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以下简称综研院)与香港“一国两制”青年论坛联合举办深港智库焦点对话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深入学习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围绕空间、产业与民生等深港合作主题建言献策。
香港北部都会区应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香港‘背靠祖国’越坚实,‘联通世界’就越通达。”综研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表示,北部都会区建设对于巩固提升香港“八中心两枢纽”地位,发挥好国家“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通道作用十分重要;从深港合作的角度来看,深港融合发展,将打造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要节点,共同服务国家战略。
“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应进一步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综研院常务副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郭万达表示,第一,香港“再工业化”是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部都会区发展创新科技产业,需要发挥香港基础研究实力强的优势,与深圳共建“20+8”产业集群;第二,北部都会区应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新田科技城打造成香港硅谷,推动深港合作共建一体化的开放创新体系,形成深港创新生态链;第三,北部都会区应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率先形成深港融合发展的一体化市场,其中推进深港通关一体化是重中之重。
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博士建议,将北部都会区提升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全力打造世界级创科产业城、高等教育城和中医药城,致力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环境,并在大湾区科创产业合作上采用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鼓励香港青年加入大湾区就业市场
围绕深港产业合作,综研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表示,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功能,建议以前海为平台,探索深港共建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
“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委员林至颖认为,大湾区已初步形成了科技创新走廊,帮助香港初创企业进入产业龙头的生态圈、打造大湾区生态一体化尤为重要。未来要鼓励香港青年进入大湾区从事科研科创,或加入就业市场。“大湾区的科研模型应为‘前场后店’‘前研后产’,进而形成‘香港研、湾区产、全球销’的生态圈。”
综研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聚焦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认为可从五个方面创新突破:战略定位方面,致力于打造“中国科技特区”;体制机制方面,建立深港实体化联合管理机构,探索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模式;产业链方面,在河套和北部都会区布局研发和先进制造,拓展产业链;要素流动方面,加快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跨境专用口岸”,实现科研要素高效便捷流动;规则标准方面,打造国际规则标准衔接示范区。
推出更多便民措施促进“通勤式融合”
“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创办人兼主席、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何建宗认为,多年以来,深港的合作和融合都是以基建为主导,两地早已形成一小时生活圈。“两地政府应该考虑推出更多便民措施,促进‘通勤式融合’,即‘深圳居住,香港上班’和‘香港居住,深圳上班’,包括更便利通关安排,补贴跨境公交票价和增加班次,从而鼓励更多香港人寻找大湾区的发展机遇。”
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一国两制”青年论坛理事黎沛文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支持港澳居民融入内地发展,接下来相关工作重点应转向政策措施的细化、执行和完善。
针对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发展面临的新困难新需求,综研院港澳及区域发展所副所长文雅靖建议落实落细顶层设计,推动多部门协调联动解决证件使用便利化等实际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快促进大湾区要素流动,发掘新需求并制定出台新举措,为香港青年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外国人看南山——走进前海”活动举办
7月9日,南山区委外办,南山街道办与前海管理局联手举办“外国人看南山——走进前海”活动,50余名外资外企代表以及在南山、前海就业创业的外籍人士畅游前海,深度感受“大前海”发展潜力,激发外籍人士在前海发展热情。
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作为首批入驻企业的深圳市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向外籍人士讲述了该公司依托前海专项扶持政策,优质创新创业环境,以及人才汇聚等利好条件,研发出人机毫秒级姿态同步技术,并将机器人产品在大众消费级领域落地。随后,外籍人才参观了前海手绘科技文化有限公司,通过该公司一站式数字创作创意平台,体验该公司结合AI语音,创造出形态各异的AI人像技术。
在前海国际人才港,外籍人士迎来一场专属他们的政策解析宣讲会。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前海国际人才港可办理的100项国际人才专属服务,以及451项政务与商务生活服务事项,并对外资外企代表及国际人才最关注的签证、工作证与居留许可等一站式出入境服务等进行深度讲解。此外,外籍人士还在前海深港基金小镇观看《光影南山·永远的家园》南山街道摄影展,以及被列为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向南醒狮表演。
“前海青年通过技术创新,打造出一款款亮眼产品,激励更多青年人才探索创新技术,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来自加纳的弗朗西斯·科威西·哈根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