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大片中,为了窃取商业秘密,间谍们飞檐走壁,上演十八般武艺。可在中小型创新企业,往往由“内鬼”轻而易举探囊取物。
在“创新之城”,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再次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在2022年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基础上,再次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22条创新举措及典型经验,商业秘密规范保护就是其中一条。
深圳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高度重视商业秘密保护,将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之一,提出知识产权是最重要的营商环境,要求构建与创新驱动发展相匹配的综合管理体系,坚持实施最严格的商业秘密保护,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监督、行业自律、企业自主的立体化保护格局,扎实推动商业秘密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商业秘密保护监管执法更有力
一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报,前员工吴某存涉嫌披露、使用或允许其亲妹妹吴某玲就职的佛山市某家具公司、美国某公司及其亲哥哥吴某鸿开设的东莞市某贸易公司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6月介入检查,并对吴某存的亲妹妹吴某玲就职的美国某公司有关经营数据、电脑、手机上的资料信息进行电子取证,发现涉案的三家公司明知吴某存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的情况下,仍获取、使用该商业秘密,低价销售高度相似的商品进行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竞争秩序。
在本案中,当事人拒不配合执法人员调查处理,且涉案金额巨大,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责令当事人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175万元的罚款。
这是市场监管人员办理的侵犯商业秘密的案件之一。为让商业秘密保护监管执法更有力,深圳加强立法、制定标准,为商业秘密上“保险”。
深圳特地制定“两套标准”,即《企业商业秘密管理规范》深圳市地方标准和《商业秘密保护基地(园区)建设规范》广东省地方标准,并推动落地试点应用。
“《企业商业秘密管理规范》是全省首个商业秘密市级地方标准。在过去两年间,深圳征集48家试点企业开展标准落地辅导工作,企业普遍反映内容全面,具备很高的实操性。”市市场稽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参与首批试点的某企业经过多次辅导后,其管理层对于企业商业秘密保护高度重视,连续投入百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企业自身商业秘密保护,并完善企业整体的管理制度,成为商业秘密保护标杆企业。
为强化两法衔接,深圳开展《知识产权案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困境及对策研究》调研,起草侵犯商业秘密案件证据互认标准和衔接程序规则,推动行政、司法机关信息共享、协调联动,严格监管执法。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充分发挥监管执法警示震慑作用,严厉打击侵犯商业秘密违法行为。近年立案侵犯商业秘密案件12宗,移送公安机关1宗,其中为美致新侵犯商业秘密案件获评“2020年度广东省商业秘密保护大事件”。
以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带动保护工作全覆盖
截至2023年6月底,深圳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9341件,较2022年末增长9.17%,居全国前列,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和创造质量稳步提升。在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深圳共获奖97项,占全国奖项总数的10.36%,其中金奖5项,占全国金奖总数的12.82%。
知识产权为科技创新企业带来巨大红利,但科技创新企业也成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频发地。只有保护好商业秘密,才能让科研人员安心研发,让知识产权结出累累硕果。
2022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成立反不正当竞争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定深圳市反不正当竞争部门间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建立商业秘密保护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形成商业秘密保护合力。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带动保护工作全覆盖,2022年7月,南山区获批首批“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2022年11月南山、光明、坪山区入选广东省“黄金内湾商业秘密保护创新工程”先行区。2023年9月,第一批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由深圳南山区变更为深圳市。
在全国知名的科技强区、创新高地南山区,南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全省首个省、市、区三级联动商业秘密保护基地。该中心引进前端窗口服务和后端业务支撑机构44家,打通知识产权事前培育、事中运营、事后保护的全链条服务。
商业秘密保护,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支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聘请57位业内知名学者、律师等组成专家智库,开展线下线上多种形式研讨培训,累计为400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2022年5月,我市获批成立全国首支商业秘密志愿服务队,首批志愿者达83人,为企业开展上门免费服务,商业秘密保护社会力量作用凸显。此外,结合企业“出海”需求,保护好商业秘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依托,积极支持企业海外维权,对涉外纠纷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全程跟踪指导。
