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全线开通新闻发布稿
在座的新闻媒体朋友们和各位来宾们:
大家上午好!
经过近十万建设者历经4年半左右时间的艰苦努力,深圳轨道交通二期工程157公里的5条地铁线路,刚才在省委省政府、国家部委、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及所有参加单位、市民代表和兄弟城市同行的见证下,已经全面开通试运营了。这是深圳城市建设有史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也是最大的民心工程,我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新时代已经来临。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媒体朋友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关心,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报导,也提出了许多善意的批评和建设性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广大受施工影响的市民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积极的支持,在此,我首先向各位媒体朋友以及广大市民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再一次对受到交通疏解、征地拆迁和施工环境影响的市民表示深深的歉意,希望地铁的开通能为你们生活带来便利。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二期建设的一些基本情况。
一、加快发展轨道交通的必要性
经常听到记者朋友们问,为什么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下子修这么多地铁,会不会太快了?因此我首先想谈一谈我们城市修建地铁的必要性。
(一)深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1.深圳城市空间有限,人口密度高。
今后10年可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仅为58平方公里,土地资源短缺局面非常严峻,且城市人口密度很大。
2.城市机动力增长速度快,交通十分拥堵。
截至去年年底时,深圳的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70万辆,年均增速达20%,而道路长度年均增速仅为5%。2010年中心城区各片区平均车速同比下降4.6%,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的拥挤路段比重分别达到59.7%、42.7%和62.6%。
3.公交现状满足不了需求,轨道交通建设水平相比其它城市较低,城市环境污染加剧。
我市的公共交通分担率徘徊不前且略有下降,由2001年的45%下降到2010年的44.3%;另外,从与北上广等主要城市的轨网长度比较中可以看出,深圳轨道交通的原发展水平较低。此外,由于汽车尾气排放等空气污染,我市灰霾天气从80年代初一年不足10天增至2010年115天。
4.目前已开通的线路客流量增长迅猛,也证明了市民对地铁的迫切需求。
随着二期罗宝线线西延段、龙华线北段和环中线的陆续开通试运营,全网日客流屡创新高,日平均客流已突破100万人次。
(二)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环保的轨道交通服务。
地铁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便捷、高效、安全、环保。地铁运量大,一辆地铁列车约等于25辆常规公交的运量,且地铁能耗低,没有尾气排放,是绿色、环保出行的最佳选择;地铁在地下和高架桥上行驶,不受地面交通状况的影响,可以准确预估出行时间;此外,乘坐地铁的事故率也大大低于地面交通。
(三)利用大运会的契机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的步伐。
1.北京、上海、广州的经验
从全国各主要城市的经验看来,都有利用举行大型国际性赛事的契机,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成功经验,如北京在举办奥运会前集中开通了58公里地铁,上海在举行世博会前陆续开通了86公里地铁、广州在举行亚运会前陆续开通了92公里地铁。我市也正是紧紧围绕“办赛事、办城市”的理念,借举办大运之机,加快推进我市地铁二期建设,减少地铁建设过程对市民的影响,使市民能尽快享受到便捷的地铁服务。
2.大运会的公交需求
大运会的成功举办与否,需要城市交通的有力保障,大运会召开期间,我们需为2万注册人群,2万赛事志愿者,300万观众的出行提供交通保证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拥有良好的城市交通系统。
3.建设时间计划科学合理
我们做了一些统计,国内地铁建设一般工期大概在3-5年左右。举几个例子,广州地铁3号线北延约30公里、12个车站用时3.5年,北京地铁4号线50公里、35个车站用时5年,上海地铁7号线35公里、28个车站用时3.9年等等。我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建设周期在4年半左右,与其它城市相比,建设时间计划是科学合理的,也是基于轨道交通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要求编制的。
