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疫情防控,深圳在行动 > 深圳在行动
“天下大治,千载一时。”
环顾当今世界,“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此起彼伏,金融危机、贫富分化、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问题层出不穷,资本主义主导的西方国家纷纷陷入“新平庸时代”。
反观中国,成功使地球上五分之一人口过上小康生活,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十亿级人口起跳的“中国崛起”成为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壮举。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坚决果敢地采取了前所未有的举国措施,仅用两个月就基本阻断了疫情的本土传播,不仅为世界守住了疫情防控的区域防线,也为全球抗疫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国为什么行?核心密码就是“中国之制”,力量之源就是“中国之治”。
中国之治,深圳力行。
40年,深圳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作出了历史性探索,在推进中国之治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面对疫情大考,深圳以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沉着落笔,高效应对,将社会治理优势迅速激活并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展现了过硬的“中国体质”,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行至民族复兴关键一程。观世界之变,强中国之治。打造中国之治城市范例,深圳力行,深圳先行,当仁不让。
沧海长风,把舵定向。中国之治的根本在于政党之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担当是中国之治的“定海神针”。深圳成功的经验千万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第一条。深圳抗击疫情的显著成效,是对这一命题的最新注解。
深圳要坚定不移、理直气壮地发挥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城市治理的各领域各环节,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用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鲜活实践和丰硕成果,向世界响亮宣告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中国人民“强”。
淘沙见金,改革不惑。打造中国之治城市范例,向全面深化改革要动力。
改革日夜兼程,进入了新的历史关头,很多领域突入了“无人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革难度和挑战更大。零敲碎打的“改革”难以破解系统性矛盾,灵机一动的“创新”无法解决深层次矛盾与问题,中规中矩的传统打法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怎么干?注重改革系统集成。
中国之治城市范例,首先是改革“集大成者”。要按照今年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推出的重点任务清单,深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的各项改革工作。牢牢把握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契机,解放思想、放开手脚,以清单式批量申请授权,凸显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放大改革“乘数效应”。找准制约国家改革发展的重大体制机制与制度性障碍,围绕营商环境优化、要素市场配置、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点领域,列清单、出新招,为中国之治突破思想桎梏,打破利益藩篱,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
中国之治,法治为基。打造中国之治城市范例,必须夯实城市发展的法治底座。
行有循而不乱。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深圳经济特区40年勇立潮头浪尖,改得快、放得开、稳得住,靠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治先行。法治,是深圳显著的城市特质之一,也是深圳战疫的鲜明底色。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考验深圳的法治水平。
打造法治城市示范,就是要以法治建设的路径及成果,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样本,以一城引领全国。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是重中之重。何谓用足?摆脱裹足不前、谨小慎微的心态,深刻领会“变通”内涵,在新经济监管、科技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谋求更多先行性立法和突破性立法,填补法律盲区与空白。如何用好?在遵循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前提下,立足深圳改革创新实践需要,加快构建适应开放型经济的法律制度体系,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中国之治,大道之行。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再先行豪情天纵,朝着险峰向着梦,开拓中国之治无限风光的深圳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