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动态

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会聚焦医疗保障情况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0-10-29 11:16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我市计划明年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更好破解“老有所护”的难题,让失能老人体面养老。

  28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举行专题询问会,围绕深圳医疗保障情况这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主题,代表们一连抛出8个问题。会场气氛热烈,在一问一答之间,大家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也透露不少信息。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文智主持会议。

  长期护理险将成为深圳“第六险”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不少家庭面临的难题。针对这个问题,正在审议中的《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草案)》提出,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被保险人丧失日常生活能力时,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张丽杰委员关注政府有关部门如何推动这项制度的落地。

  据了解,长期护理险是我市推进“老有颐养”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去年市医保局组建之初就成立了课题组开展调研,并向国家提出试点申请。此次人大立法为我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出提供法律保障。目前相关的试行办法和配套文件已起草完毕,根据计划,长期保险制度将在明年实施。

  据介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几个特点。一是独立险种,是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5项社会保险之外的第六险,将实行职工和18岁以上的居民全覆盖,单位、个人、财政共同负担,可持续的筹资模式。二是多层次,鼓励发展与基本制度相衔接的商业产品,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多元化的照护需求。三是政府主导社会化运作,公开遴选3-5家商保机构负责长期护理险的部分经办工作。

  “大病不出深圳”基本实现

  过去,深圳卫生健康事业底子薄、基础差,往往市民一生大病就得跑去北上广。这项困扰市民的难题现在解决得如何?

  据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力度,有效缓解了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共新改扩建市、区两级115家医疗机构,增加了2.3万张病床。此外,全市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有力提升,特别是对复杂、疑难疾病及危急重病等“大病”的救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现在肿瘤等大病患者再也不用往外地跑了。”该负责人表示, 深圳市肿瘤医院800多张床位常常爆满,其中有四成患者是从外地来的。每年,深圳各大医院接诊的外地患者也不在少数。

  在产业园写字楼布点社康中心

  近年来,深圳的社康中心为居民在“家门口”看病提供了方便。但是黄亚英委员在调研中发现,社康中心仍存在布局不均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需要予以重视。

  据了解,社康中心是深圳卫生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单元。目前深圳全市社康机构总数达700多家,基本实现“每个街道有1家区域社康中心、每个社区有1家社康机构”。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做强社康中心,在布局上,将社康中心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写字楼等功能区延伸,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提升老百姓就医的便利性。在服务质量上,除了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外,还要求每个社康中心至少有2名专家进驻,使得更多病人在首诊时有信心选择在社康就医。

  市人大常委会要求有关部门对委员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逐条研究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制定具体的整体计划和措施,并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整改情况报告。同时举一反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不断推动我市医疗保障工作迈上新台阶。

新闻链接.gif

深圳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切实托住这个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是对民生保障工作的鼓舞和鞭策。

  老有颐养,弱有众扶,医有所保。这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期望。

  2016年-2020年,“十三五”的车轮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滚滚前行。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深圳全力推动民生事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幸福指数,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努力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为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打造民生幸福标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养老服务事业全面发展实现“老有颐养”

  “在深圳养老幸福感安全感十足。”重阳节当天,在依山而建的深圳市任达爱心护理院里,100岁老人何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身穿黑色外套围着红围巾,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对晚年的幸福生活非常满意。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在深圳这所滨海城市,100多万老年人安享晚年美好生活。随着深圳城市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2002年深圳百岁老人只有30人,到2020年增加到184人。此外,2019年,深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45岁,高于全国人均预期寿命的77.3岁,这也意味着,深圳已经达到了长寿的整体性指标。

  养老问题是群众关心的“身边事”,是民生大事。深圳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发展,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视为民生工作重点。近年来,深圳为实现“老有颐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深圳养老服务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供给格局;建成了以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星光老年之家为支撑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科技产品等科技助老应用走进普通百姓家庭;高龄老人津贴标准全国最高,敬老优待覆盖面全国最广。

  织密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网实现“弱有众扶”

  “我市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经本人申请可单独纳入低保范围”;“在深连续居住三个月以上、连续三个月无收入来源的来深务工人员,可申请一次性临时救助金”……困难群众时刻挂心头!今年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积极促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加大对贫困人口、低保人员和失业人员帮扶保障力度,进一步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切实织密扎牢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网。

  “十三五”期间,深圳稳步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

  在困难群众救助方面,目前深圳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每人每月1250元,属于全国最高水平,并建立了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的临时价格补贴机制;同时还为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临时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提供应急性、过渡性救助。

  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方面,在做好基本生活照料的同时,还充分运用互联网、DNA比对、人脸识别等新技术新手段,努力为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并帮助其回归家庭。在儿童关爱服务方面,在市、区两级均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实现了全市街道、社区全覆盖,构建涵盖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的儿童关爱服务网络。

  多层次医保体系让参保人“医有所保”

  “一年才缴费30元,却在关键时刻帮我省了近6.9万元的医药费,让我们参保人切身体验了深圳医保的高待遇。”詹先生是我市基本医保二档参保人,因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于2019年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医疗总费用62.89万元,医保报销约51.19万元,重疾险报销近6.9万元,个人自费才4.8万元。参保人个人看病的负担大大减轻。

  近年来,深圳不断健全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险为制度基石,涵括生育保险、地方补充医疗保险、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在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截至2020年6月,我市基本医保参保人1536万,超过常住人口总数,占全省14.3%;定点医药机构6088家,其中医疗机构2293家,药店3795家。

  深圳参保人的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升,我市参保人住院费用医保目录范围内的报销比例90%,待遇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医疗救助首次实现市级统筹,全市约3500名救助对象按规定全部资助参保,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实际支付比例约占救助对象医疗总费用的95%,救助对象年度内累计救助限额15万元。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罹患重特大疾病的参保人提供更精准的医疗保障,参保人数逐年上涨,2020年参保人数780万,5年累计赔付9.45亿元,受益人数超7.4万人,个人最高赔付114万元。

  全覆盖多层次社保体系兜起“满满的幸福”

  “我现在每月到手的退休金要比去年多200多元,从刚退休时的2000多元,到如今的4000多元,每年的退休金都在涨。”龙岗区的周阿姨已经拿了近10年的退休金,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这已经是深圳自2005年以来连续第16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退休老人在深圳安享晚年,共享改革红利。

  目前,深圳逐步形成了覆盖面广、统筹层次高、保障适度的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全市社会保险实现全民参保广覆盖,近5年来,深圳社保总参保量以6.8%的年平均增幅递增。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养老、工伤、失业三险总参保量为3703.36万人次,保障服务规模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在养老保险方面,深圳已建立起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地方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和居民养老保险等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助力“老有颐养”。在工伤保险方面,深圳全力构建安全用工防线,积极补齐高工伤风险行业保障短板,为广大劳动者撑起了“保护伞”,让劳动者“伤有所助”。在失业保险方面,深圳将非深户籍职工纳入失业保险参保范围并统一实行个人缴费,与深圳户籍人员享受同等的失业保险待遇,为再就业兜底保障“失有所扶”,今年疫情期间,还及时扩大失业保险救助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发放失业补助金,补贴标准在全省最高。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