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政府公报 > 2014年政府公报 > 2014年第25期(总第888期)
索 引 号:043000-10-2014-006557
分 类:市委市政府文件
发布机构: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14-07-23 15:54
名 称: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文明建设的意见(2014年7月1日)
文 号:深发〔2014〕6号
主 题 词: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市民,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积极探索城市文明建设新模式,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综合素质持续提升。2005年、2009年和2012年,深圳连续三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为进一步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增强城市软实力,现就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文明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雅言行、美好心灵”为导向,推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综合素质持续提升,为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创造良好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市民主体地位,发挥市民主体作用,坚持惠民利民,调动全社会参与公共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坚持法治化。将公共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弘扬法治精神,培养规则意识,提高市民法治素养,不断增创法治化环境的新优势。
(三)坚持国际化。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服务管理、人文环境等的国际化进程,促进新一轮改革发展,提升城市的发展质量和国际影响力。
(四)坚持长效化。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推动城市公共环境美化、公共秩序优化、窗口服务提升等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常态化。
三、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人们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凝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阵地,积极运用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通过多种形式,从多种角度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集中推广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2.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群众的日常生活,广泛开展“日行一善”等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运用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以城市主流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宣传深圳十大观念、深圳质量和大运精神,大力倡导“阳光·辛勤·感恩”理念,形成社会共鸣,增强城市幸福感。探索建立完善城市荣誉制度和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体系,以设立雕塑、纪念碑、铭牌等公共艺术形式,积累“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化,弘扬核心价值。积极推进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城市文化创造活力和文化认同感,引导广大市民“求真、求善、求美”,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支撑。
(二)优化公共环境。
4.完善公共设施。按照“便民、实用、美观、和谐、安全”的要求,科学规划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和无障碍设施,规范中英文标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明建设的硬件基础。按照“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加强公共设施后续管理和维护保养,确保公共设施外表美观、功能完好、使用安全。
5.提升市容环境。加强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全面推广“垃圾不落地”成功经验,消除卫生死角和盲区,不断巩固市容环境提升成果。加大市容环卫执法力度,深入推进市容环境秩序整顿和清理专项整治行动。实施市容环境综合考核,以考核促提高。大力推进垃圾减量和分类处理,建立生态、循环、可持续的城市垃圾管理模式。加强宣传引导,不断增强市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和文明意识。
6.优化城区生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市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开展城市绿化提升行动,绿化美化城市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工程建设,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不断提高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切实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7.优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清理网络有害信息、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打击网络谣言和违法犯罪等专项治理工作,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完善地方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机制,促进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完善网站自查自纠和网民举报机制建设,强化网络媒体工作者的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良知意识。开展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
8.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大文化市场巡查整治力度,严厉查处非法出版物以及侵权盗版行为。落实节目内容审查制度和备案制度,大力清理整改低俗不良节目,不断净化荧屏声频。加强网吧管理,查处取缔黑网吧,杜绝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加强校园和社区周边文化环境整治力度,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优化公共秩序。
9.改善交通秩序。深化“文明出行全城总动员”活动,倡导守法礼让、文明出行理念,引导市民养成文明行路、文明驾车习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公共交通运输系统建设,为改善交通秩序打好硬件基础。充分借鉴国际先进城市经验做法,大力实施“法治通城”等专项行动,加强交通违法行为整治工作,积极预防各类交通事故的发生,着力打造文明、安全、畅通、有序、和谐的交通秩序。
10.改善公共场所秩序。车站、码头、机场、口岸、会展演出场馆、体育场馆、广场、公园、旅游景点、商场、医院等各类场所结合自身特点,制订完善文明行为规范,深入开展文明排队、文明观赏、文明搭乘电梯、公共场所不吸烟等宣传活动,引导市民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11.改善社区生活秩序。完善社区文明行为公约,深入开展社区文明创建活动,培养市民文明生活习惯,推动社区生活秩序文明有序。针对影响社区生活秩序的突出问题,大力开展文明养犬、户外活动不影响他人、杜绝高空抛物等宣传活动,促进居民公共生活和城市文明意识提升。
12.改善市场经营秩序。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在工商企业等生产经营者中加强诚信从业宣传教育,广泛开展诚实劳动、诚信经营和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店)等创建活动,构建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市场经营秩序。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违法行为,保护生产者、销售者、用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红黑榜”发布制度,营造“奖励诚信、约束失信”、“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
(四)提升公共服务。
13.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按照经济特区一体化要求,继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质量和使用效益。加强文艺精品生产创作,大力实施市民艺术素养提升工程和文艺精品项目扶持计划。打造深圳文化品牌项目,提升深圳城市文化国际形象。
