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动态

市政协七届第三十七次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会召开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2-08-25 11:11 【字体: 视力保护色:

  8月24日,市政协召开七届第三十七次主席会议,围绕“高标准建设韧性城市 提升可持续应变和发展能力”进行专题协商。市政协主席林洁主持会议。

  副市长余钢,市政协领导吴以环、陈倩雯、王大平、王宏彬、乔恒利、陈林、梁增昌参加会议。

  会上,市政府书面通报了深圳韧性城市建设情况。王富海、郭仁忠、陈晓非等13名政协委员为建立超大城市安全发展和精细化治理的新范式积极建言。市发改、应急、规划、交通、生态、气象部门负责人到会协商交流。

  林洁充分肯定市政府及各部门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真抓实干,形成了很多好经验和好做法。她表示,要锚定先行示范使命,以更高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论述,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坚持科学精细治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把韧性城市要求充分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之中;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全面系统有效提升城市韧性,不断提升精细治理的水平;以智慧化赋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更实举措不断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协优势,凝聚更多智慧和共识,以高质量建言资政助力韧性城市建设高水平发展,同心谱写深圳建设国际韧性城市范例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余钢对市政协以及专家、委员们的调研建言表示感谢。他说,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彰显深圳特色,发挥深圳优势,强化社会协同,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行动、更扎实举措、更严格要求全力抓好抓紧韧性城市建设工作,推动城市精细化高标准高质量的安全发展。

  “高标准建设韧性城市”是市委批准的2022年政协协商与民主监督计划中的一项重点协商议题。从4月份开始,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牵头成立“韧性城市建设”调研组,组织发动包括3名院士在内的140多名市、区政协委员深度参与,开展了10多场专项调研,并提出5个方面75条具体意见建议,为全市高标准建设韧性城市提供决策参考。

转存图片

140多名市、区政协委员历时4个多月深入调研提出75条建议


8月24日,市政协召开七届第三十七次主席会议,围绕“高标准建设韧性城市 提升可持续应变和发展能力”进行专题协商。

  建设韧性城市是提升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城市治理能力的“里子工程”。如何让深圳更有韧性、更安全?今年,市政协组织开展“韧性城市建设”专题调研,组织发动包括3名院士在内的140多名市、区政协委员深度参与。

  专题调研历时4个多月,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运行系统、应急响应机制、技术研究支撑4个方面开展了10多场专项调研,最终形成了1份总报告、4份分报告、多份委员建议的“1+4+N”成果,提出了完善顶层战略设计等5个方面75条建议,助力深圳高起点提升韧性城市理念,高标准推动韧性城市建设。

  24日,市政协召开“高标准建设韧性城市 提升可持续应变和发展能力”专题协商会,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专家委员们积极为建设“韧性”深圳建言,与有关部门协商交流。

  瞄准全球韧性典范城市目标完善顶层设计

  “深圳要清醒面对城市发展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尽快明确深圳建设韧性城市的战略目标及实施路径。”市政协常委、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规划师王富海在作调研总报告主旨发言时表示,完善顶层设计对韧性城市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认为,深圳应健全管理体系,在市级层面成立领导小组,由相关部门共同组成具体的工作专班。同时,要由科研院校、专业服务机构和相关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专家顾问团队,为政府决策提供各类的技术支持。此外,还应开展精准评估,构建起科学的韧性城市指标体系。

  王富海提出,深圳韧性城市建设,应该瞄准更高的目标:“深圳应对标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为代表的典范城市,将韧性城市作为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全球标杆城市的重要内容,建立超大城市安全发展和精细化治理的新范式。”王富海展望,到2035年,深圳成为拥有更强大灾害抵御能力的全球韧性典范城市。

  平战结合统筹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和建设

  如何实现城市在高速运转和紧急避险中“自如换挡”?

