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新闻发布 > 往期回顾 > 深圳大运会赛时广东省系列发布会 > 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建设情况 > 文字直播
实录内容:
邓鸿(主持人):尊敬的曾颖如副书记,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为向境内外媒体介绍广东省最新社会发展成就及远景规划,进一步提升广东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广东省人民政府计划在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举办系列新闻发布活动,本场发布活动由团省委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工作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
共青团广东省委副书记、省志愿者联合会会长曾颖如;
广东省省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谭建光;
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省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任蒋巍;
深圳大运会志愿者指挥部宣传文体组组长蓝涛。
感谢各位嘉宾及记者朋友前来参加本场新闻发布会,我是广东省互联网信息中心副主任邓鸿。今天的发布会有两项议程:首先,请曾书记介绍近年来广东省青年志愿者队伍情况,二是请记者提问,新闻发布会的时间为45分钟。首先请曾颖如副书记介绍情况。
曾颖如:各位媒体朋友:
非常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作为历史上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深圳大运会闪耀着自信雄健的青春光华,为世界青年搭建了彼此交流的广阔舞台,也为广东青年志愿者提供了一次向世界展示青春风采的机会。127万大运志愿者不仅是大运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是大运会成功举办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下面我就近年来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工作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广东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基本情况
1.青年志愿服务在广东蓬勃发展的背景。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济建设在全国一马当先,社会建设也是引领潮流、先行先试。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广东志愿服务一直领先于全国。作为国内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素有“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优良传统的广东青年,积极、主动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志愿服务,并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1987年开通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广州市“中学生心声热线”、1990年成立全国第一个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志愿服务社团——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1999年出台全国第一部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2007年成立全国首个志愿服务公募基金会——广东省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2008年成立全国第一家省级志愿者联合会——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等等。
2.广东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现状。20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下,我省志愿服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点到面蓬勃发展。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广东志愿服务事业快速发展:全省已形成以省青年志愿者协会为龙头,21个地(市)志愿者协会为支撑,121个县级协会、112个高校志愿者协会为基础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共有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180个,青年志愿服务站(服务中心)8833个,志愿者服务基地 2662个,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410万,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人次达1617.7万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8.1亿小时;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的部署,到“十二五”期末,全省注册志愿者将占常住人口的10%以上(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常住人口为1.043亿),也就是到“十二五”期末,全省注册志愿者将超过1000万。目前,我省志愿服务工作正逐步实现社会化、事业化、项目化和规范化发展,初步建立以“政策法规、资金筹集、注册管理、文化宣传、人才培养、表彰激励、权益保障、理论研究和项目运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3.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在重大赛事、重大灾害中的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了100名赛会志愿者派往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为奥运会、残奥会提供志愿服务18096小时;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我省组织60名世博会园区志愿者为世博主题馆、广东活动周以及中国国家馆等提供服务6720小时;组织广大青年志愿者倾力服务亚运会、亚残运会,将党建带团建、创先争优和服务亚运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通过开发志愿彩、志愿礼、志愿歌等形式深化激励引导,志愿者上岗人数达685.6万人次,累计服务3479.2万小时,59万志愿者成为赶超“羊城八景”的靓丽风景线。此外,积极组织志愿者为广交会、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大型赛会提供15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
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应急志愿服务行动,凸显广东青年志愿者在大灾大难面前的主动担当。在2008年1月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紧急动员超过6万名志愿者,服务总时数超过200万小时,共为春运筹集御寒衣物、药品、食品等物资及资金总价值近400万元;“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迅速组建广东青年志愿者抗震救灾医疗服务队,深入重灾区派送药品200多万元,为7300多名灾区群众和救灾部队官兵治病疗伤;2010年4月,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组织医疗志愿者服务队奔赴玉树灾区,救治伤病员1300多人次,心理辅导200多人次,向灾区捐赠医药物资价值超过45万元;2010年9月,我省粤西地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组建“健康直通车”服务队奔赴茂名高州、信宜等重灾区免费诊治当地群众超过1500人次,捐赠药物40万元。
