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图片新闻

市民踊跃体验“海洋科技风”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 信息提供日期:2020-10-19 11:58 【字体: 视力保护色:

转存图片
一位家长在船前为孩子拍下照片。

转存图片
10月17日,蛇口邮轮母港,大批市民趁着周末带着家人前去参观“深海一号”暨蛟龙号船和“天鲲号”船。图为市民们正在听工作人员对船只的讲解。

  2020海博会17日迎来首个周末公众开放日。上午10点,深圳会展中心一开馆就涌进大批观展市民,其中不少是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女儿对海洋装备、海洋生物非常感兴趣,我们就结伴来了。”在会展中心验码测温入口处,记者遇到10余名南山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有序排队进场。其中一位家长表示,孩子是自愿前来的,相信海博会对提升孩子的海洋知识会有一定帮助。

  “海底石油就是通过这一根根彩色油管输送上来的。”在1号馆中国海油深水油气田勘探开发模型前,一位蹲在地上的妈妈指着模型底部的各种设备,耐心地为孩子讲解。记者在展馆内看到,观众们看展兴致高涨,人们近距离接触了解各种关于海洋科研、海洋智能制造、海洋工程等涉海领域的高精尖装备,沐浴在浓重的“海洋科技风”中。

  “不仅开了眼界也长了见识。”带着两个孩子来看展的黄先生兴奋地说,“一次可以集中看到这么多海洋高科技产品,真是太值了,不仅孩子增长了海洋知识,我都很震撼、很自豪,真切感受到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点赞。”

  “今天认识了好多种新型船舶,很有收获。”记者在招商局展区碰到一名龙岗某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流连于多个船舶模型前。他稍许害羞地和记者分享道,在展馆内看到了自己很喜欢的巡洋舰1∶1还原模型,“上面搭载了非常厉害的设备,觉得我们国家很强大。”

  在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展区,来自南山外国语学校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们被灵活摆尾的水下仿生机器鱼所吸引。他们表示,对海洋环境监测手段、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很关心,“我们对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有些担忧”。

  体验VR划船、向萌萌哒的机器人提问、模拟驾驶船舶驰骋大海、穿上潜水服下水体验……记者在展馆内采访注意到,各种新奇好玩的海洋科技体验、海洋知识科普吸引了很多观众排队参与或者围观。“很意外这场科普活动这么‘吸粉’。”彩虹鱼展区的深海潜水器科普活动现场座无虚席,图文并茂的生动讲解让来往观众停下脚步驻足聆听,活动结束后仍有不少市民观众围着讲解人员提问求教。

  停留在蛇口邮轮母港的“深龙一号”暨蛟龙号和“天鲲号”,昨日再次迎来了大批市民探营,亲眼一睹大国重器的真容。观众们有序排队参观,并向船员提出各种问题,现场不时发出赞叹之声,很多观众迫不及待地和蛟龙号等合影留念。有市民表示,虽然参观时间不长,但通过这些大国重器深深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记者了解到,10月14日,“深龙一号”暨蛟龙号和“天鲲号”船公众开放日首日即接待千余名参观者,18日为最后一个开放日。主办方依托5G、AR/VR等新技术,在线同步开展“网上展会”,未能登船的市民可通过网络全景式了解这些大国重器。

新闻链接.gif

海博会精彩纷呈

转存图片

  10月15日-18日,2020海博会在会展中心举行。展会汇聚众多世界一流的设备、产品和创新成果,科技含量十足。图为观众参观中国油气勘探开发模型。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展现主流媒体担当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展现主流媒体担当。10月16日,在海博会专业论坛之“海洋科技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深圳报业集团党组成员,深圳商报党组书记、总编辑丁时照进行了专题演讲,发出了深圳新闻界勇担时代使命、助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强音。

  该论坛由海博会组委会指导,南山区科学技术协会、南山区科技创新局主办,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深圳前海创投孵化器有限公司等承办。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王兆凱应邀发言,介绍了以硅藻为代表的水产养殖创新和工业革命对深圳乃至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丁时照从传媒的角度,对高质量推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提出了强化海洋意识宣传教育、给世界注入中国“蓝色名片”新概念等三项建议。

  南山区科创局局长刘石明介绍了南山区依托蛇口国际海洋城打造海洋科创平台的规划。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部署下,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作为深圳宣传文化战线的主力军,通过世界海洋日、海博会等平台和抓手,努力讲好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深圳故事”“深圳方案”。

  2019海博会、2020海博会期间,深圳主流媒体以大篇幅、多维度、高密度推出策划和报道,以直播、聚焦、亮点、视频、一图读懂等多形式,全方位反映海博会盛况,精心策划“海洋文化活动周”系列活动,制播深圳首档海洋趣味科普节目、首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纪录片等,持续提升深圳海洋文化在全球的辐射力。

  面向“十四五”,深圳提出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全面加速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将重点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与文化、海洋综合管理、全球海洋治理五大领域,大力推进63个重点项目的示范性建设,而打造多维度“海洋+”平台,彰显海洋文化特色,就是重要的篇章。深圳主流媒体将当好向海图强的文化宣传主力军,为深圳最终全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彰显海洋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海洋工程科技创新论坛举行

  10月16日,2020中国海洋工程科技创新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以“梦逐大海,走向深蓝”为主题,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助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海能源开发利用及发展趋势”等主题发表观点。

  论坛由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主办,深圳市海洋学会、清华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周守为以远程视频方式作《深海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报告。他指出,中国海洋能源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海洋能源开发及装备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地位并不匹配,因此要大力推进海洋能源开发与利用,这对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加快海洋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油气钻探与开采专家高德利在作报告时表示,当前我们对海洋油气的开发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必须实现技术装备突破,如对深水用套管钻井实行一体化,进行浮式装备创新等,才有可能在南海油气开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聂建国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该是海洋工程创新的重要手段。以深中通道沉管隧道为例,采用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整体性能提升,包括承载力、耐久性、抗震性能等,预制场地要求低,施工速度快,施工安全风险降低。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林明森等专家以线上或线下方式发表精彩的主题演讲。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