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新闻发布 > 新闻发布稿

江苏太仓来深寻求产业对接

信息来源: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信息提供日期:2009-03-11 17:05 【字体: 视力保护色:

  3月11日,以“长江珠江携手,深圳太仓共赢”为主题的2009太仓——深圳客商恳谈会在深圳隆重举行。江苏省唯一沿江沿沪的经济重镇太仓向与会的数百名企业家发出走进太仓进行产业对接、优势互补的诚挚邀请。

  太仓市委书记浦荣皋指出,深圳既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也是科技创新的先行区。作为长三角经济圈中的核心城市之一,太仓与深圳也一直保持了紧密的合作交流关系。通过交流与合作,太仓不但学习借鉴了深圳创新的发展思路和先进的发展理念,而且利用深圳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等契机,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特色,引进了近100个项目。其中,在先进制造业方面,重点引进了中集集装箱和同维电子等项目;在现代服务业方面,重点引进了天安数码城和灵狮创意产业园等项目。一大批深圳项目的引进,既是两地经贸交流合作的结晶,也是太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走进珠三角开展招商引资、主动寻求产业对接的硕果。

  据介绍,作为长三角经济圈中的核心城市之一,太仓有着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魅力——对于在全国乃至全球进行战略布点的企业而言,太仓是其进军长三角的“桥头堡”和战略要地。因为太仓不但靠近上海,拥有天然深水良港——太仓港,具有地利优势和成本优势,而且太仓多年来倾力打造的“亲商、爱商、富商”氛围和的良好的人居创业环境,为中外客商的投资创业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浦荣皋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特别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而太仓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与深圳有很强的互补性。今后,太仓将进一步加强与深圳的经贸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相互促进和互利共赢。下一步,太仓将利用自身发展成本低和投资环境优等特点,加强与深圳客商联系,重点引进一批在华东地区的战略布点项目和意欲进军长三角做大做强的项目;同时利用长三角及苏南地区工业制造业发达,服务业项目发展空间和潜力大等特点,大力引进一批如天安数码城、灵狮创意产业园等类型的先进服务业项目。欢迎广大投资者前来太仓观光考察,投资兴业,共同开发太仓发展的潜力,共享太仓发展的魅力。太仓市委、市政府将积极为落户的粤企做好服务工作,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相关链接

  作为江苏省唯一既沿江又沿沪的县市,太仓地理区位非常优越,投资环境优势凸显,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刚刚过去的一年,尽管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异常严峻,太仓的经济社会仍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00亿元,增长18.1%;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8亿元,增长20%;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10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8亿元,分别增长37.4%和28.8%;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近15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突破4000万吨,分别增长47.2%和31.5%。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航海日、德中同行——2008太仓周、海峡两岸海上直航(太仓港)首航仪式等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全国性活动。此外,太仓港保税物流中心获得国家批准,德国经济部和国家商务部还联合授予太仓全国首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

  今天的太仓,通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积聚优势”,具体表现在:

  港口交通优势——太仓港已被国家确定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组成部分、集装箱干线港和铁矿石海进江中转基地,目前已建成各类泊位48个,开辟国际国内航线69条,货物吞吐能力800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235万标箱。随着“区港联动”和对台直航的实现,太仓港保税物流中心获得批准,太仓港的积聚优势愈发凸显。同时,沿江高速、苏昆太高速等一条条高等级道路,构成了便捷的陆路运输网,即将开工建设的沪通铁路等更是为太仓发展提供强大的交通支撑。

  沪太同城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太仓受益比较快、比较多。围绕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配套基地、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转移基地、上海自主创新扩展基地、上海现代服务业延伸基地、上海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太仓实施了与上海全方位的产业对接、世博对接、区域对接等一系列举措,为拓展发展空间、夯实经济基础,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资源环境优势——以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港区、新区为主的开发区载体,以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德资工业园为主的集中区载体,以太仓港保税物流中心为主的功能区载体都已全面建成。无论是电力资源、水资源,还是人力资源都相对丰富,而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一批“国字号”荣誉的背后,充分彰显了太仓在人居和创业环境上的独特优势。

  亲商服务优势——“亲商、富商、爱商”理念已植根太仓,全市上下树立了诚信、高效、优质的服务形象。面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全市广泛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送信心”活动,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鼓励境内外企业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在技改投入、融资信贷、项目报批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组织“千名机关干部下千企、百名农技人员进百村”活动,与困难企业抱团取暖,把贴心服务送到基层,为企业发展营造起良好的发展环境。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