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深圳全市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深圳市统计局昨日透露,上半年,深圳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经济运行回升态势明显,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正增长,同比增长0.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2%
经历新冠肺炎疫情考验,深圳GDP交出上半年“答卷”,人们可喜地看到,这一数据实现正增长。
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我市生产总值12634.30亿元,同比增长0.1%,增速较一季度回升6.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6亿元,同比下降8.1%;第二产业增加值4553.60亿元,同比下降2.3%;第三产业增加值8068.64亿元,同比增长1.7%。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0.1∶36.0∶63.9。
上半年,深圳疫情控制初显成效,工业生产“跑步”加快恢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6%,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2.1个百分点。从月度看,工业生产呈现加快恢复态势,1-2月、一季度、1-4月、1-5月、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8.5%、-13.7%、-9.5%、-5.6%和-1.6%。
上半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2.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3%,降幅较一季度收窄8.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8%,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4.5个百分点。
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仍是深圳工业的“当红花旦”。上半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增速较一季度回升12.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增速较一季度回升11.7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2%,增速较一季度大幅回升47.2个百分点。
“三驾马车”持续发力
盘点经济亮色,少不得观察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今年上半年,“三驾马车”虽各有千秋,但奔腾向前之力不竭。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高。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8%,增速较一季度提高23.9个百分点。从月度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月回升,1-2月、一季度、1-4月、1-5月、上半年增速分别为-22.9%、-16.1%、-8.6%、-0.1%和7.8%。上半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3%,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7%。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7%。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4%。
随着疫情稳定后市民消费力的提升,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收窄。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0.15亿元,同比下降14.8%,降幅较一季度收窄8.1个百分点。从月度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呈现收窄态势,1-2月、一季度、1-4月、1-5月、上半年增速分别为-20.5%、-22.9%、-20.1%、-16.5%和-14.8%。
难能可贵的是,我市进出口总额接近上年同期。据海关统计,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3356.75亿元,同比下降0.5%,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1.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150.37亿元,同比下降5.9%,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5.2个百分点,进口6206.38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较一季度提高5.8个百分点。从月度看,进出口总额降幅不断收窄,1-2月、一季度、1-4月、1-5月、上半年增速分别为-17.6%、-11.7%、-6.2%、-2.5%和-0.5%。
存贷款余额同比两位数增长
疫后盘点,看看政府和居民的“钱袋子”,为下一步经济规划未雨绸缪。
记者了解到,上半年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收窄。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0.92亿元,同比下降4.7%,降幅较一季度收窄8.1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78.71亿元,同比下降14.1%,降幅较一季度收窄4.2个百分点。从月度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呈现收窄态势,1-2月、一季度、1-4月、1-5月、上半年增速分别为-10.9%、-12.8%、-9.9%、-9.3%和-4.7%。
同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保持较快增长。截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93980.38亿元,同比增长16.7%;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65323.02亿元,同比增长15.5%。
“存贷款余额保持两位数增长,说明深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仍然‘弹药充足’,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向中小微企业毛细血管补充血液,仍需要认真探讨和实践。”有银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
逆势增长背后的“深圳作为”——透视深圳亮眼“半年报”
