交响乐新作《人文颂》的灵感来源。我要感谢深圳市政府的这一善举,反映出该市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一部分)的投入,创意与对话是和谐“全球”与“本地”的必需因素,也是富有意义、可持续的方式推进新人文主义的必需因素。本着这一精神,我尤其要感谢参加今天演出的各位艺术家,演出承蒙“文明间对话音乐协会”承办,在一个变化万端的世界里,《人文颂》将是我们的一处灵感之源。
《人文颂》“走出去”启示录
大型合唱交响乐《人文颂》专题音乐会21日晚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会堂奏响。
演出前小提琴手加紧演练。
初秋的巴黎,有一种“中国声音”让世界侧耳倾听。
9月21日,国际和平日。当指挥家张国勇以干脆利落的手势结束《人文颂》最后一个音符的瞬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堂掌声雷动,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们集体起立,以如潮的掌声和欢呼声,为这曲东方的人文颂歌喝彩。
“全球视野、国家立场、深圳表达”,在第32个国际和平日,这部来自深圳的儒家文化合唱交响乐作品,用西方交响乐的形式与表现手法,将中华文化的价值和光辉展现在世人面前,荡气回肠。
回眸这个难忘的“和平之夜”,《人文颂》透射出鲜活的“启示”,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
“世界语”讲述的中国故事
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核心价值得到世界的认可与尊重,《人文颂》承载着这样的期望,希望借助西方交响乐的形式与表现手法,创意诠释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人生理念和生命态度,将中华文化的价值和光辉展现在世人面前。
——《人文颂》总策划,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
文字要翻译,语言有边界,但是音乐没有国界,它是可以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世界语”。
而源自西方的交响乐更以丰富而深刻的表达效果,成为“音乐中的音乐”,用它来诠释古老东方的智慧,在世界舞台上再合适不过。
无怪乎,当法国前卫生部部长罗斯琳娜·巴什洛听到用“世界语”讲述的“中国故事”时会深有感触地说:“我更加了解了中国人。”
几位法国观众说,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多数是来自教科书和博物馆。“能去孔子学院的毕竟是少数,但交响音乐会却是我们的‘生活必需品’。”金发碧眼的巴黎“音之异”合唱团团长兼艺术总监雷奥不无感慨地说。
在西方交响乐的形制下,《人文颂》讲述的是一个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中华文明的主干,儒家文化最富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包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关怀,而这种人生态度也和音乐一样,没有国界,不分种族、地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常驻使团尤少忠大使评价的那样:“《人文颂》用了西方人熟悉的艺术形式来阐述儒家文化思想,作品传递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即尊重人的价值,很好地阐述了‘中国梦’。”
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
仁义礼智信,绝不是陈腐的说教,而是可以化身崭新的时代观念。《人文颂》的创作,意图通过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旨内涵,从中撷取精华,加以分析提炼,对接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价值观念,使之在向现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
——《人文颂》撰稿艺衡、韩望喜
仁、义、礼、智、信,《人文颂》为中西方观众展现的,并不是中国人记忆中这5个字的简单复制。
似曾相识,却又面目一新——仁,是博爱,“四海之内皆兄弟”;义,是正义,正义之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礼,是秩序和谐,“礼之用,和为贵”;智,是明辨是非善恶的大智慧;信,是一诺千金的诚信之贵。
“日新其德”的角度,富有时代性和开拓性的诠释“刷新”了人们对儒家文化的认识。《经济日报》巴黎记者站记者胡博峰表示,《人文颂》对于华人和法国人都相当有吸引力,华人借此发现了这5个字的崭新解读,何况“仁义礼智信”和世界人民所崇尚的优秀价值观是相通的。
在《人文颂》里,仁、义、礼、智、信被分成5个紧密相连又各具特色的乐章。“啊,温暖思想,永如朝阳……”当深圳交响乐团加演了作品尾声部分主题曲《人文颂》时,观众的热烈反响使得不少合唱团成员热泪盈眶。
参与合唱的法国“音之异”合唱团成员吉尔·波伊说,“仁义礼智信”每一个词语的确切含义他不太懂,但《人文颂》让他感觉到心境平和。“它所表现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和不一样的东方文化。”
当代音乐殿堂的“中国之声”
我听到了不同于《黄河》的具有中国当代特色的交响乐作品。它的作曲技巧非常新颖,又照顾了普通观众的欣赏口味,这与当今世界的主流音乐创作趋势是一致的,让我耳目一新。
——普莱耶音乐厅、巴黎艺术城艺术总监爱努埃·昂德雷
需要“刷新”的,不止是儒家文化核心要义,还有西方观众对中国音乐创作现状的认识。
要知道,在素有“艺术之都”之称的巴黎,音乐无处不在,法国观众的艺术欣赏水平之高更是举世皆知。尤其9月更是巴黎的演出旺季,几乎每晚都有高水准的演出在各大剧院上演。初出国门的《人文颂》能否得到认同,无疑是一次极大的考验。
演出结束后经久不息的掌声证明,《人文颂》的艺术价值同样得到了肯定。在当今的世界音乐殿堂上,中国不能永远只有民族经典,更应该对接当代最先进的音乐技法,以新的作曲技巧和音乐理念,向世界展示中国在音乐上的崭新探索。
“在法国,我们很少有机会能欣赏到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但《人文颂》给我们打开了这扇门。”法国乐评人、《解放报》资深音乐记者艾瑞克说。
当晚演出结束后,巴黎知名的大提琴演奏家苏珊·拉蒙竖起了大拇指。“典型的西方交响乐曲式结构,加上了先进的作曲技法,《人文颂》的音程关系很新,对演奏者的技巧很有挑战。我认为,中国交响乐的创作水平已经可以和西方平等对话。”