4.广东青年志愿者服务海外成果丰硕。2002年以来,共有98位广东青年志愿者响应团中央号召,走出国门,赴东南亚的老挝、泰国、缅甸,非洲的塞舌尔和多哥服务。他们的服务内容涉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竞技体育、农业科技、通讯技术、应急救援等方面,累计服务时数达到17万小时,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7年起,在团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充分发挥珠江三角洲城市的资源优势,积极尝试推广援外项目提升地市志愿服务发展水平的做法,先后由省内的广州、深圳、中山、东莞等城市独立承办全国性的援非洲志愿服务项目,开创由地市独立承办接力援外志愿服务的新模式。四年来累计向非洲派出志愿者达71人,承担国家向非洲派出志愿者任务的1/6。
5.志愿服务帮扶弱势群体、助推欠发达地区发展。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朝阳行动”和“希望家园”。 组织动员78256名志愿者与776所农民工子女学校的475264名农民工子女进行结对帮扶。建立343个集心理疏导、情感交流、学习帮助等功能为一体的希望家园,组织山区计划志愿者与希望家园结对,服务留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开展希望工程“南粤会亲”活动。在全省21个地市、121个县(市、区)同步开展“赢在广东”第四届希望工程南粤会亲活动,筹集善款1200万元,5500多名来自全省各地的贫困孤儿、单亲家庭学生与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爱心家庭和团体结对会亲,得到关爱帮助。2003年以来,共有1704名志愿者响应团中央的号召,报名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山区计划,志愿者们在西藏、新疆、广西、四川、甘肃、贵州挥洒汗水、播种希望,服务时间超过443万小时。2010年、2011年,199名大学生志愿者接受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的使命,开启了广东山区计划基层青年专项行动的新篇章。
“健康直通车”广东青年卫生医药志愿者扶贫接力行动,自2001年12月正式启动以来,共派出青年医疗卫生志愿者230余批、7200多人次,累计服务10万小时,诊治特困群众逾20万人,捐赠药品价值达1500万元。从2005年开始,“健康直通车”连续六年走进西藏,连续四年服务新疆,免费义诊35955人次,实施手术300多例,向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免费赠送药物及各种医疗设备价值740多万元,捐建了6所希望小学、1所图书馆、3所村卫生室。2011年6月,联合省卫生厅、广药集团等单位启动“幸福广东•健康同行”广东青年医疗卫生志愿者扶贫济困健康直通车行动,在全省组织千支志愿服务队伍、动员万名青年医疗志愿者,为3409条贫困村的66万贫困户义诊体检、普及健康知识、结对帮扶农村卫生站,筹集价值6000万元的药品为66万贫困户配置健康药包,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
6.全省各地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亮点纷呈。广州探索构建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成立羊城志愿服务基金会和志愿者发展学院;深圳设立全国第一个“义工服务市长奖”,探索“社工+义工”模式;珠海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率先在全省实现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覆盖;佛山首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推进“志愿服务项目招投标”工作,探索打造“10分钟社区志愿服务圈”;东莞实现志愿服务专人专职专项经费,志愿服务中心(站)覆盖所有镇街、村(社区);中山率先开展亲子志愿服务,注册志愿者超过户籍人口总数的8%,在全国率先单独承办援外志愿服务项目等。在南粤大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共建共享幸福广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二、广东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基本缘由
1.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力推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书记多次批示,要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并亲自提议设立志愿服务“红棉奖”;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颁布实施《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省财政每年投入志愿服务专项资金500万元,探索建立公益性社团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运作机制。在省的示范带动下,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等地财政也对志愿服务投入专项资金,如广州成立的羊城志愿服务基金会每年获财政拨款500万元。目前我省各级财政每年对志愿服务常规性投入超2000万元。
2.民众参与志愿服务意识强、热情高。广东历来就有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岭南文化土壤。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自2007年以来,通过开展“广东志愿服务20周年最具影响十大人物和事件”评选活动及历年的志愿服务表彰,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志愿服务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在历次重大灾害中,“志愿者”作为一股民间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社会的空前关注和广泛好评。从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到学雷锋做好事的好传统,再到志愿服务全民化、社会化、事业化,都诠释着仁者爱人、助人自助的精神价值,对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意义重大。
3.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志愿服务跨越发展。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受到港澳地区社会工作、义务工作的影响和启发,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现代意义的志愿服务逐渐开始萌芽,为社会公众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试验区,经济率先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社会各界的社会观念、社会管理意识也不断得到增强。但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造成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志愿服务的发展适应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新时期志愿服务助力幸福广东建设的思考
新时期志愿服务在社会建设当中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以及建设幸福广东作贡献。一是形成共识,深度传播志愿文化,推动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广泛发动,推动志愿活动全民化、社会化、事业化。三是把握需求,打造志愿服务的品牌载体。四是培育志愿者组织,通过“双千一百”评议活动,把珠江公益节打造成为爱心团队提升服务能力的“加油站”,打造成为公益组织的“孵化器”。五是完善以一年一度的五星级资质认证、两年一度的金银铜奖评选和五年一度的最高荣誉奖表彰为主要内容的全省志愿服务表彰激励机制。特别要重点奖励阳光志愿服务活动,借鉴希望工程的经验,通过监督委员会,实现扶持者和实施者的直接对接。六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志愿服务的经验,推广“社工+义工”模式,把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纳入志愿服务体系,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及企业赞助、基金投资增值等形式为志愿服务事业提供支持和保障,推动我省志愿服务国际化、科学化发展。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邓鸿:下面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介绍自己所属媒体的名称。
中国青年报记者:广东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经过20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亚运会和大运会的历练,公众对志愿服务的含义和功能的理解有没有什么变化?
