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乙肝?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临床表现有肝痛、食欲不振、乏力等。其实,乙肝病毒并不直接杀伤肝细胞,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细胞免疫应答是导致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坏死的主要诱因,而炎症坏死反复出现或持续存在是慢性乙肝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因素。我国现有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3000万例,慢性乙肝感染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在我国由乙肝病毒引起的原发性肝硬化和肝癌,占比达到60%和80%。
二、乙肝的临床表现?
1. 全身症状:乏力、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无精打采
2. 消化道症状: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
3. 黄疸:观察小便有无发黄,检查眼的巩膜部位(白球仁部位),检查皮肤和黏膜
4. 肝脾肿大
5. 肝区疼痛
6. 肝掌、蜘蛛痣
肝掌的特点是:患者双手掌两侧边缘及手指会出现红色斑点、斑块,用力按压后褪色,放松后又立即恢复原状,且长期存在,有的患者脚底也会出现肝掌。
蜘蛛痣出现的数目不等,多在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部位,大小不一,直径有帽针头大小,也有大到厘米以上,若用针尖或牙签压迫蜘蛛痣的中心,其辐射状小血管网即褪色,放开后立即恢复原状。
三、乙肝是如何传播?
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密切生活传播、医源性传播等。因此大家在正常的社交生活和工作中(如果没有血液暴露,一起吃饭、握手、拥抱等),一般是不会传染乙肝病毒的。
四、乙肝如何预防?
1. 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接种乙肝疫苗,尤其是乙肝病毒的高危感染人群,建议尽早接种疫苗。
那很多人觉得自己小时候或者以前接种过乙肝疫苗是不是就不用接种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乙肝抗体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年纪的增长慢慢衰退或者减弱的,只有乙肝两对半或者部分医院免费的乙肝表面抗体检测才能得知自己是否还有乙肝抗体。
2. 除了接种乙肝疫苗外,针对HBV传播途径,做好个人防范,也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措施。
(1)避免使用共用注射器:如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注射毒品;到正规医疗机构输血、使用血液制品、纹身、穿刺、口腔诊疗等。
(2)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如多个性伴侣或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
(3)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递须刀、牙刷、刮胡刀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
五、如何加强疫苗接种?
1.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有哪些?
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成年高危人群。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剂,按照0、1、6个月的程序,即接种第1剂疫苗后,在第一个月和第6个月时注射第2剂和第3剂。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
接种剂量: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每次10ug,成人每次20ug。
2. 抗体低于多少需要补加强针?
通过注射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在体内不是永久存在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滴度会慢慢下降的,当检查发现抗体滴度(乙肝表面抗体)<10mIU/ml或乙肝两对半全阴性:应积极注射乙肝疫苗加强针。
3. 打了疫苗没有抗体怎么办?
(1)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可以适当用一些提高免疫的食物或药物,或者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ug)或剂次;对0、1、6个月程序无应答者可接种1剂60ug或3剂20ug乙肝肝炎疫苗,并于完成第2次接种程序后1~2个月时检测血清抗-HBs。如仍无应答,可接种1剂60u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2)乙肝表面抗体为10-99mIU/ml或乙肝两对半中仅有乙肝表面抗体为“弱阳性”、其他均阴性。一般不需要,出于个体保护目的或是心理安慰,亦可选择加强一针。
(3)乙肝表面抗体≥100mIU/ml:不需要接种。
一般认为,乙肝疫苗免疫成功后,免疫保护至少可持续15~20年,期间无需进行加强免疫;但慢性乙肝感染者家属、肾透析病人等高危人群,仍建议定期进行检测,如发现抗-HBs消失或低于保护水平(10mIU/ml),建议接种1剂次乙肝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