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各区动态

光明区:聚焦产学研 打造深圳2.0版创新高地

信息来源:光明区 信息提供日期:2021-08-18 14:21 【字体: 视力保护色:

从2019年1月25日开工,到2019年9月1日打下第一根桩,提前35天完成所有桩基工程,再到今年1月2日顺利实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预计将于2022年初完工……作为光明科学城规划落地的第一个土建项目,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建设一路快马加鞭。

与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比邻而居的,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校区红砖绿瓦,大量建筑已经落成,预计今年底基本完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总投资127亿元,办学规模为2万人,其中本科生1万人,研究生1万人。

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主阵地——光明科学城,正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建设场景,强劲的新动能正在这里开始涌动。面对重任,光明区将对标“七个一流”提升光明科学城集中度显示度,推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有机联动,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全过程创新生态体系,打造深圳2.0升级版创新高地,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高起点搭建光明科学城规划“四梁八柱”

光明科学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总体构建光明中心区、装置集聚区和产业转化区“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空间布局。装置集聚区是光明科学城的核心,按“一主两副”空间规划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三大集群”。

大科学装置集群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依山面湖,重点建设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的世界级、稀缺性大科学装置。科教融合集群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布局大科学装置和高水平大学,营造高端前沿、开拓创新的科学发展氛围。科技创新集群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布局科研机构、共享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设施,打造有全球竞争力的中试转化基地。

“疏密有致、山水共融”的空间规划布局,将塑造一座“绿色风、国际范、科技韵”的未来之城。

光明区坚持以一流规划为引领,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要求,高起点搭建光明科学城规划的“四梁八柱”。一是积极完善顶层设计。推动出台《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二是启动专项规划研究。以光明分区规划为试点,对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先保障光明科学城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需求。启动光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等一揽子14个专项规划,同时围绕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研究体系,基本完成科学装置谋划遴选布局研究等16个专题研究,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体系日益完善。

此外,光明科学城依托发达的高铁及城市轨道网络,30分钟内可达香港西九龙站、广州南站、深圳机场等大型交通枢纽,以及前海合作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点发展片区,通达湾区、辐射全国、联通国际。

发挥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优势

今年4月20日,光明区举办光明科学城科研机构平台集中入驻系列活动,不仅包括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入驻,也包括深圳湾实验室场地二期项目、材料基因组临时实验配套设施等启动建设,以及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光明科学城创新验证转化基地(深圳大学)等项目签约落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深圳经验”中,基础研究是深圳补齐的最后一块拼图,而光明科学城恰恰就是这样一块关键拼图。光明科学城坚持以一流装置为核心,聚焦产业需求和科学前沿,围绕信息、材料、生命三大科学与技术方向,充分发挥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科研机构、大学等创新链条。

集中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大装置土建工程主体已于2021年1月正式封顶,精准医学影像设施、材料基因组正加快组织实施关键技术和设施研发。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鹏城云脑Ⅲ正加紧推动前期工作。

集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建设,支持紧密结合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一批优势学科、打造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期主体封顶,首批本科生已于2020年8月24日正式入驻。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于2020年11月20日在光明主校园举行建设启动仪式,同步选定滨海明珠工业园作为过渡校区。深圳湾实验室于2020年6月18日举办入驻光明启动仪式,首批科研人员、科研专用仪器设备正式入驻,已基本完成一期过渡场地搬迁工作。深圳湾实验室获批呼吸领域国家实验室基地,助力光明科学城取得国家级科技战略资源的显著突破。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已选址科润大厦,正加紧实验室组建工作。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需要以改革精神积极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光明区编制完成《光明区科研攻关“揭榜挂帅”实施方案》,初步梳理出外泌体载药技术研发等10余项技术攻关项目清单。支持深圳湾实验室等实施“双聘制”等灵活制度引进高端科研人才与产业化人才。以人工智能实验室与深圳湾实验室入驻区属创新型产业用房科润大厦为试点,探索区属国企统一简装,科研机构集中入驻的快速入驻模式。推动深圳湾实验室规划建设测序等9大科研平台,实验室44台仪器设备实现对外开放共享,上半年有效工作总机时约1万小时,向中大附七医院、晶泰科技、科兴药业等30多家企事业单位共享大型科研设备开展科研。

探索“沿途下蛋”产业发展新模式

光明区公常路一侧,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斜对面,是由一栋旧厂房改建而成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这是一个典型的“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光明区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建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合成生物领域初创型科技型企业孵化及集聚发展;并顺利举办了全国最大规模、最高等级的工程生物领域学术产业会议——光明科学城·工程生物创新大会,近500位科学界、产业界、投资界人士参会,极大地提升了光明科学城的影响力。

这是光明科学城以科技发展带动产业变革的重要探索,也是打造科学设施建设“沿途下蛋”模式的全新尝试。光明区坚持以一流产业为导向,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的引领和磁吸作用,高质量探索“沿途下蛋”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深圳乃至大湾区产业体系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为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光明区对接信息、材料、生命科学与技术等三个重点学科发展方向,出台《深圳市光明区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5年)》,加快制定智能产业、生命科学产业、新材料产业及科技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对照世界银行指标体系在全市率先出台优化营商环境57条,着力集聚一批设施关联高新高端企业,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光明区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试转化基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国家电动汽车产业计量中心等“两院三中心”投入运营,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检验检测高地。同时引进培育孵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关联企业,打造一批以科研经济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园。

为加快营造“沿途下蛋”生态,光明区完善“3+1”产业政策体系,编制《深圳市光明区关于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市光明区关于支持脑科学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和《深圳市光明区成长型和科技型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从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强化产业政策支持;制定《光明区关于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按“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改革牵引,问题导向”原则,探索建立具有光明科学城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同时拟在云智科园打造首期10000平方米的成果转化核心区,建设集科技转化服务、高校概念验证、企业中试平台为一体的综合性成果转化承载区域;并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共建中英前沿院精准医疗中试项目、与普瑞赛思联合打造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中试项目,将“企业中试平台”板块打造成为光明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的重要一环。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