GDP12634.30亿元,同比增长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2%,跑赢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8%,增速较一季度提高23.9个百分点……这是深圳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所交出的一份亮眼“半年报”。
GDP增速从一季度的-6.6%,到上半年的0.1%,一负一正,深圳经济走出一条“V”形反转曲线,展现经济发展良好韧性。从全国四大一线城市发布的“半年报”来看,深圳也是唯一实现GDP正增长的城市。
深圳经济漂亮成绩单,给人以信心;0.1%增长的背后,是深圳这座创新城市的主动作为。记者昨日采访了解到,今年以来,深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惠企“及时雨”提振企业信心
面对疫情影响,深圳主动作为。早在2月7日,深圳就出台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即深圳惠企16条政策,通过减免、补贴、缓缴等多种方式为企业直接减负超600亿元,其中财政支持超100亿元,带动全社会形成为企业共同减负、共渡难关的良好氛围。
“深圳惠企16条政策是一场‘及时雨’,给企业吃下了在深发展‘定心丸’。”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有关专家说,深圳支持企业不遗余力,真金白银帮扶企业,助力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借助政策利好,危中寻机,加快复工复产,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更重要的是,深圳惠企16条政策各项实施细则和申报指南的不断出台和落地,坚定了商事主体的投资信心。据统计,今年1至6月,深圳新登记商事主体237209户,同比增长1.3%。其中企业151144户,同比增长14.9%,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全新活力。深圳商事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已连续多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精准式、点穴式”推出改革举措,优化营商环境。今年,深圳推出有着“一号改革工程”之称的《深圳市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清单》,涵盖14个重点领域,提出210项改革举措,全面打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克服疫情影响,支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提振企业信心,助力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权威机构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指数显示,深圳一直位居第一梯队。这也从外商投资企业在深投资数据得到印证。今年前5个月,深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吸引合同外资60.14亿美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611家,实际利用外资25.05亿美元。
深圳市商务局负责人表示,包括众多世界500强的高管在内,外国客商普遍认可深圳营商环境,看好深圳投资前景,不断追加投资,投资方向越来越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领域挺进。目前,29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深投资。
创新驱动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即使远在数千公里外,医生也能操纵机器人给病人做超声检测,避免医护人员被感染。前不久,华大智造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远程超声机器人在深圳一个技术研讨会上亮相,让观众惊叹不已。据介绍,该款设备融合机器人技术、远程实时控制、高分辨率超声成像等前沿技术,今年已陆续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三类医疗器械认证和欧盟CE认证,成为深圳先进制造的标杆企业。
成立不到5年的华大智造,实现从研发到产业落地的飞跃,打破基因测序仪的国外垄断,使测序仪真正实现中国制造,得到业内普遍认可。华大智造成为行业“黑马”,得益于深圳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夯实先进制造基础,不断向高端迈进。
华大智造只是一个案例。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深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73.3%,较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67.4%,较去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2.2%,增速由负转正,明显好于全国、全省和其他一线城市。
这得益于深圳有的放矢的支持政策,推动企业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转型升级。比如,深圳惠企16条政策鼓励生产防疫物资的企业扩大技术改造投资,带动比亚迪、三诺、大族激光等一大批深圳先进制造企业,生产口罩机、口罩、防护服、隔离服、检测试剂盒、智能监测检测系统等防疫物资,带动深圳制造业加快复苏。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贾兴东特别提到,深圳工业企业在抗疫之初就挑起“大梁”,比亚迪迅速研发转产,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企业;迈瑞医疗向海外提供十几万台防疫设备。深圳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口罩日产量从不足2万只提升到1000万只,防护服、呼吸机产能短时间里迅速提升数倍甚至十几倍,创造新的“深圳速度”。
创新驱动,筑牢深圳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根基。深圳创新聚焦大装置、高平台、顶尖人才、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创新文化。针对深圳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深圳实施大科学装置发展战略,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目前,深圳累计建成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6家,各类创新载体总量突破2642家。深圳创新发展动能更加强劲,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常年保持在全国的30%以上、连续16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重大项目投资成“压舱石”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特别是重大项目投资,成为保民生、稳就业的“压舱石”。据统计,上半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8%,增速较一季度提高23.9个百分点。
