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动态

白龙江畔崛起新陇南 深圳圆满完成援建灾区任务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信息提供日期:2010-10-08 09:57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刚刚落成交付使用的文县第一人民医院综合楼。

  在大西北的群山之间,白龙江浩浩荡荡奔流而去。这条见证了数千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陇南母亲河,在经历了“5·12”地震的伤痛之后,又见证了重生:

  2010年9月底,经过2000多深圳援建者800多个日夜的连续奋战,深圳对口援建甘肃“三县一区”24个直接援建项目全部竣工并于近日交付。至此,深圳实现了中央提出“3年灾后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圆满完成对口援建任务。

  今年上半年,陇南市经济向好态势进一步确立,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工业和建筑业增势强劲,消费、城乡居民收入、财政、金融较快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7.5亿元,同比增长11.5%,高于全国增速0.4个百分点。

  曾经的废墟之上,一栋栋配套设施齐全的居民楼拔地而起;藏族特色鲜明的三孤院里,老人面带微笑,神情平静而安详;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教学楼内,传出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

  新家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震后新村,瓦舍清新;白龙江畔,春光融融;深甘家亲,造福桑梓;大爱盛歌,镌以永志。”震后两年多,行走在白龙江畔,一片一片统一规划、配套设施齐全的现代新居,总是抓人眼球,走进新村内很快就会发现,深圳援建的印记处处可见。

  “5·12”地震发生后,陇南市大片民居倒塌,看着自己辛苦积攒多年盖起来的房子瞬间就变成了废墟,康县王坝乡李家庄村69岁的村民张成来一下就愣住了。那时,他“做梦都没有想过”,自己在震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可以住进由深圳援建的新村。

  张大爷所在的康县李家庄村灾后重建户共有110户,加上村级组织活动室,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每户帮建住房3间,预埋两层基础,总投资1323万元。新村2008年7月10日开工,11月10日入冬前交付使用。11月10日群众搬入新居。

  如今的李家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有公共活动场所、景观绿化带,创造了康县农村灾后重建时间最短、效率最高、质量最好的新记录。

  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不仅仅是康县李家庄村,深圳直接援建陇南项目中包括整村援建项目6个。文县尖山乡老爷庙宋坝新村北临212国道,南靠洋汤河,依山傍水,小区内建有中心绿地,入口广场内建有各种体育健身设施;文县城关镇元茨头村清水坪社以广场为中心,109栋民居向外辐射布置……

  “地震无情人有情,深甘人民心连心”、“灾难无情毁我安宁家园,深圳有爱援建美好新居”……陇南人民把感激之情,写在门口的一幅幅春联之上。看着一排排崭新的屋舍拔地而起,村民们端出了鸡蛋、核桃和花生,一把把地塞在深圳亲人的手心里。

  新医院、新学校:每平方米钢筋用量比民用建筑多近一倍

  如果要问陇南人民,这两年的重建中,最漂亮、最气派的工程是什么?那么,很多人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医院和学校。

  深圳市直接援建的陇南市人民医院综合大楼,是援建项目中最大的建筑,总建筑面积23243平方米,病床数587张,总投资7400万元。此工程从开工建设之初,就按照创建鲁班奖的标准和方法组织施工建设,每道工序,都采取样板先行的做法,确保施工工艺和建筑质量。现在,整栋大楼设计合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质量一流,堪称我市直接援建项目中的代表作,已全面完工,并将于近日交付当地。

  “5·12”特大地震中,陇南市武都区城关中学严重受创,教学楼变成危楼。震后,学校由深圳市援建,2009年8月28日,作为陇南地震灾区首个异址重建的学校,抗8级以上地震的新城关中学交付使用,为了永远铭记深圳人民的深情厚谊,新建的学校被命名为武都深圳中学。学校每平方米建筑的钢筋用量比民用建筑多了近一倍,能抗8级地震。

  当孩子们沉浸在新校建成的喜悦中时,深圳证券交易所捐资320万元援建的安化镇花池小学于2009年9月16日竣工。援建项目包括一栋综合教学楼和一栋综合宿舍楼及学校附属工程,可容纳1000多名学生学习生活,基本解决了安化镇花池片7个行政村学龄孩子的上学难问题。

  今年8月7日夜至8日凌晨,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在2009年11月由深圳援建并投入使用的舟曲一中成为此次灾害中的灾民安置点。“中学的设防标准是抗8级地震在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达到抗9级。”深圳对口援建指挥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泥石流并未冲击到学校加之建筑坚固在此次灾害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生活:“一人打工,全家脱贫”

  “两年里,深圳能为陇南带来什么?两年后,深圳又能为陇南留下什么?”在很多深圳援建者的脑海里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安居房、学校等实体项目只能缓解地震灾区的“燃眉之急”,而要提高陇南市的自身造血能力,使其在援建结束以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不二法门就是“授人以渔”。

  为此,2009年10月26日,深圳市和甘肃省签订《深甘长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按照框架协议,甘深两地今后将在能源、经贸、教育、医疗卫生、劳务、文化旅游等多方面的合作,建立合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两地优势,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推进共同发展。

  深甘两地由此成为全国首个签署此类协议的省市,国家灾后重建办评价此举“为全国探索建立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带了一个好头”。

  农业特色经济是陇南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为了支持陇南灾区受灾群众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2008年以来,深甘两次举行农副产品采购签约仪式,签订了45份合作协议,其中“兰洽会”签约项目115个,签约金额约150亿元。从此,陇南特色农产品长期进驻深圳市场。

  孟非非,深圳共进电子公司的一名物料员。2008年7月,他通过招聘会走出大山。“感谢深圳,我在这不仅学到了技能,每月还能省下1200元,帮助家里盖起新房。”地震后已经过上了新生活的这个小伙子绽放着笑容。

  为了让更多的孟非非可以实现“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目标,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先后举办了8场招聘会,招聘16600多人到深圳300多家企业就业,解决了部分受灾群众的就业难题。

  “对口援建,项目有限,合作无边,真情无限。”千里之外的深圳,竭尽所能为灾区注入持久发展的动力——

  城镇规划方面,5次组织规划编制人员深入灾区,形成了陇南市城镇体系规划及重点城镇规划成果。深圳市教育局先后选派了49名骨干教师、19名专家名师到三县一区支教和开展骨干教师培训班,讲学讲座,教学研讨。

  另外,我市团市委、深圳大学、深职院、慈善会等单位共组织116人到三县一区支教。而派驻社工到灾区一线提供服务,在国内更属首例。在陇南,27名深圳医疗志愿者为1万多名学生开展了应急救护培训,市卫生局先后安排三批共20名医务工作者到陇南市医疗机构挂职并通过传帮带为陇南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数说深圳援建

  30亿元

  深圳对口支援甘肃省陇南市“三县一区”三年援建资金总计30亿元,超出中央要求6.6亿元,超幅达28%。所有资金已于今年5月底全部拨付到位。

  165个

  深圳援建项目共165个,安排陇南市105个,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60个,其中直接援建项目24个,涵盖了城乡安居房、学校、医院、“三孤”院等公共福利设施和民生急需项目。

  8000人次

  深圳市三年累计共有近8000人次到过甘肃地震灾区参加援建或进行捐助等活动,其中前方指挥部和支医、支教及政府各专项帮扶人员约200人,社会组织捐赠、考察、扶贫和援建企业人员近7800人。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