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团队琢磨设计方案。 (左起往右分别是吴光浩、洪文明、李文思)
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
2月2日至4日,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火炬接力举行,冬奥正式进入北京时间。
象征冰火相约、激情飞扬的冬奥会火炬,其外形极具动感和活力,犹如一条舞动的丝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殊不知,这样一个火炬外观设计出自一支年轻的设计团队。
这其中,就有来自天猫精灵深圳设计团队的洪文明、李文思、吴光浩等三位主创设计师,他们跳出工业设计的窠臼,站在人文的高度实现对国之礼器的艺术创作,最终脱颖而出,经北京冬奥组委主席办公会审议选定为最终胜出作品,名为“飞扬”。
大征集
2020年4月28日,深圳湾后海阿里中心办公室,天猫精灵设计团队的洪文明等人得知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火炬外观设计开始公开征集。
冬奥火炬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重要元素。此次设计要求造型新颖、美观大方,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
“得知这个消息,大家都很兴奋——对工业设计专业来讲,这是个不能错过的机遇和挑战。”洪文明说。
在征集阶段,包括洪文明、李文思、吴光浩等二十人的设计团队在短短三周时间完成了十多款火炬方案的完整设计,经过内部的层层筛选,阿里巴巴团队最终决定向冬奥组委提交5支火炬设计方案。
“我们围绕赛场标识、冰雪元素、中国文化、双奥之城、民族精神等理念展开火炬设计。” 吴光浩说。
2020年6月初,经过一个月紧锣密鼓的设计攻关,5款火炬应征方案的外观模型正式展开制作。
“公开征集共有128个有效方案入选。其中,‘瓷火之美’方案直接进入了前三。这个成绩让我们非常骄傲和开心。” 洪文明说,等待了一个月,这个结果让项目组所有人都热血澎湃。
甚至还没来得及相互祝贺,项目组马上得到通知,当天到北京奥组委参加信息传达会。所有人清晰地意识到,此时此刻才是项目真正的起点。
当头一棒
2020年8月7日,阿里集团内部完成火炬项目组的重新组建与启动。
洪文明、李文思、吴光浩等人作为主创设计师,进驻北京阿里中心项目室集中办公,与另外两家入选团队同期开始设计方案的深化修改,正式展开为9月20日提交完整火炬方案的攻坚战。
进入“三甲”的方案是“瓷火之美”,北京奥组委尤为看重该方案中的“中国心”元素,对入选设计方案的修改建议是“火炬设计可以打开思路”,突破思维局限,在保留现方案核心理念基础上加大设计的广度和跨度。
8月5日至13日是火炬设计团队的“蜜月期”,设计小组在北京“轻松愉快”地工作了一周,直到13日组委会将方案全部否定,设计小组才发现被当头一棒——北京奥组委认为“整体感觉还需大胆放开思路”,无法达到预期。
“我们此时才发现,囿于此前的入选方案,大家无法放下原有设计束缚,形成了思维定式。团队成员意识到,火炬设计不是做传统的工业设计,火炬首先是一个国之礼器。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转译诠释,成为设计阶段最大的挑战。”李文思说。
陷入“魔咒”
“我们来北京之前,以为之前的方案既然进入前三,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些调整和修改即可,没想到第一次汇报方案就被全部推翻,从那天开始,我们几乎是两天一小改,四天一大改。” 洪文明告诉记者。
奥组委在8月13日的反馈,对项目组意味着一切都要回到起点。而这时,离下一个汇报节点(17日),只剩下4天时间。设计团队一边头脑风暴,一边调整策略。
吴光浩回忆说,设计团队又一次像最初出发那样,将“哲学”“全球”“中国”“北京”“奥运”等关键词写在项目室的墙上,从新开始。
8月17日凌晨5点,经过前面三天三夜的激烈讨论,设计团队在新的设计策略下,分别完成了基于“心、合、联、融”这四个方向的方案设计。
在这一次评审中,组委会表示,目前这个方案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飘带向上的形式过于规则。对于飘带的形式依然是接下来需要重点要调整的点。
短短两天时间,设计团队输出了十余款设计方案,8月20日下午5点,设计团队准时完成了第三轮方案的提交。
但到了8月23日,冬奥组委会在经过两天的评审之后,给到设计团队的反馈比预想的更加折磨——都没有跳脱出过于规则的阴影。
“好像陷入了‘过于规则魔咒’,此前大家刚刚松弛下的神经又一次紧绷起来,所有人百感交集,不知道完美的目标是什么。” 吴光浩说。
终见彩虹
灵感枯竭、思维僵持之际,一片枯叶,成为这场火炬设计马拉松的转机。
北京冬奥组委艺术总监林存真给出建议——意外发现桌上一片落叶的形态正是火炬飘带应该具有的自然灵动、飘逸向上的形态。
“这片叶子给了我们很强的冲击感,作为工业设计师,我们习惯了在设计开端便思考产品批量化制造生产的可行性,因此对于这样一个完全不规则的,超越了简单机械的螺旋造型,大家内心深处其实是有抵触的。” 洪文明说。
2020年8月30日晚上8点,经过两天的方案调整,第五轮设计汇报在项目室展开。
这是设计团队最后一次机会了,当时汇报完已经是晚上10点半,距离8月31日7点半汇报只剩9个小时,团队直接上二维来模拟三维效果,在凌晨4点完成了6个方案的设计,接着完成打印、等比例纸模制作、刻录等一系列汇报前的准备,于清晨6点整准时出发。
望京20楼这间项目室的灯光,陪伴着北京从黑夜到清晨一点点亮起来。
8月31日中午12点30分,汇报现场终于传来捷报,洪文明与李文思、吴光浩在望京项目室接到“三款方案都通过,可以进行手板制作”的消息。就在大家欢呼的同时,透过项目室的落地窗,成员们看到望京的上空赫然出现了一道彩虹。
“承接这一项目,也许是我们这一代设计师有生之年与国家使命最为贴近的一次。因此无论如何,我们没有犹豫的可能。干就完了。”洪文明、李文思和吴光浩这样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