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图片新闻

深圳生物多样性之美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1-10-12 12:24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深圳候鸟的天堂——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昨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美丽的昆明隆重开幕。“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中国馆线上展”同日上线,深圳网络虚拟展馆同步上线。

  赴“春城之邀”。深圳通过此次大会展示生态环境保护进程和成就,世界通过这一窗口看见深圳生物多样性之美。

  红树林水岸万鸟齐飞,华侨城湿地豹猫潜行。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深圳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位置,努力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交出一份亮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答卷。

  生态环境系统质量稳中向好

  为动物让路!在连接深圳大鹏新区和南澳的坪西公路上,横跨着一条排牙山-七娘山节点生态廊道,这是专门为野生动物来往修建的一条生态走廊。布设在这里的32台红外相机多次记录了豹猫、野猪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的活动。

  作为一个实际人口超过2000万、GDP超过2.7万亿元的超大型城市,面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源空间趋紧、环境污染和人口压力等问题,深圳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状况稳步提升。自2010年起,深圳连续10年的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优或良,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在健康水平。

  推窗见绿,出门见园。2020年,全市森林面积7.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9.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4%。全市公园绿地面积持续增加,成为“千园之城”。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全市310条河流水质全面提升,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成为全国水环境改善最明显的城市之一。

  蓝天白云,城市名片。全市灰霾天数从2004年的187天下降至2020年的3天,PM2.5平均浓度降至1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趋近全球先进城市水平。今年上半年,在168个重点城市中深圳空气质量排名全国第6。

  生态空间格局持续优化

  早在2005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基本生态控制线概念,并在国土开发空间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将市域面积近50%纳入控制保护范围,布设起有法律效力的生态资源保护安全网。

  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截至2020年,全市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5处,总面积494.43平方公里,占辖区面积的24.75%,提前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中“2020年17%的陆域面积纳入保护”的目标。

  从保护地类别来看,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5个、自然公园20个;从保护地级别来看,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地5个、省级自然保护地1个、市级自然保护地20个及区级自然保护地2个。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深圳建立的自然保护地,基本覆盖全市最核心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不仅拥有国内少有的邻近市区,以山海湖一体、景城相融、纵览深港为景观特色,以生态与风景资源保护、科普科研、休闲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城市风景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梧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更拥有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物种保护体系日益完善

  今年2月的一天,一位摄影爱好者在深圳湾拍摄到上万只鸬鹚成群觅食的壮美画面,“蓝天下,上万双翅膀扇动的声音,实在太震撼!”

  在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深圳保有了丰富的区域生物多样性。

  目前已记录有约2500种本土野生脊椎动物与维管植物,包括仙湖苏铁、桫椤、紫纹兜兰、珊瑚菜、黑脸琵鹭、中华穿山甲、唐鱼、蟒蛇、虎纹蛙、猕猴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09种,及香港马兜铃、广东隔距兰、华南马鞍树、滨海槭、小果柿、香港瘰螈、深圳后棱蛇、短肢角蟾、香港黑叉尾斗鱼等特有物种75种。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说了算!尽管深圳面积仅为全国的五千分之一,但在深圳已发现的鸟种是全国已发现鸟种的四分之一。

  完成中国政府主导的首次“植物回归”

  德保苏铁是自然界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自1997年在广西德保被发现后,其数量一度剧减不足800株。

  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国家林业局启动“德保苏铁回归自然项目”。2008年,500株在深圳培育成功的德保苏铁重返德保定植,完成中国政府主导的首次“植物回归”。2012年,深圳市又完成了珍稀濒危物种——紫纹兜兰回归自然的项目。

  种质资源保护能力不断提升。2002年深圳成立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收集全球各类苏铁类植物种质资源共计3科10属240余种,包括中国苏铁属植物近200个居群2000多份分子材料。

  2006年深圳成立全国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收集保存兰科植物1500余种、种质资源2万多份、活体植株超过140多万株、馆藏腊叶标本400多份、影像照20多万张,完成世界首个兰花全基因组测序。苏铁和兰科中心均成为国内迁地保存专类植物最多的单位。

  生物基因库建设逐步完善。2015年深圳获批筹建全国首个国家级基因库“深圳国家基因库”,建成全球首个数字化生态型植物园。

  培植驯化技术多样发展。深圳顺利开展种质资源评价和种质驯化,成功驯化了杜鹃花、山茶花、红树植物、桂花、满天星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的植物资源。

  生物多样,丰富多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让城市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环境更优美!深圳将一如既往地积极行动,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天蓝水秀、现代宜居”将成为美丽深圳的生动写照。

转存图片

中广核发布国内首份基于自然资本核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报告

  10月11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开幕之际,国内首份基于自然资本核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报告——《中国广核集团生物多样性保护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深圳大亚湾核电基地1994至2019年运营期内自然资本总价值约4244.87亿元,云南磨豆山风电场2012至2019年期间总价值约7.74亿元。

  该报告以中广核“避免—减少—减缓—补偿”的“阶梯形”生物多样性保护思路布局主体章节,系统呈现了中广核基于自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报告展示了中广核应用国际前沿的《自然资本议定书》框架标准,对旗下四个清洁能源试点项目开展自然资本评估,讲述了中广核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和谐共生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企业贡献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责任与担当。

  中广核新闻发言人袁昌红表示,中广核坚持善用自然的能量,自第一个核电项目——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开始,始终秉持与自然“共生、互生、再生”的理念,将安全与生态保护作为每一个项目建设运营的最核心要求,践行生物多样性保护责任,安全高效发展清洁能源,2020年清洁能源发电上网电量2631.1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近2.1亿吨。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