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动态

深圳发布前海涉税服务创新“十八条”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3-05-15 11:56 【字体: 视力保护色:

  12日,前海管理局联合深圳市税务局发布《关于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涉税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八条措施》(简称“十八条”),从打造前海涉税服务业集聚区、支持涉税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深港澳涉税服务业合作、建设国际化涉税服务专业队伍、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支持前海打造大湾区涉税服务业发展高地。

  “十八条”将于本月15日起正式实施,有效期3年。

  支持涉税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十八条”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涉税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其中,税务师事务所及有关行业协会入驻前海国际税务师大厦,根据其入驻时间,“十八条”制定详细的租金支持计划,最多支持三个年度,每家机构每年不超过500万元。

  除对入驻的具有重大行业影响力的税务师事务所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方式给予支持外,在鼓励税务师事务所落户前海方面,“十八条”将经行业主管部门批准新设立或新迁入前海的税务师事务所,给予一次性落户奖励15万元。全国100强税务师事务所新迁入前海及入驻前海的税务师事务所近三年首次成为100强税务师事务所的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落户奖励和150万元一次性奖励。

  设立满两年的税务师事务所,上一年度营业收入不少于500万元且同比增长不少于10%的,按照营业收入增量部分的5%予以增长奖励;如上一年度同比增长小于10%,可按照营业收入总额的1%予以经营奖励。每家机构每年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对前海涉税服务机构符合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相关条件的,进行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涉税服务机构引进的企业落户前海后两年内,年均利润总额不少于500万元的,给予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支持。此外,针对港澳涉税服务业行业协会在前海设立机构的,一次性给予30万元的落户支持。

  深化深港澳涉税服务业合作

  前海始终把全面推进深港合作放在首位,“十八条”进一步深化深港澳涉税服务业合作。

  针对港澳涉税专业人士与内地税务师事务所合作设立的深港(澳)联营税务师事务所,上一年度营业收入达到规定标准的,一次性给予机构最高50万元深港合作奖励,其中与全国100强税务师事务所合作设立的,按上述标准的1.2倍予以支持。对港澳涉税专业人士担任深港(澳)联营税务师事务所股东的,每人一次性支持20万元,每家机构最多支持3人。

  此外,前海涉税服务机构聘用港澳涉税专业人士且在前海全职工作的,按3万元/人/年的标准给予机构用人支持,每家机构每年不超过100万元,支持期限不超过三年;对所聘用的港澳涉税专业人士,每年最高不超过15万元,支持期限不超过三年。

  随着越来越多优秀涉税专业人才加入前海,此次“十八条”给予“一揽子”支持,促进前海国际化涉税服务专业队伍建设。例如,近三年内获得内地税务师资格的,一次性给予3万元执业支持。对前海税务师事务所在境外每设立一个分支机构,运营12个月以上且成功开展境外业务的,每家事务所最高奖励100万元。前海税务师事务所上一年度利润总额不少于400万元的,每家机构奖励最高不超过600万元。

  建立涉税服务业“前海标准”

  此次“十八条”明确,在前海三湾片区统筹优质产业载体,以前海国际税务师大厦为重点,打造深港深度融合、服务能力突出、辐射作用显著、品牌效应响亮的前海涉税服务业集聚区。

  建立涉税服务业“前海标准”和“信用+风险”的分级分类专业化管理模式,对信用好、遵从度高的涉税服务机构提供更加便利的政务服务。鼓励研究机构开展涉税服务业行业研究、发布前海涉税服务业发展白皮书。

  同时,鼓励行业协会搭建深港澳涉税服务业职业共同体交流发展平台,推动前海与港澳在税务领域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鼓励行业协会建立国际化和数字化专门委员会,加强行业国际化和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在国际税收业务、业务数字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转存图片

企业尽享政策红利释放发展动能

  在前海综合保税区,首单飞机保税租赁业务落地、首本保税研发账册设立;在坪山综合保税区,首次特殊区域与口岸间的区港物流一体化模式通关顺利实施;在盐田综合保税区,首批采用“分送集报”模式的法检商品顺利分拨至国内,首批保税入区冷冻水果和冷冻牛肉落地……

  走进深圳三大综合保税区,迎面而来的是一片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各类创新举措不断,企业借助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红利得以创新发展,各大综合保税区实现“小区域、大产出”。据海关统计,一季度,深圳三大综合保税区进出口贸易总额839.4亿元,同比增长17%。

  今年4月1日,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综合保税区管理办法》正式生效实施一周年。一年来,我市政府部门以及深圳海关结合企业需求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助力企业稳订单、拓市场,支持企业用足用好综合保税区各项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综合保税区发展动能。

  保税租赁业务丰富业态

  2022年12月2日上午,随着信号员“关停发动机”引导手势的完成,深圳关区首架保税租赁飞机空客A321NEO飞机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平稳降落,深圳海关第一单飞机保税租赁业务正式落地,并实现飞机当天落地、当天办结海关监管手续。

  保税租赁业务的顺利落地,进一步丰富前海综合保税区业态。

  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航材进口业务负责人黄艺说:“我们选择保税租赁的方式引进首架民用航空器,不仅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丰富国内航空运力,而且在整个引进过程中感受到‘专业化’‘保姆式’的通关保障,从资质办理和航空器备案等各环节精细指导,给予我们极大的信心。”

  节省运输成本提高通关效率

  深圳海关立足口岸区位及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通过创新特殊区域与口岸间的物流一体化模式,实施区港运输“电子关锁+卡口自动核销+途中轨迹追溯”的联动监管,进一步提升通关效率和海关监管效能,目前已开通坪山综保区-盐田码头双向、坪山综保区-机场物流园双向等进出口线路。

  深圳市华信行物流有限公司是坪山综合保税区的一家保税物流企业,是该模式的首批受益企业。近日,该公司通过“坪山综保区-盐田码头”线路出口10批次价值约1900万元的玩具配件,在坪山海关的监管下快速完成验放后,从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运往美国。

  “自从加入试点以来,从盐田港出口货物时效可控,出口货物运抵盐田码头前可直接在坪山综合保税区完成运抵核放手续,从申报到放行的平均时长由2小时降至15分钟内。”该企业关务经理吴政奇说,新模式能有效避免港口货物积压风险,也解决了因运抵码头后中控查验可能造成延误船期的问题。

  深圳持续优化综合保税区检验检疫监管模式,选取重点法检商品试行“分送集报”模式,通过“先分批配送、期限内集中报关征税”的模式,节省企业运输成本50%,提升通关效率80%,加速形成以综合保税区为中心的上下游协同发展产业链。

  优化服务为企业纾困解难

  综合保税区里的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怎么办?深圳泰思特半导体有限公司是坪山综合保税区的一家存储模组生产型企业,原本计划在综合保税区外新建一个国内生产基地,但成本太高。如果将加工业务委托给其他企业,又担心会泄露公司机密。

  经过多方协调,该公司利用保税区内的先进保税设备剩余产能开拓国内市场,成为坪山综合保税区内首家开展委托加工业务的企业。“我们非常有信心,一定能把发展机遇变成发展成果,实现今年销售额增长35%-40%的目标。”该公司经理田景均说。

  深圳海关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处副处长冯泽尧表示,未来将围绕“智慧海关”建设,积极探索通过科技赋能,优化监管服务,推动保税研发、保税租赁等“保税+”新产业加速发展,为深圳外贸发展增添新动能。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