曾颖如:这个问题是一个比较专业性的问题,联合国的专家谭教授应该做过这方面的研究,请他来回答一下。
谭建光:非常感谢您的提问,因为这个问题既是公众关注的,也正好是这十几年研究发生的变化。早些年大家对青年志愿服务认识局限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型活动,二是关注困难群体。但是经过这十几、二十年的发展,从青年志愿服务发展到全社会志愿服务的时候,已经向多领域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它的功能丰富了,最近我概括起来有三大功能:一是服务社会人群;二是参与公共生活;三是培育健康心灵。
第一点服务社会人群大家都知道了,我就不再做解释。第二点和第三点也慢慢与国际接轨,参与公共生活这一点,青年通过参与公共服务培养很多能力,为培养青年领袖做准备。国外有很多名人和领导人希望自己的子女参加志愿服务锻炼。我最近也知道,有些领导和企业家托我为他的儿女寻找志愿服务的机会,这就是参与公共生活。三是培育健康心灵,这一点也是特别关心的,因为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到现在,建设文化价值观和建设伦理道德成为很关注的问题,志愿服务恰恰是青年自我体验、自我教育非常好的途径。广东这三个功能的扩展,为国内做了很好的探索,也为国际接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谢谢。
邓鸿:在这里做一个补充,通过专家的介绍大家知道,青年志愿者服务事业在我们国家这两年蓬勃发展,特别是与国际接轨方面,广东是走在前列的。至少在四个方面可以起到明显的作用。一是锻炼青年;二是培养人才;三是服务国际;四是展示中国形象。请记者提出下一个问题。
广州日报记者:有一个问题想请问蓝涛,深圳被称为“爱心之城”,深圳目前志愿者发展的情况,现状怎么样,人数多少?在发展青年志愿者方面有什么好的方式?请问广州和深圳两个在志愿者方面涌现出丛飞等一系列爱心人物,广州有没有比较好的发展志愿者的方式?
蓝涛:各位媒体朋友,刚才曾书记也介绍了,在广东是志愿服务很肥沃发展的土壤,深圳也是在1990年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通过市民政局注册成为法人的社团,也是全国第一个志愿者的法人社团。从最初19名义工发展到现在一共有25名注册志愿者,可以说我们走出了一条城市发展志愿者的特色之路。我们整体的发展策略主要可以从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国际化发展。因为深圳毗邻港澳,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所以我们坚持国际化的发展策略。二是坚持社会化动员。深圳一直坚持志愿者的动员方式,都是面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广大的市民,深圳25万志愿者的构成和深圳人口结构的构成是基本吻合的。三是坚持法制化发展方向。广东省是最早进行志愿服务立法的省,深圳也是最早立法的城市。2005年正式出台了《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所以,我们坚持以上三条发展方向。
包括这位记者朋友讲到的志愿者激励,我们有一整套激励体系,服务100小时成为一星级义工,服务500小时成为五星级的成长梯次。除了五星级义工,我们还开展了深圳市白优义工的评选,曾书记介绍了,我们是全国第一个由市长为义工颁奖,成立了“义工服务市长奖”,这次大运会我们专门为大运会志愿者邀请了市委王荣书记和大运会组委会主席基里安先生签署了志愿服务的证明等等,我们有一整套服务体系。
曾颖如:我补充一点,刚才讲到志愿者激励体系,深圳市有创新体系,特别是建立了市长义工奖,作为全省来讲志愿服务是一个全民参与、青年参与的服务,的确需要不断地激励、鼓励,做了好事我告诉你是好的,是值得表扬的,是承担责任的,鼓励你继续做下去。所以,作为推动广东事业发展,我们一直在考虑如何建立一个好的激励表彰体系,让青年人的服务之心、爱心能够更好地延续下去。作为广东全省来讲,我们建立一个激励表彰体系。刚才蓝涛讲到志愿服务100小时给一个徽章,叫做一星级志愿者,200小时就是二星级,到500小时就是五星级,全省经过认证和鼓励的有6736名五星级志愿者。同时设有广东志愿服务金奖、银奖和铜奖的激励,广东省委省政府还要评选志愿服务的“红棉奖”,这是一个大体系,各个市还会建立自己的体系。在大运会志愿服务过程中,“每日一星”和不同的徽章给予了志愿者很大的鼓励和激励。当然,还有社会的关注和新闻媒体对他们的褒扬,都是对他们很大的激励。广州在全国志愿领域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广东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志愿服务的研究院,鼓励更多研究团队从技术上、理论上支撑广州市志愿服务的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我想请问一下曾颖如书记,上个月省里面开了全会,说到“十二五”末期,全省注册志愿者将占常住人口的10%以上,现在全省注册志愿者有多少?这个比例跟全国其他省份的比较是什么样的情况?另外一个问题,我注意到在您的材料里面说到,2010年至2011年,199名大学生志愿者接受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的使命,这是什么考虑?是不是意味着199名大学生志愿者要扎根于山区,是每年199名,或者共是199名?
