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开幕的南国书香节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全省各级联动、分散同期办展”的形式开展。图为深圳书城中心城店,不少市民正在阅读。
8月20日,南国书香节在广州开幕,深圳分会场独具特色的展览与活动也陆续呈现在市民读者面前。本届南国书香节以“阅读点亮前行的路”为年度口号,深圳分别在罗湖书城、龙岗书城和龙华书城设立分会场,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各书城分散同期办展的方式营造鹏城阅读氛围。
2021南国书香节聚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展销图书选择、活动策划和宣传方面均凸显红色主题。为此,深圳分会场提前谋划,重点推出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特展等具有特区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文化活动。
在出版物展销、名家讲座、文化活动上,深圳三大分会场均融入本土元素和特色,紧扣建党100周年主题主线,在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出版成果展销、阅读活动交流与文化创意互动,构建充分彰显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先行示范效应的阅读平台与文化盛事,为深圳积极打造城市文明典范、加快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贡献力量。
8月20日,罗湖书城联手读客《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特别打造“趣读历史 笑背故事”图片展。展览以风趣幽默的漫画形式,呈现西周到清历代统治者与代表性诗人的人物形象和代表诗词。当日,龙岗书城迎来一场妙趣横生的阅读分享会——“花YOUNG龙城”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心系列活动第10期:100种方式打开《四季时光》阅读分享会。活动以绘本中的场景或鸟类、植物作为阅读打开方式,让读者在读书中认知世界,以“阅读点亮前行的路”。
龙华书城21日举行了“彼匠之星”2021插画展,该展由龙华书城与BEJOINT彼匠插画联合主办。在为期1个月的活动中,将展出5大主题插画比赛的优秀获奖作品,推出静态互动装置,以多维度插画艺术展现日常生活中的身边事,营造艺术氛围、生活气息与创意趣味为一体的观展体验。
与往届图书盛会相同,今年南国书香节深圳分会场以满足市民读者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绝大部分图书推出6-8折优惠,将书香社会建设落脚于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
据悉,书展期间,龙岗书城联合多家出版社推出“惠”读书优惠活动:连环画出版社指定图书7.0折,博集暑假指定图书77折,海豚传媒、中信出版社、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指定童书7.9折等。罗湖书城联合11家出版社,以7折优惠让市民读者“惠”享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南国书香节推出云展示、云购书等线上书展活动,而作为分会场,深圳“智慧书城”也将引入人脸识别智能荐书、自助购、扫码购、手机查询付款、“掌上书城”线上采购、微信服务端等科技手段,为市民读者提供在线选购、阅读指引、活动预告、直播互动、精彩回顾、分享交流等多元化阅读功能。
深圳以创新优质均衡服务打造“图书馆之城”
遍布全城的公共图书馆方便市民随时随地享受阅读。
8月19日,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公布了2021年“绿色图书馆奖”最终入围名单,开馆仅两年多的深圳市坪山区图书馆荣获亚军,也是国内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图书馆。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公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推广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经济特区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其中,“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入选其中。在深圳,千余个图书馆是人们诗意栖息的精神家园,也是打造城市文明典范的有力写照。
“家门口的图书馆”星罗棋布
周末下午,刘丽习惯了到家楼下的银湖社区“悠·图书馆”去,选一本书,舒服地靠在一个卡座上,悠然度过一个惬意的下午。温馨、舒适的大书房设计,用心、精致的选书,便捷的一体化总分馆新型服务模式……在深圳,家门口的街道、社区图书馆,是距离最近的文化设施,也是市民最亲切的文化空间。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公共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达41.13万平方米,阅览座席总量4.52万个,比“十二五”时期分别增加6.25万平方米、6700个阅览座席。
在深圳,90%的街道和80%的社区分别设置了街道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室),自助图书馆也建在市民家门口,茶余饭后去借书,既省时又省力。
建设“图书馆之城”的深圳,如今已是“千馆之城”,全市共有各类公共图书馆(室)、自助图书馆1012个,公共图书馆(室)包括一个中心馆+11个市、区馆+698个基层馆,自助图书馆包括235台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67个书香亭。这些星罗棋布、遍布全城的公共图书馆横向联合,纵向辐射,让市民身处“图书馆之城”,随时随地享受图书馆服务。
近年来,全市涌现出一批设计精美、主题鲜明、富含科技感的新型阅读空间,各具特色、各有内涵,如深圳图书馆的南书房、创客空间;罗湖区图书馆的“悠·图书馆”系列;盐田区图书馆的“智慧书房”系列;宝安区图书馆社区阅读中心;龙岗区图书馆特色分馆;福田区图书馆南园街道玉田社区24小时图书馆;南山区图书馆“南山书房”;光明区传麒山图书馆;坪山区图书馆“客家特藏馆”等。
一体化普惠均等服务体系覆盖全城
在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区,深圳第二图书馆的项目工地正在紧张地施工。正在建设中的第二图书馆,将成为“图书馆之城”的网络数据中心、文献保障中心,也是智慧化服务中心。
智慧化服务,是深圳打造“图书馆之城”的一大“利器”。
在深圳,读者只需拥有一张“图书馆之城”读者证,就可以在全市范围内加入统一服务的任何一家图书馆享受无差别的办证、阅览、借还、互联网访问、数字资源查阅等服务,真正实现“一证走遍全城、一体共享资源、一站获取信息”。
这正是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图书馆创新打造的“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这个服务平台统一了全市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和技术标准、服务规则、技术平台,开展联合采编,以“一个平台”实现了“全城一座图书馆”、以“一个资源库”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以“一张互联网”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体验。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383家公共图书馆(室)和302台自助图书馆加入“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实现“通借通还”。
