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区精选扶贫项目生根落地,和平县石谷村的灵芝种植基地年产量达10万斤,集体经济增收超过13万元;长塘镇和彭寨镇推广优质水稻项目,种植面积达7500亩,当地农户参与率达到60%。
福田区对口帮扶河源市和平县,一批优质项目接地气,结硕果。在广东省开展的扶贫开发“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中,福田区深挖和平县的地方特色和绿色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输入、智慧输送和增值性投资,让当地的灵芝产业、特色果业和增产种业进村进户,衍生出可滚动增收的源头活水。当地干部群众称赞福田对口扶贫,既有重点资金的“及时雨”,又有优质项目的“长流水”。
扶贫开发,重在项目的生命力和发展可持续性。据福田区区长肖亚非介绍,在3年对口帮扶中,福田区共投入资金2.8亿多元,区里56个部门26个驻县驻村干部帮扶23个“双到”村。建立多对一帮扶关系,惠及村民6.2万人,完成低收入家庭住房改造3822户,为村民购买新农合、新农保5万多人次。同时完成村道硬底化122.7公里、桥梁81座、路灯1579盏、修筑水利工程102处,村集体收入从2013年帮扶前的不到3万元提高到10万元。
引技术激活深山灵芝
和平县大坝镇石谷村位于粤北山区。如今该村以种植高品质灵芝闻名全县。石谷村采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点带面进行贫困户脱贫致富。石谷村还专门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由有生产销售经验的带头人刘永胜牵头,组织灵芝栽培基地的建设、产品生产及销售。
石谷村的灵芝种植基地一期占地43亩,2014年8月开工,引进投资220万元,年产约10万斤灵芝。该项目采取合作方式保证资金投入,其中福田区对口帮扶资金45万元以石谷村委会名义投入,刘永胜自筹45万元;引进江西灵芝种植专业户郭彩峰以“技术+资金”入伙,带来专业团队进行技术、市场、渠道指导,预计今年就可以实现盈利。
乡村旅游盘活绿色财富
和平的生态资源,是一笔沉睡的绿色财富,正是扶贫新模式激活了当地的旅游资源。福田区帮扶团队还和石谷村委一起推出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比如把帮扶修建的5.8公里硬底化村道变为游客徒步绿道,把部分闲置农居改造为农家乐客栈,开发了挖竹笋、插秧等农耕体验项目。村里还修复了有500多年历史的石桥和当年红军走过的石阶路,形成特色旅游文化。
优质水稻基地化规模化
长塘镇暖水村,全村主要收入靠水稻种植和外出打工。但因粮食产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村里1400多亩水田近三成被丢耕荒废,全村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占到40%。
2013年经福田区经促局对口牵线搭桥,暖水村引进了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深圳市联益米业有限公司和广东袁氏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即袁隆平院士团队)的优质杂交稻种子,在村里试种了100亩,当年晚稻就增产增收。2014年全村近1000亩地大面积种上优质水稻,用上专家指导的绿色有机肥,加上专业技术人员蹲点指导,平均增产20%,高的达30%以上,每亩水田比其他村增收400多元。
深圳市联益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法灵告诉记者,此次联合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在和平县开展技术帮扶和知识帮扶,为的就是变“输血”为“造血”,化“及时雨”为“长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