总之,由于城市发展的客观需求,我们借鉴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经验,利用举办大运会的契机,推动城市交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再现了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打通了深圳城市交通的大动脉,让深圳这座城市再次焕发无限生机,再次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二、二期轨道交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二期地铁5条线基本情况
深圳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包括罗宝线西延、龙华线北延、蛇口线、龙岗线、环中线5条,共约157公里,设车站111座,车辆段5座,停车场3座,总投资约750亿。2007年全面开工建设,历时4年半,于6月28日(也就是今天)全面开通试运营。届时,我市将形成覆盖城市主要发展轴的总长达178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在这里我也介绍一下5条线开通后的运营服务情况:
1号线运营时间为6:30~23:00,高峰行车间隔4分钟,平峰行车间隔6分钟。全程运行时间69分钟,全程票价9元。
2号线运营时间为6:30~23:00,初期行车间隔10分钟。8月1日后调整为高峰8分钟、平峰10分钟。全程运行时间77分钟,全程票价8元。
3号线运营时间为6:30~23:00,高峰行车间隔6分钟,平峰行车间隔10分钟。全程运行时间68分钟,全程票价8元。
4号线运营时间为6:30~23:00,开通初期行车间隔8分钟;在8月12日大运会开幕日开始,行车间隔6分钟,年底行车间隔缩短至约5分钟。全程运行时间35分钟,全程票价6元。
5号线运营时间为6:30~23:00,初期行车间隔13分钟;8月1日后行车间隔10分钟。全程运行时间68分钟,全程票价7元。
上述是平日的运营服务时间,在国家法定节日,5条线路的运营服务时间将视客流情况适当延长。
(二)国家铁路及枢纽建设情况
除了地铁之外,这期间两条国家高速铁路—广深港客运专线和厦深铁路也在积极建设中,分别计划于今年和明年底开通,结合国铁、地铁以及其它各种交通方式,我们建设了极具特色的深圳北枢纽、福田枢纽和布吉枢纽等。深圳北枢纽衔接京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并与地铁4、5、6号线、长途汽车站、公交场站、出租车场站以及社会车辆停车场接驳,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铁路客运枢纽,也是当前建设占地最大、建筑面积最多、接驳功能最为齐全的一个具有口岸功能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福田枢纽是我国首个地下火车站,是一座立体式的换乘枢纽,广深港客运专线和地铁2、3、11号线、公交、出租场站在此接驳,是一个大型地下铁路客运综合站。
两条国家铁路和综合交通枢纽的建成将极大提升深圳在国家铁路网中的中心城市作用,巩固深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方便深圳市民的长途出行。市民可以从家门口乘地铁在福田站、深圳北站换乘城际铁路和国家铁路,与周边主要城市形成“1小时生活圈”,前往北京、上海也可以朝发夕至。
(三)秉承“建地铁即建城市”理念
不仅如此,我们按市委、市政府“办赛事、办城市、新大运、新深圳”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秉承“建地铁就是建城市”的理念,把地铁建设与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减少了工程对市民工作生活的干扰,节约了政府投资,同时也加速了深圳城市化进程。几年来,同步新建和改造了20条道路,在原特区外公交条件不足的地区和重要交通节点设置了27个公交场站;新建了华强北、深南路等16个过街设施;集约利用地铁上盖空间建设了21000套保障性住房。
(四)制定公交接驳方案,打造便捷交通网络体系
此外,为了构建“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成网络”的现代公共交通体系,市交委还专门针对轨道二期开通运营,规划了130条公交接驳线路,其中:新增66条,调整64条;依托轨道还建工作,调整站点113处,459条既有线路均在100米范围内接驳轨道站;所有线路和站点实施后,全市69%的建成区可直达轨道站点。
可以这样说,地铁一期使我市地铁从无到有,仅仅22公里的两条单线发挥了较好作用,日均客流40多万人次,高峰客流60多万人次。但由于其线路短,覆盖面小,受益市民较少。而二期建成后,轨道交通将进入网络化运营时代,轨网长度达178公里,覆盖面极大提高,轨道交通将成为市民主要的公共交通出行工具之一,预计年内客流将达到200万左右。
三、轨道交通二期工程是如何建成的
深圳轨道交通二期工程涉及到26个工程系统的近百个专业,工程不仅需要穿越具有“地质博物馆”之称的深圳地下溶岩群,同时还要跨越无数楼宇、河流和正在运行的大型交通设施等危险区域,工程难度很大。
(一)管理体制保障。