民族立场的深圳表达
《人文颂》中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倡导的“新人文主义”是一致的,思想内涵深刻,成为我们的一处灵感之源。我感谢深圳的这一举措,这也反映出了这几年来深圳文化产业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
当晚,响彻塞纳河畔的“中国声音”,来自深圳。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为国担当的抱负,使之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桥头堡”。
演出结束后,激动万分的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处公使衔文化参赞吕军当即邀请深圳交响乐团在明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再次赴法巡演《人文颂》。
“深圳了不起!”吕军竖起了大拇指,他认为,深圳能站在建构和弘扬国家文化主权的战略高度来创作《人文颂》,是一种难得的视野和胸襟。
“这是中国文化的光荣,也是深圳的光荣。《人文颂》正是‘中国梦’在传统文化承继、对外文化传播和艺术创作理念上的具象化,这是深圳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上的一次成功尝试!”吕军这样说。
《人文颂》——又一次的“全球视野、国家立场、深圳表达”。这座年轻的城市,以这样一种厚重而新颖的文化姿态站上了国际舞台,在2013年秋日的巴黎,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东方的“文化心跳”。
班德林:《人文颂》致敬新人文主义和创意文化
班德林
当晚的音乐会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弗朗西斯科·班德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在演出后接受专访时他表示,《人文颂》倡导的人文主义内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新人文主义”一脉相承,邀请《人文颂》在国际和平日演出意义重大。他还高度评价了深圳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认为深圳已经具备当选“世界图书之都”的条件。
致敬新人文主义和创意文化
“这是一场向新人文主义和创意文化精神致敬的音乐会。”班德林表示,新人文主义崇尚文化多样性与创新,而创意文化则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和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重要使命,我们非常感谢《人文颂》能够为我们带来这场音乐上的盛宴,同时也感谢《人文颂》对于世界和平文化作出的贡献。”
班德林兴奋地透露,巴黎专业音乐媒体对此给予了热情的关注。“昨天早上我打开广播,就听到法国古典音乐频率关于‘深圳日’的播出,他们就提到明天会直播一场非常盛大的音乐会,那么届时会有几百万的听众来收听。”
深圳是教科文组织重要合作伙伴
班德林还高度评价了深圳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深圳一直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创意文化的先锋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重视与深圳在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深圳作为中国当代设计的诞生地,于2008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意城市网络,并成为该网络最重要的成员之一。深圳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履行全球文化使命的重要伙伴。”
谈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深圳在文化等领域正在和即将展开的多方面合作,班德林强调,深圳已经具备当选“世界图书之都”的条件。“在我的心目中,深圳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图书之都。深圳大力推动图书产业的发展,不仅在深圳本地、而且也推广到全国和全世界。图书产业与教育密切相关,它是艺术领域的一部分,也是创意领域的一部分,图书产业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深圳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除了图书产业之外,双方还将在创意、环保与城市规划领域展开进一步合作,班德林表示,今年10月下旬,他将首次访问深圳,希望与市领导探讨如何加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深圳在图书、阅读、创意、环保、城市规划与发展等方面的合作。
专家学者盛赞《人文颂》唱响国际舞台
“深圳以创新的精神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现出深圳开放的文化胸襟与创造力,十分了不起!”昨天,我市一些专家学者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了解到深圳原创大型合唱交响乐《人文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演出成功时,纷纷发出赞叹的声音。他们期待《人文颂》能在艺术与产业的结合方面走出新路,更期待深圳能创作出更多这样的文艺精品。
期待在艺术与产业的结合方面走出新路
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教授指出,《人文颂》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展示了中国与西方的对接。这部作品用现代交响乐的形式演绎、传播中国古典文化,它的内容是中国的,形式是西方的,创作也是中国的。“此次应邀在全世界最高的艺术平台演出,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不仅是对深圳30多年改革开放成就的肯定,也展示出深圳开放的文化胸襟与文化‘走出去’的坚实步伐,更体现出深圳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与文化自信。”
