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政府五届二十七次常务会议和市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精神,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2011年度公共服务白皮书,明确了公共服务事项的目标、进度及要求。现将白皮书予以公布,欢迎公众查阅,提供相关建议,积极予以监督。
一、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医疗卫生、人口计生、食品和药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起草医疗卫生、计生、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和政策;拟订卫生、计划生育行业发展规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参与拟订人口政策,提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三)组织推进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效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四)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食品安全事故查处的责任。统一发布食品安全信息;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监督实施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五)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服务网络;组织实施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传染病防治等公共卫生监督管理;依法管理采供血及临床用血质量,协调组织无偿献血。
(六)组织实施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
(七)承担卫生应急和紧急救护责任。制定卫生应急预案,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指导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与应急处置并发布相关信息。
(八)完善中医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体系,推进中医事业健康发展;监督协调医疗、研究机构的中西医结合工作。
(九)承担医疗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行业监督管理责任。拟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建立医疗机构、计生服务机构的质量评价和监督体系;监督实施卫生和计生服务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负责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技术质量控制与管理;组织实施医疗技术风险防范,指导医疗事故争议处理。
(十)负责人口计生管理和行政执法;组织实施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考核;协同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进行综合治理。
(十一)组织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组织继续医学教育,开展对外合作交流。
(十二)指导干部保健工作;承担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
(十三)承办市政府和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2010年度白皮书工作任务目标完成情况
2010年,市卫生人口计生委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着力促进卫生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实施基本药物“零加成”销售,加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内涵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努力保障市民看好病。全年医疗机构门诊服务量7914.3万人次,比上年递增12.8%,全市医院住院病人860680人,比上年增长9.6%。2010年全市住院床位22679张,比上年递增6.2%,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128.7元,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费用,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6167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以推动人口计生综合改革为动力,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加大计生利益导向建设力度,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保持了稳定的低生育水平,户籍人口政策生育率为98.47%,流动人口政策生育率为92.9%,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给我市的人口指标。2010年白皮书任务主要完成情况如下: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全面启动了新医改工作。市政府召开了深化医改动员大会,印发了医改实施意见及改革的多个配套方案。制定了《深圳市2010-2015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组织实施。795种基本药物在社康中心实行“零加成”销售。以社康中心为平台,免费为市民提供九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新增的4个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推行了预约诊疗服务,启动了“居民健康卡”工程,56家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信息实现同步传送,建立了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
(二)重大医疗卫生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启用了迁址新建的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人民医院、市滨海医院基础装修基本完工。市宝荷医院、新安医院、北大深圳医院外科住院大楼、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建综合楼开工建设。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迁址新建项目方案确定。市职业病防治院迁址改造、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扩建、市医学科学院已获得立项。
(三)各种疾病防治能力有效加强。
一是重点人群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工作顺利完成。全年累计接种甲流疫苗673807人,接种数量和接种率均居全省前列。2010年1-5月全市流感病例与2009年同期相比明显下降,处于流感活动警戒线以下。
二是重点传染病防制及监测检查工作全面完成。我委印发了《关于开展2010年深圳市重点传染病防制工作督导检查的通知》(深卫人发〔2010〕581号),强化了重点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近年来高发的甲型H1N1流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未发生新的流行,周边区域流行的登革热等疫情未波及我市。无甲类传染病疫情。法定传染病发病率较上年有所下降。
三是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乙肝疫苗补种工作全面落实。2010年,全市社康中心已建立1410万份居民健康档案,为522万市民提供了妇女儿童保健、计划免疫、老年保健、心理卫生、社区康复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市政府同意,2010年4月,下发了《2010年深圳市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项目活动实施方案》。全年补种40余万人次,全面完成补种任务。为目标人群免费筛查宫颈癌和乳腺癌、补服叶酸、实施白内障患者复明术。
