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动态

深圳金融科技指数位列全球城市第七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2-11-22 12:23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刚刚闭幕的第24届高交会上,多项金融科技成果闪亮登场,其中金融壹账通推出的“加马智慧语音”和“加马AI研究院”,可赋能远程银行智能化升级及金融机构的真实业务场景。

  这是深圳探索AI赋能金融行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金融与科技在深圳热情“相拥”,金融不断为科技创新“输血”,科技则为金融赋能,为金融业注入新的活力。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32)中,深圳的金融科技指数位列全球各大城市第七名。金融科技已然成为深圳金融业亮丽的新名片。

  科技为金融赋能

  随时随地打开手机App就可完成支付、小微企业可通过移动互联网申请融资服务……这些触手可及、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正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与金融业深度融合的成果。

  得益于科技创新产业基础以及优良的营商环境,深圳的金融和科技创新企业密集活跃,已形成完整金融生态体系。目前,平安金融科技PCT专利申请量连续2年位居全球金融科技企业首位,腾讯也位于全球前五位,这意味着全球金融科技专利申请大户的前5大机构有2家来自深圳。

  金融科技的落脚点和关键点在于应用,它在推动普惠金融创新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平安银行打造“星云物联网平台”,通过海量和多维数据构建全流程反欺诈和风控模型,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从而将信贷服务扩展至以前不敢经营、不会经营的产业链上下游。截至今年6月末,“星云物联计划”已在智慧车联、智慧制造、智慧能源、智慧农业等六大产业领域落地20多个创新项目,服务企业超18000户,累计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发生额累计超4600亿元。

  金融与科技的融合蝶变,正在赋能金融主业。2022年前三季度,平安AI坐席服务量超19.6亿次,在客服总量中占比达82%;AI坐席驱动产品销售规模约2747亿元,同比增长46%。

  乐信CEO肖文杰表示,金融科技平台通过在金融机构、消费者和消费品牌之间构建场景消费的桥梁,使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对实体经济的各领域精准滴灌,发挥了“连接器” 和“催化剂”的重要功能。

  今年,深圳地方征信平台——深圳征信服务有限公司正式上线运行,通过调研深圳77家银行的数源需求,以及采集分析2210份中小微企业的平台功能需求问卷,最终实现了深圳征信与48家银行的技术对接,目前完成37个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超9亿条企业政务数据归集,实现深圳380万活跃商事主体全覆盖。

  “深圳地方征信平台搭建了一座企业和银行之间的‘桥梁’,银行通过把平台提供的综合数据转换成可用的信用数据,成为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利器。”交通银行深圳分行普惠金融部副总经理徐宏庆表示,为银行普惠小微授信的全流程赋能,让银行“愿贷”、“敢贷”。

  金融为科技“输血”

  在11月8日举行的“深圳创投日”启动大会上,深圳柏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其建立的蛋白和多糖两个全球领先的技术平台,获得了深圳天使母基金的青睐,与其他重大基金项目在大会现场签约落地。

  柏垠生物是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成所首创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创新模式的典型范例之一。其CEO崔俊锋认为,作为一家仅成立一年的初创型企业,能够得到有力的政策支持及资本的青睐,或许只能在深圳这个创新之都实现。

  科创企业是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科创企业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经济新动能近年来澎湃而起。最近三年,腾讯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30%,仅2019至2021年三年研发投入已超过1200亿元;华为2021年一年的研发费用就高达1427 亿元,占销售收入的22.4%。

  科技企业的大举投入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这也为金融企业打开了新的蓝海。在深圳,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科创企业融资评价方式不断创新,打破了传统评价体系的注重“资金流”“抵押物”的标准。截至2022年6月末,深圳绿色贷款余额5857.9亿元,同比增长50.9%;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6456.7亿元,同比增长22.6%,均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保障创新与安全平衡

  创新的底线是安全。

  2021年9月,深圳发布了首个成功完成测试运行的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百行征信信用普惠服务”,深圳创新监管工具完成全流程闭环测试,意味着通过创新监管工具能够有效保障金融科技创新与安全的平衡。

  早在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扩大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到7市(区),深圳被纳入试点。深圳充分依托金融及科技两大领域的比较优势,同时发挥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的作用,探索出一条既能守住安全底线、又鼓励合理创新的金融科技监管之路,规范和引导金融科技健康有序发展,促进深圳全球金融创新中心和金融科技创新高地建设。

  记者了解到,纳入深圳创新监管工具的多个创新应用,均为通过合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完善产品供给、优化信贷融资服务和增强信用服务支撑作用,使金融科技创新成果更好惠及民生,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创新之都,近年来金融科技生态体系逐步完善,金融创新活力不断激发出来。”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通过实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能够促进建成发展和安全、创新与规范并重的金融科技监管新模式,对深圳更好地防控金融风险、实现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也将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转存图片

深圳多条经验和创新举措向全国推广

  服务国家金融战略,深圳用“串珠成链”的一系列金融创新成果,承担着“国家金融改革创新实验中心”的重任。

  记者从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获悉,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的通知》,对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新进展新成效进行梳理研究,形成了18条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在全国推广,其中包括多条深圳金融创新成果。

  私募基金监管晒到“阳光”下

  私募基金登记程序复杂、监管难是困扰业界的一大难题,深圳积极“破冰”。

  “我市探索优化商事登记服务程序,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标准嵌入商事登记环节,统一规范注册名称和经营范围,开展契约型私募基金投资企业商事登记改革,提高登记注册便利度。”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方便了私募基金完成商事登记,从而走向规范化监管,提高了金融主体的活跃度和安全性。

  建立多元公开的审核发行机制

  “聚焦优化企业上市发行程序,提升资本市场效率,是深圳金融创新的重要任务。”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为此深圳推出了多项新举措。

  建立多元公开的审核发行机制,聚焦板块定位制定行业负面清单,设置多元包容的上市标准,简化发行上市条件,建立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询价、定价、配售机制。坚持以信息披露为中心,推进审核标准、进程、结果、监管“四个公开”;建立更加市场化的融资交易机制,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同步实施注册制,放宽涨跌幅限制,优化盘中临时停牌机制,建立“价格笼子”机制,明确异常交易监控标准;建立全流程的廉政监督机制和优胜劣汰的市场退出机制等。

  支持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

  记者获悉,围绕推动金融资源高效支持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我市首先编制了绿色治理指数、绿色金融指数,开展绿色投资评估,探索建立商业银行环境信息披露、投融资活动碳足迹环境信息报告制度;

  其次打造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模式,开展“银担”线上批量融资担保金融合作,推动社会资本成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市场化运作的早期创业投资子基金,建设国际风投创投中心,发行国内多笔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为科技企业提供增信、融资服务;

  三是创新绿色技术市场导向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多元创新,优化投资框架,推动建立碳中和生态圈。

  金融创新“全面开花”

  数字货币、跨境理财通、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越来越多的深圳金融创新之举“串珠成链”,由制度设计走向现实生活。

  目前,深圳数字人民币受理商户基本覆盖了生活服务、零售消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教育医疗、智慧民生、政务服务等各领域。下一阶段,深圳将持续优化辖内数字人民币受理环境,逐步构建更加完善的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截至2022年5月末,深圳辖内共有24家银行获得试点资格,共开立“跨境理财通”相关账户11573个,办理资金跨境汇划金额合计3.74亿元,双方向投资产品交易额2.12亿元,约占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总量的三分之一。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