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人大持续推动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2月7日下午,全市人大持续推动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总结市、区人大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好经验做法,推动我市构建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实现老有颐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文智出席会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要求,构建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颐养”,打造“民生幸福标杆”。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将推动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每年有重点、有措施,持续推进相关立法监督工作。会上,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介绍了持续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福田、罗湖、南山、宝安等区和深业集团分别汇报了开展养老服务有关工作的主要做法。
骆文智指出,推动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必须答好的关键民生“考题”。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超前谋划、提前布局,以开展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推动我市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较好成效。但是,对照人民群众需求、对标老有颐养要求、对比国际一流标准仍有提升空间。
骆文智要求,牢牢把握新时代深圳养老服务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高政治站位,胸怀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加强顶层设计,绘好养老服务体系高水平建设的“施工图”。各相关部门要统筹利用好既有养老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的各自优势,优化服务供给,织密织牢老年群体高品质服务的“保障网”。要把深化医养康养融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通医养康养服务高标准融合的“中梗阻”,构建“预防、治疗、照护”三位一体的老年健康服务模式。要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保障措施,蓄足养老人才队伍高素质发展的“活水池”。要发挥人大作用,聚焦老年人群体急难愁盼,打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高质效监督的“组合拳”,为构建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裴蕾主持会议。
深圳人大持续推动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时间银行、喘息服务、长者食堂、智慧养老、15分钟养老服务圈……7日下午,在全市人大持续推动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我市各区和养老服务企业“晒”出的不少新举措让人眼前一亮。深圳,这个以年轻著称的城市正在未雨绸缪积极“备老”。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每年都将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先后出台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构建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的决定》和《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打出法治引领、监督问效、代表助力、市区联动等工作“组合拳”,推动我市养老服务加速从“老有所养”向“老有颐养”转变。
我市实现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市民政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深圳常住老年人达94.07万人,老龄化率5.36%。但是,随着第一批来深建设者逐渐老去和随迁老人持续增多,预计到“十六五”时期,深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
近年来,我市前瞻布局,有序开展街道-社区-小区-家庭“四级服务网络”建设,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截至去年,全市共有养老床位1.4万张、养老机构76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142家、长者饭堂和助餐点380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665家,实现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全覆盖。据计划,到2025年底,将实现全市街道长者服务中心全覆盖、老龄化社区长者服务站全覆盖,步入老龄化或老年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小区实现服务点全覆盖。
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2020年至今,我市累计对近2500户老年人家庭提供资助进行家庭适老化改造。卫生间扶手、床边扶手、浴室座椅、智能呼叫器……这些辅助设备让老年人居家更方便更安全。今年,深圳将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政策,高标准完成一万户适老化改造任务,推动实现有需要的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应改尽改。
各区探索养老服务新路径
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如何打造?全市各区结合各自实际展开一系列探索。在昨天的会议上,他们以展板、交流发言等形式,展示了亮点纷呈的养老服务新探索、新路径。
罗湖、福田是深圳较早建成区,老年人口相对较多。福田区率先在全市实现街道长者服务中心100%覆盖,养老“15分钟服务圈”基本形成。罗湖区在全国率先成立医养融合医院——罗湖区医养融合老年病专科医院,在医养护一体化基础上提供老年人个性化“医养融合”服务,开启深圳健康养老新模式。
南山区科技创新企业最为集中,该区依托智慧城区建设,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建设精准高效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盐田区试点互助养老“时间银行”服务,累计发展330多名志愿者,开展服务时长约1.2万小时。宝安区探索利用社区自有物业建设老年公寓的做法,在全市率先创新探索“离家不离亲、离家不离社区”的新型社区养老模式,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医养结合要进一步打通“堵点”
市人大代表、深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梁真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逐渐出现器官衰老和生理机能减退,“多病共存”的情况较为常见,推进医养结合可以有效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就我市医养结合工作开展专题调研。结果显示我市医养结合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截至去年,全市74家养老机构中共有医养结合机构26家,18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联体管理,与辖区综合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服务。全市共组建了3700多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三类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超过95%。
该调研报告也显示,医养结合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涉及卫健、民政、医保、财政、税务、发改等多部门,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加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亟需建立,服务质量也有待提升。
报告建议,落实市养老服务联席会议机制,形成长效统筹联动机制。卫健、民政、医保等部门建立日常的工作联动及会商机制,协同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打通养老、医疗、医保的政策壁垒。要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畅通养老照护与医保支付渠道,研究将失能半失能和行动不便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定期体检、上门护理、家庭病床等居家医疗健康服务项目纳入医保覆盖范围。
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养老服务行业
“养老服务的提升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深业集团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当前,全国各地养老服务人才普遍面临“三高三低”特点——学历技能水平低,年龄偏高;收入待遇低,劳动强度高;社会地位低、流动性高。这成为制约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委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健康养老学院院长倪赤丹说,深圳构建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关键要构建一支高水平多层次多学科结合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加大制度供给,出台一系列推动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入职的激励政策,提升其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人才特别是年轻人加入养老服务行业;另一方面,要拓宽培养渠道,鼓励深圳院校开办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加大对养老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要建立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打通职业上升途径,增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