(四)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得到有力推进。
一是编制了《2010年深圳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白皮书》,推动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二是出台了《深圳市食品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及《深圳市食品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方案(2010年)》,推动建立深圳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化解食品安全风险。三是强化食品安全应急工作,开展了应急管理培训,提高了各部门食品安全应急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四是充分发挥专家在食品安全监管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资助专家开展食品安全研究工作,提高我市食品安全科技水平。全年无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各环节的食品检验合格率在80%以上。
(五)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加强。
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印发了《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0年版)》,修订了社区健康服务绩效评估标准。全市社康中心2010年度绩效评估已于9、10月份完成,并进行了分析总结。加强社康中心内涵建设,建立医院专家定期到社康中心服务的强制性制度,全年专家进社区人数达到4.9万人次。继续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8月份公开招考录取100余名全科医师学员,岗前培训学员300余名。推进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试点,与2100户居民家庭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推进综合医疗保险参保人在社康中心药品、诊疗费用“七折”优惠改革工作。全年社康中心“双向转诊”病人52万人,门诊量达到全市医院门急诊量的40%。
(六)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显著提高。
一是制定和完善了卫生应急预案体系。组织编制修订了《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规定(试行)》、《深圳市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方案》、《深圳市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预案》、《深圳市反恐怖防范工作预案》、《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预案》、《深圳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深圳市核事故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预案(试行)》、《深圳市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或工作指引)》等。二是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调整了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和专家队伍,组织卫生应急救援队赴北京参加紧急医学救援培训。三是组织开展了“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演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卫生应急演练”、“食物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演练”、“鼠疫疫情控制应急演练”、“霍乱疫情应急演练”、“核事故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演练”、“恐怖袭击事件医学应急演练”等应急演习,参加了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 “广东省岭澳核电站二期首次装料前联合演习”、“地铁恐怖事件应急演习”、“鹏城2010军地实战演习”、“反恐怖综合演习”等。通过培训和演练,我市卫生应急队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组织协调和处置能力不断提高。
(七)医院管理进一步加强。
积极开展年度医疗服务整体管理与质量控制评估。修订了医疗服务整体管理与质量控制评估标准,完善了以公益性为核心的绩效考核评价标准。组织了市、区两级医院和医学会、药学会、护理学会相关专业500多名专家,对全市三级医师查房专家(包括质控科长、医务科长)进行了全面培训,完成了对2009年医疗质量评级为D级、E级的医院督导。12月30日前,完成了2010年度医疗服务整体管理与质量控制现场评估工作。
(八)中医药进社区、进基层力度进一步加大。
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成立了“中医中药防病治病科普知识宣讲团”,在“幸福人生大讲堂”为市民免费宣讲37场中医养生科普知识。完成20项进社区的中医适宜技术筛选工作,并将编写《深圳市中医适宜技术手册》,分2年在全市社区推广这些技术。制定了中医坐堂和中医馆设置标准,43家“中医坐堂医诊所”已经开办或筹建中。
(九)社区生育文化中心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通过深入调研,形成了《关于社区生育文化中心建设及运作情况调研报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生育文化中心管理的意见》(深卫人发〔2010〕441号)。组织了全市优秀社区生育文化中心评估验收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615个社区生育文化中心,优秀中心255个,占41.5%。
(十)加强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清理清查活动。
重新明确和修订了计生兼职单位名单及其职责。制定了深圳市2010年度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书,由市长与各区区长、市计划生育兼职单位负责人签订责任书。6月、9月,12月分别采取不打招呼,随机选取调查点,直接入户调查的方式,对除省直接考核的4个街道之外的所有街道进行了检查考核。
根据广东省人口计生委《关于在全省统一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专项活动的通知》(粤人口计生委明电〔2010〕7号)精神,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从2010年5月上旬至6月中旬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专项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果。全市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服务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的电脑建档率达90%以上,综合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90%以上,重要信息通报及紧急协查信息反馈的比率均在95%以上。
三、2011年度白皮书工作任务目标
2011年市卫生人口计生委将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口计生综合改革为主线,打好发展、改革、管理三张牌,实施提质增效战略,完成好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的医改近期重点任务,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好地解决市民看病就医问题;切实提高人口计生综合治理水平,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
工作任务 |
目标及进度 |
(一)全力做好大运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