深圳市委常委会把今年列为“重大项目攻坚年”。记者梳理发现,今年深圳市计划安排重大项目487个,年度计划投资2005.2亿元。轨道交通、5G基础设施、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重大民生工程等一批“老基建”和“新基建”建设将全面提速,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深圳重大项目建设正在“加速跑”。皇岗口岸重建工程备受关注,各项工程如期展开,新口岸用地面积8.7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40万平方米,较原有面积可释放土地约50万平方米用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方园区开发。深圳地铁岗厦北枢纽工程现场,起吊设备来作业,工人正紧张有序地施工。自2月17日全面复工以来,岗厦北枢纽建设加快步伐,大跨钢结构顶板施工如期推进,为2021年如期竣工奠定坚实基础。前不久,穗莞深城际铁路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至前海段开工和深圳市“新增千亿投资工程”首批项目集中启动。
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定海神针”,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总投资达123.3亿元的机场三跑道扩建项目已开工建设数月,工地现场一片繁忙,如火如荼。项目建成后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60万吨目标,飞行区等级为机场最高的4F级,可满足所有大型客机的起降需求,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机场群建设提供支撑。
新基建,引领新发展。目前,市、区两级联动谋划梳理出了首批新基建项目总计95个,总投资达4119亿元。在“双区驱动”下,深圳正以新基建为发力点,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业态助推稳住外贸基本盘
疫情期间,中国3D打印机出口量激增。作为中国3D打印机制造企业重镇的深圳,凭借雄厚的外贸基础,积极拓展新业态,赋能转型升级,引领整个行业迎来全新商机。
深圳消费级3D打印机厂商创想三维,今年3-4月份海外销量同比翻了6倍。创想三维负责人说,4月仅前半个月,订单就达到16万台,相当于每8秒就卖出一台,预计今年出货量是去年的3至4倍。
今年以来,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不少产品的零部件断供。而在深圳,以快速、小批量、无模具、柔性制造、按需生产为特征的3D打印企业绕过这些供应链断点,积极打通线上渠道,依托跨境电商平台扬帆出海,实现逆势增长。
事实上,疫情期间,深圳跨境电商迎来发展“新风口”,展现出强大市场潜力。深圳全力支持跨境电商全业态运作,保障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在深圳成功落地,出口货值全国第一。上半年,深圳海关跨境电商进出口总值148.5亿元,同比增长2.8倍。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因地制宜,出台新的政策措施,为外贸发展注入新动能。上半年,深圳海关通过优化创新,畅通物流,在“MCC前海”的基础上,整合海运、航运、陆运物流要素,推出组合港、东西部港区一体化、整船换装等物流新模式,实现单个集装箱运输成本降低300至500元;通过多式联运,开通“深-赣-欧”等跨区域中欧班列路线,打通“一带一路”要素流通“大命脉”。
新业态,助力深圳赢得全国大中城市外贸出口“半程冠军”,稳住外贸基本盘。据深圳海关统计,上半年,深圳进出口总额13356.75亿元,其中出口达7150.4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特别是第二季度进出口值同比由一季度下降11.6%转为增长9.9%,反弹势头十分明显。
深圳高端制造业表现亮眼:上半年工业企业利润跑赢全国
深圳克服疫情影响,工业经济快速恢复。图为位于宝安松岗街道的电子雾化科技企业麦克韦尔FEELM事业部的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投入工作。
作为全国制造业第一重镇,深圳克服疫情影响,高端制造业表现亮眼,工业企业利润跑赢全国。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昨日透露,上半年,深圳工业和信息业运行持续恢复和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二季度增长由负转正、稳步复苏,主要行业和重点企业加速恢复,工业企业销售和效益明显改善;工业投资实现正增长,技改投资降幅明显收窄;软件和互联网服务业保持较好发展势头。
工业经济快速恢复。上半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同)下降1.6%,降幅较第一季度大幅收窄12.1个百分点,恢复情况好于全省及其他一线城市,体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
制造业特别是电子信息制造业率先恢复,疫情相关行业逆势增长。上半年,深圳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下降1.3%,降幅较第一季度大幅收窄12.2个百分点。从36个工业细分行业看,10个行业实现正增长,30个行业增速较第一季度有所好转。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由负转正,上半年增加值增长1.7%,增速较第一季度提高10.9个百分点。机械装备制造业、传统行业、石油开采业和电力行业降幅均大幅收窄。此外,与疫情相关的行业继续逆势增长,上半年,纺织业受益于口罩产能提升增加值增长316.1%,专用设备制造业受益于呼吸机等医疗器械大销增加值增长5.6%。
工业企业销售逐渐恢复。上半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下降4.5%,降幅较第一季度收窄12.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内销产值下降2.2%,降幅较第一季度收窄12.4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下降8.1%,降幅较第一季度收窄12个百分点。重点行业中,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恢复情况好于全市平均水平,上半年销售产值下降1.2%,降幅较第一季度收窄11.3个百分点。
高端制造业稳步提升,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改善。上半年,深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增速较第一季度回升12.6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为73.3%,较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增速较第一季度回升11.7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为67.4%,较去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2.2%,增速由负转正,较第一季度大幅提高47.2个百分点,明显好于全国、全省和其他一线城市。
