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实体经济?从今年2月开始,市政协用了近半年时间,发动市区两级260多名政协委员深入深圳实体经济各个细分领域进行调研,并提出了壮大深圳实体经济“五十条”建议。
向改革开放创新要动力要空间
调研组认为,深圳实体经济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取得一系列成就。但深圳实体经济也面临新阶段与新挑战,如经济发展减速换挡、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新旧动能还在转换、要素成本处于高位、空间瓶颈制约凸显、社会发展亟待补课等。
“在土地、空间、环境、资源等难以为继的硬约束下,传统经济增长动力的势能减弱。壮大深圳实体经济唯有向改革、开放、创新要动力、要空间,敢于挑重担、破难题、作示范,努力增创体制新优势,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为此,调研组提出了壮大我市实体经济的思路:
深化改革——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包括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打造高效服务型政府、营造公平市场环境;扩大开放——构建开放经济新格局,包括借“一带一路”搏击全球市场、以“湾区经济”推动区域开放;聚力创新——培育持续增长新动能,包括创新科技管理体制、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除了总体思路外,调研组还根据各调研小组的摸底、建言,总结提出50条建议,涵盖为企业减负、保障发展空间、引导金融支持等多个方面。
给中小企业“税收豁免期”
调研组指出,税费负担过重是调研过程中实体企业呼声最高的问题,几乎所有组所有行业都在关注这个问题。为此,调研组建议,可以给予中小企业一定期限的“税收豁免期”,如对新创或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在未盈利的头两年内免除任何形式的税收,从第3年开始减半征收,直至企业开始盈利(或以3年为限)。
另一方面,个人所得税的减免也应提上议事日程。调研组认为,2016年,深圳市平均工资已达8141元,继续沿用全国统一的3500元的个税起征点,既增加了企业人工成本,又减少了个人消费支出。个税过高对深圳高端人才战略的制约尤为严重,这种隐性成本最终会摊派到企业身上,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因此,调研组建议,向国家申请在深圳试点差异化个税政策,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各城市平均工资水平分档确定个税起征点,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参考香港等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探索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综合所得税制,对纳税人各种收入的应纳税所得进行综合征收,扩大减除费用范围和标准,逐步将家庭教育支出、医疗费用、首套房贷款利息等纳入抵扣范围。
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参与产业用地竞拍
实体经济的发展亟需空间保障,但深圳土地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调研组发现,现有工业用地存量少,呈碎片化状态,已无法满足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需求,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某些环节特别是生产环节,向周边城市外迁。调研组认为,要给予实体经济更充足的空间保障。
调研组建议,一是划定永久性先进制造业用地,确保先进制造业用地供应;二是在原特区外五区(新区)(宝安、龙岗、龙华、光明、坪山),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不低于35%;三是“十三五”时期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40%。
“要将工业控制线变成一项制度保护,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保护先进工业,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优质企业,严控工业用地功能调整。”调研组提出,要划定工业红线和工业蓝线,工业红线用于保障产业长远发展而划定的工业用地底线,严控线内工业用途的改变,坚决杜绝城市更新把工业区转为其他功能。工业蓝线是为保障工业用地规模而划定的、可稳步转型的工业用地引导线,可在此空间范围内,有序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可创新“税地联动”模式,完善企业拿地机制。除了根据企业近3年来平均纳税情况保障重点企业拿地外,要求获得土地的企业,10年内不得迁离深圳;对于获得土地后发展状况不佳的企业,研究建立适当的退出机制或补偿土地价款机制。为避免炒地现象,原则上不允许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产业用地竞拍。
此外,调研组认为,应当以“深圳总部+飞地制造”发展模式,积极发展“飞地”经济,引导企业有序转移。但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将深圳的人才、税收等优惠政策同等适用于异地合作区,增强“飞地”的积极性。
在河套地区打造跨境创新走廊
创新是深圳的基因,也是深圳生命力的根植所在。但调研组调研发现,目前深圳还存在一些短板:长久以来深圳科技创新以应用型创新和模仿跟随为主,基础性研究和原始性创新的环节还很薄弱,核心技术环节缺失,如传统产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风格千篇一律;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先进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环节,关键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
对此,调研组建议要从多方面着手,提升深圳基础性研究和原始性创新。同时,打好深港合作牌。
调研组提出,要积极推动落马洲河套地区成为国际性科技研发中心。长远而言,落马洲河套地区西北有“深圳科技园”,东南有新界东北开发中规划的“古洞北科研发展区”和“香港科技园”,具有极强的联动地位。深港可以共同打造“深圳南山科技园-福田保税区-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古洞北科研发展区”的“跨境创新走廊”。该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可打造媲美硅谷的国际性科技研发中心。
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融资难、融资贵”是实体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近年来,资金大量涌入“直接以钱生钱”的金融活动和二级房地产市场活动,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怎样融到资,如何用好钱”更是它们“活下去”的生死命题。
调研组认为,尽管深圳在金融体系建设上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形成了创新友好型的金融环境,但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对此,调研组建议,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所有接受了贴息的企业要承诺在企业开始盈利之后五年之内拿利润的一小部分捐赠给风险补偿基金,形成良性机制。同时,建议增设专注于为深圳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国有融资担保公司,帮助更多资质一般、有效抵质押物缺乏、诚信记录较好的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
调研组还认为,可创新银行还贷模式,缓解企业过桥压力。鼓励银行从先还旧再借新转向先借新再还旧;规范民间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特别是减少高利贷利滚利的现象。此外,可探索深交所“预挂牌”绿色通道模式。对于一些暂时没有盈利,暂不符合上市条件的科技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预挂牌”制度。
降低门槛强化对急需“工匠”人才吸引力
人才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与生命力所在。调研组认为,深圳人才引进主要偏重高端人才,蓝领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短缺;服务型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复合型人才和适用性技术人才缺乏;与北京、上海相比,深圳拥有国际金融、风险控制、律师和注册会计师资质的人员数量明显偏低。
因此,调研组建议,要降低入户门槛,建立技能型人才引进服务“绿色通道”,提升技能型人才待遇,强化深圳人才政策对急需“工匠”人才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深圳要建设国际化城市,对国际人才的引进也应该有更务实可行的政策。调研组建议,利用特区立法权,率先建立更加科学、务实、完善的知识型外籍人才引进机制和技术移民制度体系,让国际人才真正成为促进深圳经济增长和社会创新的要素。
此外,除了加强人才引进,还要在留住人才上下功夫。调研组建议,根据人才对深圳做出的贡献,对现有的存量人才给予补贴和奖励,根据存量人才工作成果、年限和纳税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补贴和奖励政策,避免人才流失。同时,出台已引进人才的考核和退出机制、人才补贴退回机制,人才若提前离开深圳,需退还相应人才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