未来将投入使用的第二图书馆将提供全面的资源和服务导航,采用智能立体书库系统,高效响应市民的预借和自助图书馆服务需求;大型自动分拣系统实现市、区文献的快速流转,让文献更好地发挥作用;文献调阅系统会用智能小车将读者需要的文献送达各个楼层。基于新的网络数据中心,整个“图书馆之城”的建设成果将全方位可视化呈现给市民。
创新全民阅读方式接地气润人心
周六上午9点多,只要不用加班,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的华冰就会戴上深圳图书馆发的工牌,到南山集悦城的自助图书馆上岗。在这里,她有了另外一个身份——“自助图书馆志愿馆长”。
365天“不打烊”的自助图书馆在深圳早已不是新鲜事。2008年,深圳图书馆创新研发出简称为“自助图书馆”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被列入首批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更成为深圳“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深圳是全国建有自助图书馆数量最多的城市,也是自助图书馆建设运营经验最丰富的城市,许多城市纷纷来深圳“取经”,学习自助图书馆的建设经验。
而高品质的读者活动也让阅读成为习惯、浸润人心。如今,去图书馆已经成为很多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除了看书、阅报等,还可以参加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高品质文化活动,如“4·23粤港澳共读半小时”“阅在深秋”大型户外公共读书活动等,或是参加深圳图书馆的“市民文化大讲堂”“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人文讲坛”,宝安区图书馆“宝图星期讲座”,龙岗区图书馆“龙岗大讲堂”等,与知名专家学者面对面,聆听讲座、对话交流、启迪思想、净化心灵。全市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从2015年的9824场增至2019年的1.76万场,参与读者从2015年的363万人次增至2019年的620万人次,即使是在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全市公共图书馆仍开展阅读推广活动1.28万场,参与读者670万人次,其中,线上活动3900余场,参与人数480万人次。
深圳图书馆馆长张岩说:“展望未来,深圳图书馆界同仁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打造先行示范的智慧型‘图书馆之城’为目标,以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在一体化、法制化、智慧化、融合发展、文化引领等领域持续深耕,助力深圳早日建成辐射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李凤亮:让所有优秀文化种子在这个城市都能生根发芽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讲席教授李凤亮认为,深圳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文化建设也以“先行示范”的标准,加快打造“城市文明典范”,始终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同向发展、阔步前行。
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普惠优质。深圳着力构建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创新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深圳歌剧院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驶入“快车道”。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之城”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深圳经验”,入选了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方面,深圳以创新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数字技术发达和文化创意资源集聚的优势,深圳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数业态、规模和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培育了腾讯、华强等一批数字创意领军企业,也催生了一些新兴文化企业,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高品位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城市文化引领作用日益显著。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在深圳着力建设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一批高水平大学不断发挥思想引擎、原创引擎、智库引擎的作用,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愈加凸显。
李凤亮认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城市文明典范建设过程带来了三项启示:
文化软实力跃升需要谋新篇布新局。如今,深圳瞄准“城市文明典范”的战略定位,将全面实施“文化软实力跃升行动”,通过“三大战略支撑”、推进“十大工程”,全面做强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力争到2025年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大幅提升,深圳文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顶层设计勾勒了深圳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文化发展的崭新图谱,为深圳文化发展和城市文明典范建设再次吹响了奋进的号角。
新兴城市要着力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活力。“来了,就是深圳人”已成为深圳特有的文化情怀,“开放包容”被正式纳入新时代深圳精神中,彰显了这个城市开放、包容、融合、共享的文化气质,展现了这个城市独有的文明内涵。文化多元化优化了社会结构,也为城市带来了色彩和活力:政府、企业、大学、社会团体等全方位广泛参与、多元融入,共同推动城市的文化建设,形成有助于文化繁荣昌盛的良性生态。可以说,所有优秀、上进的文化种子在这个城市都能生根发芽,生发出源源不绝的力量。
城市文化建设需要国际化、高水准。深圳文化建设要进一步对标国际一流,分析城市文明典范的各项具体指标,在文化供给的质量和内涵上下功夫,在文化市场的活力和开放上下功夫,形成“创意强、消费强、品牌强”多强合一的文化创意先锋城市和全球区域文化中心。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好前海这个核心引擎、战略支点的作用,把前海打造成引领全国的“文化金融融合先导区、新兴文化业态发达区、对外文化贸易先行区、国际文化交流示范区”,打造文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新型湾区模式,形成“十四五”期间深圳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