为了确保二期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和进度,深圳市政府在管理体制了进行了创新,建立了一个包括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高效管理体系。深圳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是二期工程的决策机构,对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决策;深圳市轨道办是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的执行部门,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决策制定具体工作计划、统筹协调解决问题、监管落实工作目标。此外,我们还成立了轨道交通建设监督检查组和审计工作组,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跟踪、审计、检查。如此形成了一个既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的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的高效运作体系,全程确保了二期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二)投融资建设管理模式创新
面对投资总额近千亿的深圳轨道交通二期工程,深圳市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和创新。
一是在龙华线的建设上,邀请香港地铁公司加盟,以投资-建设-运营-移交的方式,由香港地铁公司投资兴建4号线并运营30年。这是中国轨道交通的首个“BOT”项目,也是深港合作的标志性工程。
二是在环中线的建设上,深圳市政府通过招标与全球第三大建筑工程承包商——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结成合作伙伴。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投资-建设-移交的“BT模式”,建设地铁5号线,这是中国最大的“BT”项目,被誉为“深圳模式”。
(三)安全质量和进度管理
我们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工程风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了日常和专项跟踪检查机制;规范地铁工程应急抢险程序,确保险情和事故处理及时有效;我们按季度、按月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重点监控,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制定地铁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和程序,提高工程质量水平。因此,我市轨道交通建设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情况与同期同样大规模建设地铁的北京、上海、广州相比,处于一个相对较好的水平,是平稳可控的。
在进度管理方面,我们每年都制定年度建设工期计划和工程任务目标,进行督促检查,市主要领导定期召开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工作会议,连续5年签订建设责任书,协调解决了几百项重难点问题。各级领导召开了上千次推进工程建设的工作会议,有力推进了工程建设。轨道办和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在指挥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解决了大量规划设计、征地拆迁、管线迁改、建设施工、市政配套、运营筹备等方面的问题。最终兑现了我市当初给全市人民和国际大体联的承诺,完成了二期157公里轨道交通建设。
我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从开工到建成历时五年,不仅凝结了几万参建者的心血,更满载着全市人民的支持和期待,今天建成投入使用,无疑是深圳人民的一大喜事。此外,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第二十六届大学生运动会在深举行等重要日子,此时开通178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无疑更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媒体朋友们和全市人民与我们一道,继续给予深圳轨道交通支持和帮助,我们必定继续竭尽所能,为大家提供良好的轨道交通服务。谢谢!
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相关情况介绍
一、轨道交通二期工程总体情况:
深圳轨道交通二期工程1、2、3、4、5号线(共5条线路)于2006年全面开工建设,5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156公里,设车站111座,区间108个,车辆段5座,停车场3座,总投资约750亿,建设工点260多个。
