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央视《新闻周刊》用视频的形式讲述深圳120电话指导宝爸接生的故事。不少网友为120调度员的专业和宝爸的冷静点赞。
这个“出圈”的急救故事背后,离不开深圳120专业急救水平、学过急救的宝爸全力配合以及为老百姓生命保驾护航的医疗急救体系,这也充分彰显了深圳这座文明城市应有的温度。当前,深圳逐步构建科学有效急救培训体系,提升公众急救能力。
二胎妈妈家中急产 120电话连线指导急救
4月7日,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深圳120调度员邓曼莉和市民康先生上演了一段紧急连线。
8时51分,深圳120调度员邓曼莉接到康先生的求助电话,称他太太怀的二胎预产期原本是4月11日,但是马上就要生产了。
8时52分,邓曼莉询问好地址,就近派出救护车,并立即进入产科MPDS(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指导模式,指导康先生接生。“我已经派出急救医生了,请不要挂电话,我要仔细告诉你,接下来该怎么做。”邓曼莉说。
孩子顺利出生了,然而更危急的情况也出现了,孩子全身黑紫、没有呼吸。
“我来教你怎么做人工呼吸。”
“12345——12345——”此时,康先生在邓曼莉指导下,急救仍在继续……
“你做得很好,这样做对宝宝有好处,请继续这样做,不要放弃,一直做到医护人员来接手。”
9时02分,救护车到达小区门口。
9时04分,电话那头传来喜讯,宝宝“哇哇哇”的哭声响起,康先生和120调度员邓曼莉高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此时,医护人员也赶到并接手了急救工作,随后把产妇、孩子送去医院救治。
短短的14分钟里,一通电话,挽救了两条生命,一个家庭。
特色急救培训迅速普及 普通市民也敢出手急救
这位宝爸康先生参加过急救培训,他说:“我学急救的时候主要是练习成人心肺复苏,而且是在模拟人上练的。这头一次心肺复苏,压根没想到会是在自己新生宝宝身上做!”
危急时刻,如果第一目击者懂得一些急救知识和技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场14分钟的电话急救,康先生受过急救培训,能稳住心态成功替妻子接生、让孩子转危为安,我们也呼吁有更多的市民学习急救知识,敢于出手急救。”市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市急救中心针对院前医护人员、普通公众等不同受众,定制深圳特色急救课程。
科学有效急救培训体系,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参与。据市急救中心培训科负责人王雪梅介绍,面向公众的急救培训课程体系,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设计。市急救中心自主开发了六个不同层级的急救培训课程,初步完成公众急救培训课程体系搭建。目前的急救培训课程有:急救知识普及讲座课程、青少年急救培训课程、CPR+AED课程、初级救护员证书课程(初级救护员线上课程)、高级救护员证书课程和主讲导师、辅训师课程。培训内容丰富多样,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培训效果,提高公众培训满意度。
目前,深圳已经建立起12个标准化急救培训基地,全市完成三级急救培训体系搭建。深圳又开启新一轮的免费初级救护员培训,让更多市民免费学急救知识。5月14日,深圳市卫生健康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急救培训基地等4家基地开设急救课程,为市民提供急救四步法、心肺复苏(CPR+AED)、异物卡喉、外伤急救四大模块课程内容。
截至2022年12月,全市累计培训65万人次,市民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率超3%,高于国内平均水平(1%),在全国名列前茅。
120调度员上演“生死时速” 成功指导市民自救61例
这一场紧急连线中,深圳120调度员邓曼莉说:“当时我也是有点紧张的,但是面对患者家属,我们必须要保持镇定。”
今年26岁的邓曼莉,于2018年6月成为深圳120调度员。她虽然学过护理,但没有在产科工作过,自己也没有生孩子的经验,在深圳急救中心上线的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简称MPDS)的指导下,她按照步骤,通过电话指导宝爸康先生一步步操作。“最后听到孩子的哭声时,心里很有成就感,后来看到康先生发来孩子的照片,也觉得很自豪,挽救了一个生命,非常为他们开心。”邓曼莉说。
深圳120自2021年11月23日启用医疗优先分级调派系统(英文简称MPDS)至今,120调度员已通过电话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共成功指导市民自救61例,其中急产分娩8例、异物卡喉2例、心搏骤停51例。
目前,深圳24小时运行的急救站达到106个,在各类公共场所安装配置2.3万台“救命神器”AED。120调度员在接到求救电话时,可以指导求助市民使用最近的AED救人,也能够准确调派全市120救护车,而且能够在市民遭遇腹痛/腹部不适、过敏(反应)/毒液蛰入(伤/咬伤)等33类情况时使用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指导现场人员施救,填补救护车到达前的急救空窗期。
危急时刻,市民记得拨打120,按照120调度员指导的方法去做,也能像宝爸康先生一样创造生命的奇迹。
深圳市红十字会专家上街为市民普及急救知识
“心脏骤停抢救延迟一分钟,降低10%成功率,时间对于抢救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近日,深圳市红十字会“急救地摊”摆在了南山区软件园基地,深圳市红十字会资深师资赵勇为市民普及急救知识。5月13日,深圳这种有活力的街头科普上了央视《新闻周刊》。
“什么时候使用心肺复苏?吃东西卡住了咋办?我讲急救知识,你们愿意听一下吗?”看到有市民停下脚步,赵勇马上用“急救地摊”上摆放着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训练机、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示范教学。“人的心跳一旦停止,黄金4分钟内是抢救关键期,一定要学会急救,关键时刻救人一命。”赵勇一边模拟急救场景,一边给市民讲解急救关键点。
今年66岁的赵勇,活跃在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第一线长达15年。2017年5月,南山区红十字会粤海街道滨海社区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成立,赵勇成为该培训基地的主讲老师,每个月常态化讲授公益急救培训课程。退休后,赵勇更是发挥余热,“为提高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干点活。”
“粤海街道辖区某小区曾发生过一起溺水事件,医护人员来到现场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在等待救护车抵达现场之前,有一个黄金救援的空窗期,但很多市民不懂急救,也不敢急救。”赵勇表示。如何补上救护车达到前的急救空窗期?如何让更多的市民懂急救、敢于急救?在深圳红十字会、南山区红十字会的支持下,赵勇做起了“急救地摊”,这个“急救地摊”不卖货,而是免费教市民急救知识。
哪里有需求,赵勇就往哪里冲。赵勇把“急救地摊”摆进社区、学校、工业园区等地,通俗易懂地讲解专业的急救知识,互动教学既“接地气”又生动有趣,让市民能听懂、能学会、记得住、碰到急救情况还能用得上。
“急救地摊”是有活力的街头科普,极受市民欢迎。市民可以现场学如何正确拨打急救电话、心肺复苏术(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操作流程和技巧、气道异物梗阻应急处置技术等急救知识,还能在专业师资团队的指导下逐一演练。“现场学了很多急救知识,不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必要时还可以救助他人。”在“急救地摊”上学急救技能的市民李先生说。
这些年,赵勇将退休的时间都花在了传播急救知识、普及急救技能上,用一场场“急救地摊”,力所能及地提高市民急救素养。一件事情坚持做15年,赵勇身边的人都觉得他不容易,他却说:“急救已经成了我的爱好,普及急救知识让我感到快乐。希望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急救,提高公众急救意识,有更多的市民加入红十字志愿者队伍,真正做到懂急救、会急救、敢急救。”
据悉,深圳红十字会将继续加强应急救护培训,切实提高公众自救互救水平,积极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