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深圳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在福田区深圳书城中心城正式举行。本次活动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深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
活动伊始,福永小学醒狮娃们的精彩表演让现场观众看到了非遗之美,感受到了年轻一代对于非遗传承的热情与力量;“非遗少年说”青少年展示展演活动是本年度“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由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送选的孙邱钥绘制《沙头角鱼灯舞》荣获“非遗少年说”二等奖;吴志昊绘制的《上川黄连胜醒狮舞》和胡心怡绘制的《疍民过年习俗》荣获“非遗少年说”三等奖。一等奖空缺。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周彦兵、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周建新、南科大社会科学中心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王立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郑永森、深圳大海智慧文化教育有限公司创始人海龄、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军共同签下《“非遗高校联盟”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非遗高校联盟”正式组建。未来,联盟将加强高校教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与传承传统文化使命的联系。
为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深圳筛选出了以平乐郭氏正骨法、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为代表的首批17个“非遗工坊”。为探寻非遗的现代传承路径,深圳出版集团联合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打造集展销于一体的“非遗造物坊”展览展示主题街区。在中心书城二层中厅打造“非遗造物坊”展览展示主题街区的同时,搭建了“时序岁丰非遗主题融合展”,精选深职院“七十二物候”学生艺术作品、朱炳仁·铜、中正造象等非遗品牌工艺作品进行展示,并将持续展至6月18日,期间市民可免费到场参观。
非遗产业展演展览展销活动在福田举行
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共建湾区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非遗产业展演展览展销主题活动”在深圳福田热闹上演。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世界遗产大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有世界遗产56项,位列世界第二位。我国丰富独特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6月7日在深圳举行的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说:“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存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就是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和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传承,无比珍贵。”
记者从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在廓清深圳地面以及地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之后,当下深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保护融合发展上。今年将重点抓几项工作。
首先,稳步做好城市基本建设中的考古调查勘探,保护好城市历史文脉。配合完成《深圳市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考古评估办法》《深圳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前考古调查勘探程序规定》等政策文件的编制出台工作,逐步建立“先考古、后出让”的基本建设考古制度。积极做好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统筹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
其次,继续加强考古研究和交流,推动对深圳文化遗产资源的梳理、研究与阐释。以咸头岭遗址、深汕特别合作区文化遗产、东江纵队革命文物等考古遗址和红色资源为牵引,持续开展考古资料整理和学术研究工作,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时代价值,逐渐建立深圳地区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为深圳博物馆新馆、咸头岭遗址博物馆建设提供新材料,为岭南文明探源贡献深圳力量。
第三,着力实施“文化遗产+”战略,在夯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基础上,加大活化焕新,让7000年的深圳历史“开出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