目标:做好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医疗卫生保障及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为我市成功地举办大运会做出贡献。 进度:3月底前,完善《大运会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及配套工作指引。 6月底前,对指定接待医院准备工作进行督导。完成各场馆主体责任单位及签约酒店负责人的培训,完成全市卫生监督员培训。 7月底前,开展大运会卫生监督保障工作检查。 8月底前,完成赛前演练及大运会期间整个医疗保障任务。组织协调做好大运会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 |
(二)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启动公立医院联网运营。 |
目标: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监管机制,推动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努力实现提高公立医院服务水平,规范诊疗行为,缩短病人等候时间等目标。 进度:3月底前,完善有关卫生投入政策,建立医师多点执业信息交流平台。制定医疗卫生机构岗位职级标准,在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 6月底前,印发《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落实卫生部新出台的临床路径,在公立医院全面实行优质护理服务。 12月底前,启动公立医院联网运营项目试点工作。 |
(三)强化卫生建设项目管理,推进重大卫生项目建设。 |
目标:按照市政府投资项目安排,加快推进重大医疗卫生项目建设,为解决“看病难”问题做出新的贡献。 进度:12月底前,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竣工交付;市滨海医院建设工程基本竣工;市儿童医院住院楼主体封顶,开始内外装修;北大深圳医院外科大楼、市第二医院内科综合楼、宝荷医院完成地下室工程,开始主体施工;新安医院完成地下室底板,开始地下室结构施工;新明医院完成初步设计和概算编制,办理项目用地手续。 |
(四)实施便民就医工程,构建分级诊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 |
目标:构建分级诊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大力推行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科学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 进度:3月底前,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推广社康中心与举办医院之间双向转诊指南。 6月底前,开展全市督导社康中心与举办医院之间双向转诊工作。 12月底前,实现分级诊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 |
目标:开展居民健康卡银行联名卡试点推广应用工作。推进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建立各医疗机构间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共享,通过信息化手段方便群众就医。 进度:3月底前,完成居民健康卡银行联名卡建设方案论证工作。 6月底前,在市、区属综合医院推广应用社保联名健康卡。 9月底前,完成居民健康卡银行联名卡试点医院建设。 12月底前,完成居民健康卡银行联名卡试点和推广应用。 | |
(五)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完善部门协作机制。 |
目标:强力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综合协调,明确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保障群众食品卫生安全。 进度:3月底前,编制出台《2011年深圳市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白皮书》;出台《深圳市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工作预案》和《深圳市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程序》。 5月底前,编制出台2011年深圳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6月底前,完成2010年深圳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报告;组织开展全市卫生监督员培训和各场馆主体责任单位及签约酒店负责人的培训。 12月底前,完成3期简报的编印工作。 |
(六)加强社康中心内涵建设,改进服务模式,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 |
目标:继续以社康中心为平台,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加成”销售。推进社康中心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使社康中心能够满足市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进度:9月底前建立与服务绩效量化考核结果直接挂钩的财政补助办法,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 10月底前制定《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基本医疗诊疗常规》等规章制度,促进社康机构规范化管理。 11月底前完成社康中心整体管理评估,包括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 12月底前,制定并上报关于晋升高级职称与到社康中心工作挂钩政策的规定。 |
(七)加强医疗服务整体管理与医疗质量控制评估。 |
目标:加强管理与评估考核,通过开展服务与质控的分析与评估,不断提高全市医疗服务整体管理水平。 进度:3月底前分专业组,向各级医院反馈2010年度评估结果。 6月底前完成对2010年度评估质量评级为D级、E级单位的整改督查。 9月底前公布2011年度评估工作方案。 11月底前完成对医疗机构的现场评估工作; 12月底前完成非现场评估工作。 |
(八)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工作。 |
目标: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与考核力度,促进基本国策的有效落实。 进度:5月底前,拟定2011年度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书,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长与各区区长、市计生兼职单位第一负责人签订责任书。 7月底前,组织对区、街道办、市计生兼职单位的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动态管理半年考评。 12月底前,完成对各区、街道办、市计生兼职单位的年度人口计生责任制综合考评。 |
(九)开展全省统一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清理清查活动。 |
目标:通过开展流动人口清理清查活动,夯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基础、提升“街道无政策外多孩出生,社区无政策外出生”活动水平。 进度:5月上旬,制定流动人口清理清查专项活动工作方案,开展专项活动宣传发动工作。 5月中旬,召开全市深入开展清理清查专项服务活动专题会议,部署清理清查专项活动。 5月下旬,全面深入开展清理清查专项活动。 6月上旬,对各区专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6月中旬,总结验收各区专项活动整体情况。迎接省专项活动检查工作。 |
(十)推进“优生、优育、优教”工程建设。 |
目标:通过工程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育儿、人口早期教育等科普知识。 进度:6月底前,调研、总结罗湖区、福田区“三优工程”试点项目开展情况。在此基础上草拟全市“三优工程”进社区、进家庭工作方案。 9月底前,讨论出台全市“三优工程”进社区 、进家庭工作方案的文件。 12月底前,召开全市工作现场会,全面启动“三优工程”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
四、公众参与
公众可以选择以下方式,对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白皮书事项进行咨询、投诉或提供相关建议:
(一)登陆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www.szchpfp.gov.cn)。
(二)拨打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咨询电话:2553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