李凤亮指出,《人文颂》是众多艺术家协同努力的结果,体现出深圳这座年轻的现代化城市的文化追求。“我们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深圳这座历史文化积淀相对不深的年轻城市,却凭借着文化激情与文化创新,以及发达的市场机制、长期积累的人才基础,打造出一系列厚重的文化精品。这不由得给我们予启发:只要善于谋划,就能扬长避短,有所作为。”李凤亮认为,今天,中国需要世界文化,同样的,世界也需要中国文化,对此,深圳走出了创新路径。
“我期待《人文颂》在艺术与产业的结合方面走出新路。”李凤亮说,《人文颂》此次在世界舞台上唱响,今后更应通过演出市场的科学运作,走产业化道路,让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从中看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更期待深圳今后继续创作出更多的艺术精品,在‘深圳学派’以及文化创造创新方面走出不寻常的道路。”
创造出中华文化融通中外的新表述
“《人文颂》创造出一种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融通中外的新表述。”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士芳指出。他认为,这种新表述有四个特点:表述形式有创新、表述内容有创新、表述时间很适宜、表述空间有意义。
首先,《人文颂》适应了西方主流音乐:交响乐的形式,让西方观众通过这种熟悉的音乐形式来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其次,《人文颂》把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浓缩融合在音乐里面表现出来,充满了人文关怀,与世界文化的价值观一致。三是表述时间选得好,在国际和平日当天与世界文明对话,表达了中国人爱好和平、愿意与世界人民一起为世界文明作贡献的美好愿望。四是在表述空间上,以交响乐营造艺术空间,让中华文化通过音乐的形式超越国界;站上世界舞台,在世界各地的观众面前传播中国声音,让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进行了有效地沟通。
黄士芳认为,《人文颂》此次走进巴黎演出,是深圳作为一个改革开放城市为中华文化“走出去”作出的新贡献,这种行为也说明了深圳在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方面的自觉与担当。
海内外媒体:《人文颂》是追求世界和平的中国表达
9月21日是国际和平日,深圳原创大型儒家文化合唱交响曲《人文颂》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恢弘上演。在演出前后,海内外不少媒体都对这场向新人文主义和创意文化精神致敬的音乐会投入了相当高的关注度。当地电台现场直播、法国《解放报》特派记者专程来深采访编创团队并发表4版报道、中央媒体连续深入报道……众多的报道,肯定了《人文颂》的价值和意义:《人文颂》是献给中国梦的作品,也是追求世界和平的一种中国表达。
海外媒体盛赞《人文颂》
“当晚演出获得极大成功,演出多次谢场,最后不得不重复演奏音乐的最后部分。”欧洲华文日报《欧洲时报》在报道中呈现了这一动人的细节。
法国盟加传媒在官方博客上发文表示,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恰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提倡的核心思想:推崇新人文主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包容,共同应对全球面临的种种问题。《人文颂》是献给中国梦的作品,也是追求世界和平的中国表达。
演出前一个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文明间对话音乐协会”通过其官方网站、推特和脸谱等社交媒体发布了演出消息,马上获得了不少当地媒体的转发。在得知深圳交响乐团将前来巴黎演奏《人文颂》庆祝国际和平日时,法国古典音乐电台主动与深圳方面联系,希望提前介入并予以充分报道。在演出当天,法国古典音乐电台设立“深圳日”,滚动进行《人文颂》的主题播报。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7月下旬,法国《解放报》特派的资深记者和乐评人艾瑞克·达安专程来深,围绕《人文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采访。在演出之前,《解放报》用4个版面的篇幅,以《深圳值得这一切》为题,报道了深圳交响乐团和《人文颂》。
央媒和各大门户网站热切关注《人文颂》
继新华社、央视综合频道《新闻联播》栏目、央视新闻频道、央视国际频道等中央媒体在22日当天对《人文颂》巴黎演出进行报道之后,昨天,多家中央媒体又对此重大活动予以报道。
《人民日报》以《〈人文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上演》为题,报道了《人文颂》在巴黎演出的情况,文章指出,《人文颂》是献给伟大中国梦和世界和平的作品,旨在借用西方音乐表现形式与手法,创意诠释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人生理念与生命态度,表达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热切心声。另外,《光明日报》也刊发了报道《〈人文颂〉轰动“国际和平日”》,文章称,中法两国艺术家同台高歌,赞颂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人文精神,演出获得极大成功。
事实上,在《人文颂》赴法国演出之前,不少媒体已经向这支创作和演奏团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9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融古今乐韵传人文关怀——王宁谈大型交响音乐〈人文颂〉》。9月20日,仅相隔一天,《光明日报》又在头版刊出长篇通讯《用音乐描摹美丽中国梦——深圳新创交响音乐〈人文颂〉诞生记》。
国家级英文日报Chinadaily在9月13日发表题为《音乐传递中国梦》的报道,全面生动地介绍《人文颂》的亮点。
同时,《人文颂》在巴黎演出还引起各大门户网站广泛关注,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凤凰网等网站均对这一重大事件予以及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