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实施已有1年9个月,效果如何?昨天上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赴车站、农贸市场等地,对条例展开执法检查。检查发现,我市公共场所无烟环境明显改善,但是网吧、小餐馆、公厕等地仍然是吸烟的“重灾区”。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宇扬,副市长吴以环参加执法检查活动。
现场:农批市场“逮”住吸烟者
代表们首先来到福田区交通综合枢纽换乘中心,看到在长途大巴上落点、候车室等地的明显位置,都张贴了禁烟的标识。工作人员告诉大家,这里每天的客流量达到10万人次,由于宣传到位,吸烟情况大幅减少。但是候车区的公共厕所仍然时不时有“吞云吐雾”的现象。
在福田农批市场,禁烟标识之下,代表们现场“逮”住了一名吸烟者。这是一名卖菜的小商贩,他迅速将烟头熄灭:“我也知道不能吸烟,好久都不敢吸了,今天太困了实在忍不住,下次不再犯了。”
在这个农批市场检查过程中,大家多次看到商贩一手夹烟,一手给顾客称菜的情景,并进行了劝阻。代表们表示,农批市场流动人员多,控烟难度的确很大。但是,在这里吸烟不仅危害健康,且有消防隐患,更需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
成效:今年前10个月控烟罚款超44万元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市控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自去年3月1日新修订的控烟条例实施以来,我市加大了执法力度,今年1至10月,共有8540名违法吸烟者受到处罚,罚款44.1万元。
在执法过程中,我市各部门也不断探索出一些新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比如,执法力量不足一直是我市控烟的一大难题。今年起,我市通过多种渠道招募控烟志愿者,目前在义工联网上注册的志愿者就有近千人,成为执法力量的重要补充。又如,市控烟协会开通了“深圳控烟卫士”的微信公众号,号召市民进行“控烟随手拍”,监督举报违法吸烟现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市控烟办拟在此基础上,打造我市官方微信控烟平台“无烟深圳”,力求建成连接群众和执法单位的桥梁,通过群众监督举报,督促执法单位更好履职。
难题:对经营者的处罚执行力弱
“我市控烟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是难点也有不少。”市控烟办负责人表示,当前公众投诉最多的控烟场所就是网吧。一些网吧负责人更表示,如果严格禁烟,生意没法做。此外,餐馆的包房因为比较隐蔽,吸烟现场也比较严重。
公共厕所也是吸烟的“重灾区”。深圳机场负责人就表示,航站楼吸烟室取消后,部分旅客就躲在洗手间吸烟,更发生了多起因乱扔烟头引发的火情。
同时,我市仍有一些执法的“真空地带”。比如,口岸管理区退港处属于深圳口岸与香港口岸之间的边境缓冲区,卫生执法人员无法进入,而口岸管理处工作人员也无控烟执法权。
此外,与对烟民个人的处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市对禁烟场所经营者的处罚执法力却相对较弱。今年前10个月,对场所经营者的处罚仅一例,为对民治办事处民乐新村一家诊所罚款3万元。
根据条例,经营者在禁烟场所负有控烟的职责,控烟不力且逾期不改正的,处以3万元罚款。然而,执行起来却非常困难。“3万元的罚款额度相对较高,比较容易引起执法冲突。而且,吸烟是很短暂的行为,取证也非常困难。”市控烟办负责人说。
建议:多次违法应纳入个人征信系统
代表们对我市一年多来控烟的成效给予肯定。如何让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控烟条例,做到“史上最有效”?代表们也纷纷提出意见和建议。
“违法吸烟50元起罚,太低了!” 宋华代表建议,为避免个人屡次违法,可以将多次违法记录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同时提高拒不改正甚至阻碍执法行为的处罚额度,提高威慑力。
常改凤代表认为,要形成好的控烟氛围,宣传至关重要。当前我市大多控烟公益广告略显呆板和教条,深圳是一个创意之都,应该设计出更多能够打动人心的广告,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学校门口、半封闭的廊道、露天大排档……这些地方能不能吸烟,其实很多烟民都不清楚,也在执法中引发不少争执。”孙群露代表建议,对于这种“模糊地带”,有关部门应该给予明确,并加大宣传力度。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宇扬也为控烟执法“支招”。针对当前取证难的问题,他建议结合织网工程,在公共场合增加摄像头,覆盖监控“死角”。他更表示,吸烟是一种习惯,要改变这种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探索建立控烟执法长效机制,避免执法“一阵风”。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在深圳形成浓厚的法律意识和健康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