工业投资实现正增长。上半年,深圳工业投资增长0.7%,今年首次实现正增长,增速较第一季度大幅提高23.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改投资下降12.5%,降幅较第一季度收窄21.5个百分点。
软件和互联网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1-5月,深圳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9.7%,增速较第一季度提高6.9个百分点。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1%,增速实现由负转正,较第一季度提高8.3个百分点;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8%,增速较第一季度提高5.5个百分点。
上半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9.1%
今年疫情之下,深圳金融业保持源头活水,为实体经济带来充足的滴灌效应。7月28日,记者从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获悉,上半年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52.18亿元,同比增长9.1%;占全市GDP的16.2%;实现税收(不含海关代征和证券交易印花税)771.7亿元,占全市总税收的24.1%,继续稳居各行业首位。
上半年金融业各项指标“飘红”
“与各行业受到疫情冲击影响的情况不同,深圳各领域主要金融指标保持正增长。”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截至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94万亿元,同比增长17.4%;人民币贷款余额6.18万亿元,增长17.1%。上半年,全市证券交易额20.93万亿元,同比增长24.65%;保险市场累计实现保费收入788亿元,同比增长2.44%,表现出逐月回暖的态势。
A股上市公司数量实现新突破。6月末,全市A股上市公司数量达310家,超过上海(308家),仅次于北京(357家)跃居全国第二;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7.59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其中,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连续14年排在国内大中城市第一位。
“疫情之下,能否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金融服务,是一大考验。数据显示,我市金融产业扶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增强。”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分析,6月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3万亿元,同比增长25.1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9.4个百分点。上半年,辖区上市公司通过境内股票市场融资521亿元,通过交易所债券市场融资2994亿元,合计3515亿元;辖内保险业累计提供各类风险保障252万亿元,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
金融滴灌实体经济见成效
各项主要金融指标均保持正增长,深圳金融业是如何一枝独秀的?
善抓机遇,为金融业发展夺得先声。记者了解到“双区”机遇对加快推进我市金融改革开放创新至关重要。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实施,已有26家企业IPO项目过会,其中4家企业已获得证监会同意注册。我市已落地三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深度融合。绿色金融发展取得较好成效,2020年1月联合香港、澳门、广州发起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联盟秘书处落户深圳;率先探索绿色金融地方立法,《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正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深入贯彻国家四部委《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按照既定行动方案,分类有序推动各项任务落地。
在今年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金融抗疫独树一帜,促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我市认真落实国家部委有关金融支持政策,督促银行机构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不抽贷断贷压贷。出台“惠企16条”政策,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微企业进行贷款贴息,按实际支付利息的50%给予总额最高100万元的补贴。
用足用好央行专项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截至6月底,我市84家重点企业获得优惠利率贷款合计44.7亿元;地方法人银行累计发放符合支小再贷款要求的小微贷款65余亿元,平均利率4.14%;辖区金融机构办理企业复工复产再贴现业务近4000笔,合计125.7亿元。
4月14日,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金融方舟”项目,组织银证保各类金融机构协同作战,创新开展金融支持企业抗疫专项行动,目前已举办8场政策宣讲会暨银企对接会,服务中小企业2.5万家,累计放款超过1500亿元。此外,充分发挥国有融资性担保机构作用,通过减免担保费等系列措施,为更多企业提供临时性周转资金和中长期增信支持。
金融业严守风险底线
金融业发展,快的同时更要稳,我市严守风险底线,全力以赴维护安全稳定的金融秩序。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探索从源头上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路径,率先启动“深圳市居民金融素养提升工程”,在福田区、南山区共六个街道启动试点,宣传我市金融行业服务社会民生的举措规划,着力构建政社联动、贴近民生的金融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切实守护好居民“钱袋子”。
我市还扎实推进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按照市网贷风险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有效使用投票表决系统、失信惩戒三级公示、接入央行征信、保障第三方支付和银行存管等措施,加快网贷机构良性退出,着力提高清偿率。会同驻深监管部门做好股票质押、债券违约、私募基金等领域风险防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