14.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社区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就医体系。坚持保障公平、优质惠民,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服务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5.提升窗口行业服务。深入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加强职业操守、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培训,促进行业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以诚信建设为重点,以市民满意度为导向,开展优质服务、便民利民活动,推动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大力开展行风评议活动,积极倡导行业文明新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五)保障公共安全。
16.维护社会治安。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健全打防控一体化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平安深圳建设,扩大覆盖面,形成“积小安为大安、基层平安保全市平安”的良好格局。进一步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17.维护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守法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民的食品药品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监控机制,保障主渠道食品安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黑名单”制度,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行为,切实维护食品药品安全。
18.维护生产安全。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大生产安全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安全责任意识。构建网格巡查、群众举报核查、企业单位自查、执法部门监察、领导带队督查相结合的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及时消除安全生产隐患。
19.加强应急管理。完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水平。广泛宣传应急知识,强化危机应对技能培训,加强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和灾害应对能力。
(六)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20.推动“志愿者之城”建设。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完善四级志愿组织体系,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推进社区U站建设,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坚持与创新社会治理相结合,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广泛开展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坚持法治化、社会化、国际化、专业化方向,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
21.推动“关爱之城”建设。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媒体承办推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公益模式,建立健全“深圳关爱行动”长效运作机制。积极培育公益慈善文化,让“阳光·辛勤·感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者最乐,行善者最美”等理念成为深圳的社会心态、文化底蕴、价值观念和广大市民的美好品质,使深圳更具人情味。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体制。加大扶持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力度,加强引导和规范管理,推动公益性组织健康发展。强化“募师支教”“为爱奔跑”等慈善公益品牌项目,办好“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建设全国“公益高地”。
22.引导市民雅言端行。深化“百万市民学礼仪”活动,推动活动深入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大兴文明礼仪之风,培养市民“雅言”“端行”的行为习惯。实施市民阅读能力提升工程,在全社会培育良好的阅读生活方式,引导人们通过阅读提升自我修养、滋养浩然正气。深入开展文明餐桌行动,倡导文明用餐,褒扬节约善举、曝光浪费劣行,大力培育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良好风尚。广泛开展文明旅游活动,坚持“境外游”与“境内游”两手抓、“离深游”与“来深游”两手抓,强化宣传引导、规范约束和社会监督,着力提升市民的旅游文明素质。
23.促进良好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宣传教育,弘扬友善互助之风,引导人们热情、友善、文明对待他人。加大《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宣传力度,大力普及日常医疗急救知识,弘扬助人为乐和“好人不吃亏”理念,使广大市民勇于并有能力帮助遇到困难的人。深入开展睦邻友善行动,以“社区邻里节”等活动为载体,搭建邻里交流互动平台,推动形成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邻里关系。加强机关、企业、校园等的文化建设,着力培育健康心态和职场交往良好习惯,促进形成友爱、谅解、互助、共进的职场同事关系。广泛开展“深圳市民讲外语”活动,强化涉外公共服务人员外语培训,增强市民国际交往的语言能力。
24.加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突出思想内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雷锋精神、加强诚信教育、培育勤俭节约观念、传承孝道和敬老风尚、倡导文明旅游、宣传保护生态环境、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等重点选题,精心制作刊播公益广告。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整合各方资源,不断提高公益广告创作水平。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户外广告牌、电子屏幕、社区宣传栏等载体,不断扩大公益广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凝聚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加强领导,密切协作,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市文明委要统筹规划、组织指导全市公共文明建设。市文明办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积极协调各级各部门明确工作目标任务,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大督查力度,推动工作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制订具体的年度实施方案,保证领导力量到位、活动部署到位、工作措施到位、指导督促到位,推动工作取得实效。
(二)树立标杆,比学先进。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战略目标,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以国际化的视野、思维和水准,精心谋划推进公共文明建设,推动实现“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注重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在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不断提高精细化水平,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力求在公共文明方面赶超先进、争创一流。
(三)把握规律,注重实效。
遵循公共文明建设工作规律,立足于市民对公共文明建设的需求和期盼,着力创新工作内容和方法手段,不断增强工作实效。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理念,按照经济特区一体化的要求,加大原特区外地区公共文明建设工作力度,推动城市文明水平持续提升。顺应时代发展,结合辖区及部门工作实际,着力打造、培育特色鲜明、效果突出的新品牌。及时总结推广各区、各部门、各单位的新做法、新经验。
(四)强化制度,夯实基础。
充分发挥制度的基础保障作用,制定完善公共文明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让法治精神贯穿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坚持开展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窗口行业公众满意度调查和交通文明指数调查,促进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和各窗口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深圳市基层(街道)文明创建和社会建设基本工作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推动基层公共文明水平持续提升,为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
(五)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公共文明建设工作动态、工作成果和先进经验,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策划者、组织者、宣传者、监督者的综合作用,开设公共文明建设专版、专栏,组织专项主题活动,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广泛发动,积极搭建市民广泛参与、良性互动的平台,拓宽参与渠道,不断增强市民的家园感和主人翁意识,积极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创新社会动员方式,切实发挥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优势,推动全面动员、全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