曾颖如:第一个问题,关于注册志愿者人数问题。今年省委省政府全会召开推进广东社会建设,专门召开《关于社会建设的决定》都提出了对志愿者发展推动的重点和计划,这也是令我们非常感动的。在这个决定里面有很长的一段专门提到如何发展志愿者事业、如何培育志愿者组织,如何让志愿者的人数增加到1000万。目前注册志愿者全省统计是410万,这个概念源于现在各个市都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中也把志愿服务作为文明城市的一个指标。他提出一个标准也在不断地改,原来是5%,现在提出8%。广东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社会建设过程中,志愿者怎么发展?省委就提出要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常态化。怎么样常态化呢?我们要动员各种类型的人群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不光是青年志愿者,还有社区的老年志愿者,阿姨们非常积极主动,他们也是志愿者当中非常重要的主体,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动员起来。《关于社会建设的决心》里提到:“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推行社工+志愿者的模式,培育发展社区志愿者的组织”。通过这几种模式,接下来几年推动社会工作者大量培育和发展,每一位社会工作者在社区里面推动50-100名社区志愿者,这个力量庞大以后,再加上青年志愿者的相互对接。广东和每一个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当地的社区对接起来了,和街道和政府一级志愿者互相对接,使他们进入社区,不断地社区化。再经过每年的培育和发展,我们力争达到5000万的目的。
第二个问题,关于青年工作专项志愿者行动。这个行动我们针对的对于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全省募招,每年100名,常年坚持做下来。这些大学生进入基层之后可以做一年至两年的志愿者,身份就是志愿者,是不领任何工资的,可以适当给一定的交通和生活补贴。做完一年之后可以申请多一年,我们这个项目实施两年。第一年有100人,第二年有43人再申请做一年志愿者。他们的任务是什么呢?本来是青年志愿者,我们另外给他们一个身份,就是希望给他们更多的锻炼和培养,在乡镇里面兼职镇团委副书记,他们的工作在镇一级里面既是志愿者,又是兼职的镇团委副书记。我们让他们开展几项工作:一是协助志愿者组织开展“希望家园”的建设,他们筹集了100万元,又利用自己的学校和社会资源为山区孩子筹建了10多所“希望家园”的建设。还有扶贫工作的建设,他们都是去到比较偏远的山区镇,他们也参与镇里的扶贫关爱工作;第三个任务在当地更好地培育志愿者组织,每一个青年工作专项志愿者他们来这里成立一个志愿者组织,带动当地几百名青年参与到组织里面,参与更多的有效志愿服务。还有一个是基层团组织。我们有一些更好地案例,到时候我们再提供给你。
记者:我想请教蓝涛先生,我想了解在这次深圳大运会上一共有多少名志愿者,在这批志愿者中曾经参与过志愿服务,已经是义工的占有多大比例?您觉得深圳在实现“志愿之城”这个概念呼之欲出的时候,在下一阶段志愿服务如何继续发展?相对在广州亚运会上,这批深圳大运会志愿者在服务理念方面有哪些新的亮点?谢谢。
蓝涛:谢谢。关于我们大运会志愿者的数量是这样的,我们的构成分成三部分的志愿者。包括赛会志愿者,直接服务于场馆的2.6万人,城市“U站”服务志愿者有25万名;还有在社区和各大路段、路口服务的100多万社会志愿者,主要构成我们已经超过了127万的志愿者构成。后面关于“志愿者之城”的情况,您还是下午发布会里会有更详细、更全面的介绍,谢谢。
邓鸿: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在这里跟在座各位记者说,谢谢你们的报道,因为大运会比赛项目比较多,你们在各个场馆奔波比较辛苦,接下来还有两场新闻发布会,一个是港澳办的粤港澳合作的,二是关于人事厅从国际引进人才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