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情况公开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五公开专栏 > 结果公开 > 落实情况公开

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信息来源: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信息提供日期:2025-10-23 17:46 【字体: 视力保护色: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市委七届九次全会部署要求,加快建设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数字深圳,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深圳在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中,从64个国家和地区的429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世界智慧城市大奖”;深圳入围“数据要素×”大赛全国总决赛的6个项目全部获得前三名奖项,其中,“数字孪生”推进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智能化项目荣获一等奖;在首届广东省政务服务技能大赛总决赛中获得个人与团体赛“双第一”。

  一、2024年工作情况

  (一)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开展党组会“第一议题”学习、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以及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课学习,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开展风险排查防控,把党建工作抓在日常、严在经常。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依托“i深圳”积极传播正能量,抓好宣传阵地建设管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二)全面落实机构改革部署,数字深圳整体统筹更加有力。新挂牌成立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起草《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 推进数字深圳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数字深圳“十五五”规划预研工作。推动整合设立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组建市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市大数据专业正高级及以下职称评审委员会。落实零基预算和过“紧日子”要求,围绕“三保”和全市重点工作,按照财政“一下”控制数编紧编实2025年度预算。

  (三)大力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数据生产力进一步释放。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完成《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实施情况评估,完善并推动出台《深圳市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办法》。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编制我市数据市场建设三年规划,发布数据要素集聚区“一核三区”规划布局,组织参加“数据要素×”大赛,联合前海管理局印发《高质量推动前海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实施方案》,建设深圳(前海)国际数据产业园,发布地方标准《数据交易服务规范》。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开放公共数据集超3900个、数据总量近28.58亿条,依托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学会)、深圳数据交易所三大渠道建立“需求导向、供应充分、机制管用”的数据供需对接机制,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

  (四)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政务服务环境更加高效便捷。出台《深圳市优化政务服务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助力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上线2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全国首创人才引进入户“一件事”,实现最快半小时落户深圳。打造统一服务门户体系,全市综合移动服务总门户“i深圳”上线城市服务超8600项、用户超2000万人,对企服务门户“深i企”用户超330万家,意见征集门户“@深圳”实现统一分拨诉求、全程可视可溯。深化智慧政务改革,“秒报”“秒批”事项分别达838项、375项,首创“银行垫付、国企担保”信用就医模式,平均就医时间缩减30%。

  (五)深化民意速办改革,民生诉求服务提质提效。民意速办平台年服务量突破4000万次,同比增长39.1%,按时办结率98.80%,平均办理时长压减至4.7个工作日,服务效能持续提升。系统整治“形式办结”,排查疑似“形式办结”工单,全量督查督办。建立人工哨点、智能识别+人工复核、联合研判等多种风险诉求常态化排查机制,通过全量诉求的综合分析发现重点难点问题和风险隐患,及时向市政府报告情况并向各区各部门提出建议,为开展源头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市、区两级积极开展“每周一评”,办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

  (六)深入推进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建设,城市全域数字化加速转型。全市域统一时空信息平台(CIM平台)1.0版投入运行,建成全域覆盖、市区协同的数字孪生底座,赋能经济运行、城市治理、应急安全等六大领域。开展1000项城市运行重点指标治理,建成21个领域“一网统管”专题,建成覆盖全市高质量发展指标的关键绩效(KPI)调度信息系统,为全市经济形势运行分析调度提供了有力支撑。推进全运会场馆信息化和城市侧指挥中心建设,支撑省开展“百千万工程”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并统筹做好市相关信息化建设工作。建设并推广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与“深政易”平台,实现公文、会议、督查、信息、值班等跨层级、跨部门协同管理,在公文分办等场景探索人工智能应用。

  (七)“政务应用+语料”双轮驱动,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进政务领域应用场景建设,深圳法院上线运行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标志着全国首个司法审判垂直领域大模型正式启用;民生诉求领域上线智能分类分拨、智能客服机器人、智能打标等8个应用场景。推进人工智能语料建设,建立覆盖供需对接、数据汇聚、加工治理全流程的语料建设标准体系,搭建具备月加工300G高质量语料能力的治理平台,推出多模态开源语料集超1100个,发布非开源、可商用的垂直行业多模态训练数据集超500个。

  (八)开展数字领域国际合作,助力全球市场“含深度”不断提升。深化“深新”数据跨境合作。开展与西班牙、阿联酋、越南等在智慧城市、基层治理领域合作交流,推动落地一批合作项目,促进深圳企业“走出去”。参加全球智慧城市大会系列活动,与欧盟等海外国家地区就智慧城市、人工智能与数据流通基础设施方面交流互鉴。

  (九)全方位保障数字安全,数字政府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深化全市安全攻防能力,联合东莞、潮州、揭阳开展“深蓝·莞盾-2024”数字政府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再度荣获“粤盾”省数字政府网络安全攻防演练优秀防守单位。优化党政网站新媒体监管,统一纳管全市党政机关网站和新媒体,健全信息发布“采编发”三级审核制度。扎实开展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工作。

  二、2025年工作安排

  全面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统筹推动数字深圳、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数字经济建设,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全力推动各项任务取得实效。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强化党建引领,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守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加强自有平台信息发布审核,发挥好“i深圳”平台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深化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加强数字化应用整合和全过程管理。

  (二)强化数字深圳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动“数字深圳建设实施意见”任务举措落地,开展数字深圳“十五五”规划编制,完善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城市数字操作系统平台(CDOS),构建项目全流程、全周期、全要素覆盖的数字化动态闭环管理体系。

  (三)持续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大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探索开展数据产权登记试点,完善数据交易规则和标准规范,大力推动国家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枢纽节点建设,构建可信数据空间,打造10个以上示范性强、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争创国家级数据交易场所。

  (四)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建立需求导向、供需对接的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问题导向、迭代更新的常态化推进机制。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强化“AI+政务服务”。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五)提升民意速办服务效能。常态化开展“形式办结”整治,构建类案治理长效机制,推动解决影响大、关注高、时间长的“一类事”。逐步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民意速办体验员体系,提高群众诉求反馈质量。加强风险识别预警能力,常态化推进风险联合研判,推动源头治理。迭代优化民意速办平台建设与数据管理,加快推动重复诉求并案、类案事件识别、智能生成问答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

  (六)纵深推进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建设。优化升级CIM平台,全面融合空中、地上、地下、海洋四类空间信息,实行建筑工程项目全周期BIM管理,新增100个以上BIM精细化建模,高频更新1000项以上城市运行重点指标,推动低空经济、“十五运”赛事指挥等30个以上数字孪生深度应用场景。全力支持省“百千万工程”信息综合平台迭代升级。持续提升内部协同办公应用服务水平和智能化能力。

  (七)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语料建设和应用创新。加强通用性语料集建设,围绕医疗、教育、交通、金融、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推进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建设,探索建立有条件开放、授权运营、定向交易、自由合作等多种供给交付模式,加快打造高质量、多模态、标准化、安全可信的语料基地。分批发布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清单,有序推动场景建设。

  (八)深化数字领域国际合作。强化深新、深港数字化领域合作,依托前海、河套重大平台作用推进数据跨境流通利用,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东盟和欧盟开展智慧城市交流。

  (九)持续提升数字安全保障能力。完善数字安全体制机制,健全公共数据安全标准体系,探索开展大模型安全评估。推动鹏城靶场数字深圳分靶场建设,开展常态化攻防演练。创新引入鹏城实验室“盾立方”主动防御模式,推动市数字政府盾立方安全防御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分结合、一体协同”的数字安全运营体系。

触碰右侧展开