5条地铁线中,1、4、5号线已于本月中旬陆续开通,2、3号线于6月28日开通。届时,我市将形成覆盖城市主要发展轴的总长达178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有效缓解特区内外的交通矛盾,加快促进特区一体化发展进程,并为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提供安全快捷的交通服务
二期工程采取了一些创新的建设模式,引入了BOT模式(4号线)和BT模式(5号线),均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各线路情况:
(一)1号线(罗宝线):
线路概况:东起罗湖站,西至机场东站,线路全长约40.5公里,共设车站30座,设前海、竹子林2座车辆段。一期工程(罗湖站至世界之窗站)已于2004年12月28日开通运营。续建段(世界之窗站至机场东站)长约23.4公里,共有15座车站,总投资约121亿元,已于2011年6月15日开通试运营。
功能定位: 1号线沿特区内东西向客运走廊及深圳西部发展轴布设,连接罗湖口岸、罗湖火车站、市中心、前海宝安中心、深圳机场,形成东西向贯穿特区以及西部发展轴的客运干线。该线对缓解城市交通矛盾,加速西部发展轴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二)2号线(蛇口线)
线路概况:东起新秀站,西至赤湾站,线路全长35.8公里,共设车站29座,设蛇口西车辆段、后海停车场,总投资约200亿元。初期段(世界之窗站至赤湾站)已于2010年12月28日开通试运营,东延段(世界之窗站至新秀站)于2011年6月28日开通试运营。
功能定位: 2号线南山区与福田区、罗湖区联系的走廊布设,连接南山次中心区、蛇口片区、福田区及罗湖区,是特区内西部片区连接福田区和罗湖区的轨道交通客运干线。该线将进一步疏解特区内东西向交通压力,对特区内日常生活、购物、娱乐等出行具有巨大吸引力。
(三)3号线(龙岗线)
线路概况:东起双龙站,西至益田站,线路全长41.6公里,共设车站30座,设横岗车辆段,中心公园停车场,总投资约170亿元。其中高架段(草埔站至双龙站)已于2010年12月28日开通试运营,地下段(草埔站至益田站)于2011年6月28日开通试运营。
功能定位: 3号线沿深圳东部发展轴布设,连接福田中心区、罗湖、布吉、横岗、龙岗、坪地等片区,是市中心区与东部发展轴及龙岗中心城相联系的轨道交通干线。该线将大大缓解沿线区域的交通矛盾,也将有力推进龙岗区的城市化进程。
(四)4号线(龙华线)
线路概况:南起福田口岸站,北至清湖站,线路全长20.3公里,共设车站15座,设龙华车辆段。一期工程(福田口岸站至少年宫站)已于2004年12月28日开通运营。续建段(少年宫站至清湖站)长约15.8公里,设站10座,总投资约60亿元,已于2011年6月16日开通试运营。
功能定位: 4号线沿深圳中部发展轴布设,连接皇岗、福田中心区、龙华拓展区、龙华、观澜等片区,并接驳皇岗口岸、龙华新客站,是市中心区与中部发展轴相联系的轨道交通干线。该线的建设将满足中部发展轴的客运需求,同时也将促进龙华拓展区建设和推动龙华城市化进程。
(五)5号线(环中线)
线路概况:东起黄贝岭站,西至前海湾站,线路全长40公里,共设车站27座,设塘朗车辆段、上水径停车场,总投资约200亿元,已于2011年6月22日开通试运营。
功能定位: 5号线沿深圳特区外第二圈层布设,连接前海枢纽、龙华火车站、布吉火车站,同时联系沿线的宝安、南山西丽、龙华拓展区、坂田、布吉、布心、罗湖蔡屋围等片区,是贯穿深圳市第一、二圈层,联系东、中、西三条发展轴的轨道交通干线。该线对缓解交通矛盾、提高轨道交通网络效率,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具有重要作用。
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情况
(一)深圳北枢纽
深圳北站交通枢纽是京广深港客运专线和厦深铁路交汇的重要枢纽站,由深圳市投资建设枢纽配套工程,包括东、西两个集散广场,地铁4、5、6号线,长途汽车站、公交场站、出租车场站、社会停车场等各类交通设施,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配套建设的市政道路有新区大道、玉龙路、留仙大道、致远中路、致远北路、民塘路等6条路。
深圳北站交通枢纽内的地铁4号线、5号线车站已于6月22日开通,枢纽配套工程中的公交等接驳设施及市政道路也与地铁站同步开通。2011年8月,枢纽全部配套工程与广深港客运专线深圳北站同步开通。
(二)福田综合交通枢纽
福田站综合交通枢纽是我国第一个地下交通枢纽工程、国内大型地下铁路车站、珠三角重要的城际交通枢纽、深圳重要的轨道交通换乘中心。枢纽工程包括广深港客运专线福田站,深圳地铁2、3、11号线福田站,公交、出租以及社会车辆场站建设等项目。福田枢纽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不含广深港客运专线福田站)。地铁工程部分2、3号线于6月28日开通,国铁部分计划2012年底建成开通。
(三)布吉客运枢纽
布吉客运枢纽是我市铁路客运站“两主一辅”布局中的重要辅助客运站之一,布吉客运枢纽工程主要为布吉火车站东西广场相关设施及整个枢纽周边的道路连接系统,包括东、西广场,铁东路、铁西路以及地铁3、5号线布吉客运站,工程占地面积为13.71万㎡。布吉枢纽东广场工程已全部完成,其中3、5号线已建成投入使用。配套的公交场站、停车场、的士场站等配套设施于6月28日投入使用。西广场及铁路站房计划于2011年底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