罗湖区推出“惠企助企月” 做优做精企业服务
“原先要跑十几个部门,现在一次办理了,短短几天,我们就收齐了各单位开具的合规函,为公司争取到了宝贵时间,也节省了大量精力和成本。”在罗湖区企业服务中心助企专项服务小组及市有关部门的共同帮助下,境外母公司上市手续问题得到迅速解决,这让壹品慧生活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感慨万千。
今年以来,罗湖区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贯穿于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全过程,通过构建全区大服务体系,从空间、政策、政务、融资、人才、平台等六大维度全面升级企业服务质效,主动转变政策兑现方式,着力实现由企业“上门找政策”到政府“上门送政策”,进一步提高惠企政策兑现效率,增强企业政策获得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实干担当促进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府上门服务 政策“免申即享”
“以前是企业自己看政策,现在是政府主动推政策,变成政策找我们了,这服务——到位!”11月10日下午,刚在罗湖商务中心参加完“我帮企业降成本——优质物业空间开放”活动的企业代表刘女士意犹未尽地说。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家医疗设备类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泰乐康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考虑总部办公与创产用地的分离,在反映租金减免诉求后,罗湖区企业服务中心很快便为其匹配了优质物业空间开放活动。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找政府、找政策是常态,但在罗湖,却是另一番景象。在“我帮企业降成本”方面,罗湖此次拿出政府空间免费共享,首批开放三处场地给企业,用于会议、洽谈、路演等,帮助中小微企业降低成本。同时,联合辖区物业,举办空间开放日活动,线上在罗湖区企业服务平台开放76万平方米优质物业巡展,线下组织80余家物业对接推介,主动为企业提供价格优惠、产业政策和政务事项咨询办理等服务,受到广大企业欢迎。
在“我帮企业跑手续”方面,罗湖聚焦服务流程再造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动行政审批提速,即将在国家高新、专精特新等17项产业扶持政策上实现“免申即享”,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企业信息和政策要素进行精准匹配,将原来的“企业找政策”转为“政策找企业”。
助力“金融血液”流入中小企业“毛细血管”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中小微企业是社会经济的“毛细血管”,也是城市的“活力之源”,如何让“金融血液”更好流入中小企业“毛细血管”?增强普惠金融服务是关键一招。
11月13日至15日,罗湖区开展多场“融·易·罗湖融资面对面”活动,旨在进一步发挥辖区金融资源优势,主动打通精准融资服务渠道,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
“一般来讲,大企业贷款融资,金融的渠道是畅通的。但是,要想让金融的‘血液’流入小微企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银行业人士表示,因企业、银行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中小微企业融资“供需错配”问题在现实中相对突出。而在罗湖区金融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郑少波看来,罗湖区举办“融·易·罗湖融资面对面”活动,就是以精准融资服务的形式促成金融机构与企业间的融资对接。“尤其在普惠业务的成交上,希望通过促进辖区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普惠合作,助力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该类型的融资对接会今年预计将举办30场,同时,我们还将首发‘金融驿站地图’,助力企业在‘家门口’快速获得个性化、精准化的综合金融服务。”罗湖区金融服务署相关负责人介绍,罗湖区19家金融驿站目前已涵盖党群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大厅、产业园区、行业协会、银行网点,通过联动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条龙”融资服务。据统计,今年以来“金融驿站”累计实现企业融资规模超80亿元。
“一站式”平台统一全区线上企业服务入口
今年,罗湖在惠企助企政策方面密集出招——出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13条、靠前服务工作举措52条等,尽最大努力为辖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11月更是创新推出“惠企助企月”,发布6大方面、31项惠企服务,旨在持续“加码”惠企力度,围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进一步做好靠前服务。
在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方面,罗湖区建立大联动服务体系,并通过“罗湖企业服务平台”统一全区线上企业服务入口,实现“一窗尽享、一站传递、一键触达”。落实“周调度+月总结”协调联动机制,强化诉求办理和满意度评价,推动企业问题诉求高效解决。对常规企业诉求事项,今年已解决1077项,企业满意度达97.34%;对需要统筹研究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今年已召开调度会26次,解决重点难点问题53项。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优质的企业服务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也吸引了众多企业结伴来栖。
今年8月24日,海保人寿深圳分公司获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的开业批复,成为深圳近两年唯一一家批设的保险一级分支机构。其间,罗湖细致周到的企业服务让海保人寿董事长赵树华印象深刻。“海保人寿走出海南省的第一步,选择深圳、选择罗湖,这其中离不开市、区政府悉心指导与帮助。”
据统计,今年以来,罗湖已落户重点项目223个,预计营收780亿元,包括持牌金融机构4家,外资企业23家,央国企项目44家,专精特新企业16家,国高企业92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