  市政协委员、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副主任文维建议,要强化平战结合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建设和管理。他建议,在高风险或适宜地区前瞻性布局安全应急设施用地,统筹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和建设。“要借鉴纽约、伦敦、东京等先进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方面的成功经验,高标准、适度超前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建设。推进综合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逐步将各类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适宜场所确定为应急避难场所。”

  文维还建议,要增强城市基础设施韧性,推行分布式、模块化、小型化、并联式城市生命线系统新模式;从传统的大规模、单中心转向小规模多节点;从串联运行转向并联运行;从单一结构转向多样化、模块化结构。同时,要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建立完整数据库,并通过线上地图等方式供市民查询使用,确保一旦发生灾害,市民能快速找到并进入应急避难场所。

  此外,文维还建议要从水资源保障、污水处理、防洪除涝和内涝治理等方面加强供排水生命线工程保障能力,增强交通基础设施抵御风险能力,补齐城市慢行交通短板。

  “智慧”赋能以数据驱动实现城市的自我体检

  “城市要韧性,必须智慧。”市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表示,智慧赋能,是保障城市韧性的重要途径,而深圳具备建设“智慧+韧性”城市的优势。他认为,要发挥好这一优势,需要强化统筹协调,包括部门和体系之间的协调和共享,应用与工程之间的关联和有序。同时,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都有大量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实施上的问题需要研究,需要需求牵引和创新驱动同时发力。

  在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智慧城市集团总规划师郭晨看来,深圳要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落在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的支撑下的数字时代新治理上。因此,他建议整合包括政务云、公有云等各种各样的“云”,形成一个分级管理、统一运营的城市云,并探索全市资源协同调度机制。

  如何敏锐识别各类灾害“弱信号”背后的“强信息”,科学预判潜在风险,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市政协常委、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宁建议,深圳要以鹏城自进化智能体建设思路推进打造韧性城市,以数据驱动实现城市的自我体检。他认为,应当围绕城市风险的感知、预警、管理,建设三层网络,以智慧化手段提升城市韧性。

  应急处置向风险预防转变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市政协委员、深圳北大深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居学成认为,在应急响应和管理机制上,深圳要调整模式,即建立一个全周期的安全管理模式,实现将工作重点从应急处置逐渐转向风险预防转变。而这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撑。为此,他建议,要持续支持深圳市城市危机和应急管理研究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凝聚深圳专业技术力量,开展城市安全和危机应急管理的问题研究。

  市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主任陈晓非也建议,依托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及南方科技大学风险分析预测与管控研究院,整合深圳市自然灾害领域研究力量,建设自然灾害防治综合实验室,开展自然灾害孕育机理、演变过程、防治技术等基础理论研究,加强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关键技术科研攻关与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产业化应用,并提供灾害实景模拟、实训演练、科普体验等服务支撑,建立科学减灾试验场。

  孵化一批韧性产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不仅是城市治理的需要,同时是新兴的未来产业,将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郭仁忠认为,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相关产业是万亿级的。

  市政协委员、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侃建议,通过韧性城市新兴产业社区建设和引进一批平台型加速器,吸纳韧性城市高精尖企业,孵化一批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深化产城融合模式,打造韧性城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集聚中心,培育韧性城市相关领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同时,谭侃也建议要围绕韧性产业发展,探索设立产业定向风险投资基金,撬动社会投资,建立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的金融支持,激发韧性创新主体的活力。

  将每个社区作为迎接风险与挑战检验的“演武场”

  社区是人类群体活动和城市安全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风险防控与安全治理是城市安全治理的基础。

  “应将每个社区都作为迎接风险与挑战检验的‘演武场’。”王富海认为,应该制定深圳韧性社区建设标准,强化社区的整体韧性,构建韧性社区网络,通过协同作用筑起城市安全的牢固防线,让每个居民都能成为韧性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

  此外,王富海还提出,在韧性社区建设过程中,还应践行城市运营理念,积极引入市场主体、社会主体投入参与社区改造和社区治理,探索一条多元参与的少投入、高效益、可持续韧性社区建设模式。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