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首次在全国范围将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剧本娱乐经营场所新业态纳入管理。
一是明确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经营范围为“剧本娱乐活动”,并实行事后告知性备案;二是强化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主体责任,明确内容管理、未成年人保护、安全生产、诚信守法经营、行业自律等五方面要求;三是明确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四是设置政策过渡期,引导剧本娱乐经营场所利用一年的政策过渡期,开展自查自纠实现合规划经营。
《通知》积极创新监管方式。一是摒弃传统的准入管理,实施告知性备案管理,以告知性备案方式将场所以及场所使用的剧本脚本清单纳入政府部门监管视野,监管重点从传统的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二是创新并简化优化备案程序,依托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采取不见面、无纸化、一站式网上备案,大幅压减备案时间和成本,行政相对人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并完成备案;三是坚持“放管结合”,划出内容管理、未成年人保护、安全生产等底线红线,建立内容自审机制,加强正面引导,强化主体责任。
《通知》严格内容管理,坚持正面引导和加强监管并重。一是加强引导,鼓励场所使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剧本脚本;二是强化主体责任,要求建立内容自审制度,对剧本脚本以及表演、场景、道具、服饰等进行内容自审;三是划出内容红线,剧本娱乐活动不得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
《通知》采取适龄提示、限时等措施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一是要求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使用的剧本脚本应当设置适龄提示,标明适龄范围;设置的场景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应当在显著位置予以提示,并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二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明确除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外,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剧本娱乐活动。
为什么需要监管?重口味剧本杀,潜藏风险
“妈,我周末约了同学去玩剧本杀。”
“又去?这个月你都去玩了两次了,剧本杀有这么好玩吗?”
自从受同学邀请玩了一次“剧本杀”以后,小韩(化名)逐渐迷上了这类新鲜刺激的游戏。出于好奇,小韩妈妈自己也尝试着参与听孩子提及过的一个剧本,却被吓了一大跳:游戏中详细描绘了死者的惨状,其中所模仿的杀人手法也非常残忍,还有一个情节把道具做成了一种“畸形人”……而这类恐怖题材的实景剧本杀,却没有对未成年人作出警告和提示。
近年来,“剧本杀”作为一种新型社交娱乐活动,吸引着不少未成年人参与其中,“剧本杀”行业也因此野蛮生长。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烧脑推理”类剧本最受玩家欢迎,而这类剧本基本围绕凶案展开,也因此不可避免地提及“暴力”“凶杀”等内容。部分商家为博取眼球,吸引客户,在游戏内容、场景设置等环节嵌入恐怖、暴力、灵异元素,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由于过度沉迷剧本杀,部分青少年容易因此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厌学、冲动易怒、抑郁、焦虑,甚至出现幻觉等精神病学症状。为了规范“剧本杀”行业监管,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对剧本娱乐经营场所加强管理十分必要。
寻求刺激、探索未知是未成年人的天性,情节新颖、人设猎奇的“剧本杀”由此获得未成年人的青睐。然而,心理脆弱、抗压能力较薄弱、情绪不稳定同样也是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面向未成年人的游戏,应当考虑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过多的恐怖、暴力、血腥等元素很容易给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难以修复的损伤。
“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与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轨迹相似,“剧本杀”经过早期的野蛮生长后,也必将迎来规范治理和合规发展阶段。“剧本杀”行业的从业者应提高剧本质量,在给青少年带来良好的游戏体验的同时,又能传递正能量,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三观,带动市场良性发展,让“脱缰”的剧本杀行业回到规范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